民诉法中的诚信原则

时间:2022-09-26 02:48:58

民诉法中的诚信原则

一、诚信原则概述

在我国,民事实体法早已将诚信原则以明文规定纳入其中,《民法通则》第四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里的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又被称为“经典原则”、“帝王条款”,是各国民法体系公认的重要的民事实体法准则之一。而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与民事实体法不同,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其价值取向在于提供严格的程序规则,以指导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其形式的严格性决定了民事诉讼法中诚信原则的功能在于保障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一致,防止当事人滥用权利。民事诉讼法修改前,诚信原则仿佛一个似有若无的影子,新民诉法修改后,在诸多条款中将诚信原则作了具体的制度规定,引起较大影响,从立法层面上回应了以往一些对诚信原则进入民诉法领域的质疑。

二、由一起虚假诉讼案例说开去

这是一起检察机关向法院抗诉,法院已经再审改变原判决的案件。

申诉人林某于2002年从吴某手中购得住房一套,双方约定价款共20万元,其中18万元买房时支付,余款2万元待产权证过户后支付。林某依照合同约定支付了18万元,并于当年搬入该房居住。2004年,吴某办得房屋产权证,应当依照合同约定过户给林某,但因房价上涨,吴某产生了反悔的想法。2008年吴某的儿子向法院其母,认为涉案房屋应归其所有。母子俩在法庭上未有实质性争议,只进行了象征性的辩论,吴某即当庭承认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依据吴某的自认,判决该房归其儿子所有,其儿子随即凭借法院判决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将已经卖予林某的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2010年底,林某才得知这一情况,发现自己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遂向检察机关申诉,要求对吴某母子的虚假诉讼行为进行法律监督。

申诉人坚持认为在这起案件在检察机关审查过程中,法院没有尽到查证义务。然而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律的人都清楚,根据2002年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院的查证权受到严格的限制,除一部分特别情形外,一般只能依当事人的申请才可以调查收集证据,这是我国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发展的一个趋势,该案其实反映了延续至今的我国民事诉讼中诚信缺失的一个典型现象——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损害了国家、集体、无辜公民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干扰了司法审判、执行的正常秩序,极大地损害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除了虚假诉讼,妨碍对方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诉讼行为还有以下几种类型:滥用权,不当发动诉讼,造成对方当事人财产、声誉及精神上的损害;在诉讼过程中以种种手段使诉讼迟延,长时间阻隔争端的解决;以非正当方式取得法官的信任或好感,以此为自己在诉讼中谋利等等。

三、进一步构建诚信诉讼制度的几点想法

(一)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确立诚实信用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诚信原则已从民法实体法中独立出来,逐渐扩大到法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事诉讼中,其作用是独特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民事诉讼制度中的权利平等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是对当事人自和自治权的保障,那么诚信原则则是对当事人自和自治权的限制。对权利的制约与对权利的保障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无法实现诉讼的实质公正。因此,以条文形式明确确立诚信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十分必要,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作用,持续地、稳定地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走向诚信。

(二)通过具体的诉讼程序设计实现诚信原则的适用

诚信原则的适用既要达到防止当事人滥用权利的目的,又不能妨碍当事人合法运用、处分自己的权利,因此采取明确规定哪些诉讼行为是不诚信的诉讼行为,哪些是应当限制实施或禁止的行为,在民事诉讼立法中合理设计成体系的防范性条文是比较可行的。这种方式是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力求在诉讼法变革的时代,在法律向更加重视当事人平等、独立、自由的诉讼权利发展的情况下避免法律漏洞,实践中也便于操作,是目前法制条件下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三)确立和完善对不诚信诉讼行为的法律制裁制度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不诚信诉讼行为的泛滥,关键在于缺乏对这类行为的有效制裁。谈到制裁,一般会认为主要是刑事制裁,这当然也是需要完善的一个方面,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在证据要求上的不同,导致在民事诉讼中追究伪证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容易影响当事人的民事自利,也容易造成国家行政对私法领域的过度干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缺乏的主要还是民事经济、个人信用、社会评价这三方面的制裁规定。一旦当事人存在提供虚假证据、滥用权,故意延迟等不诚信的行为,如果没有达到犯罪标准,在民事上可以通过罚款(新民诉法已有规定)、增加对方当事人诉讼利益,责令承担对方当事人诉讼费、律师费等方式制裁;在个人信用体系渐已成形的今天,在个人信用方面可以通过判决降低其信用级别,进而达到对其今后经济生活的制裁;最后,在社会评价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告知单位、建立不诚信行为人的“黑名单”等方式进行有效制裁。相信在严格的防范体系下,当事人在提出证据等诉讼行为前必然先衡量可能的法律后果,大大降低其不诚信行为的倾向和可能。

作者简介:

曹娟,南京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附条件不案件的审查适用 下一篇:夫妻单方负债责任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