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课堂交响乐

时间:2022-09-26 02:37:20

奏响课堂交响乐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已经进入教师认知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根据新课程标准、专家报告,以及对新教材、新教法的实践摸索,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有新的理解: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作者就此进行了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新课程 变式教学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针对这样的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怎样把传统的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化成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笔者认为,一堂好课是一首交响诗,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讲求实效,探求积极有效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既不可“猎奇”又不可囿于传统,常用的课堂导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让学生身临其境。数学本身枯燥无味,但蕴涵数学知识的环境却是其乐无穷的,通过多媒体导入,作业导入,史话导入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对知识向往的心态中,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可以发现数学。

2.让学生学会应用。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先给学生讲“棋盘上的学问”这一故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计算一下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学生急于想解决这个问题,自然就会认真地学习。

3.让学生兴趣盎然。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对新知识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纠正学生有理数乘法丢失符号时,不妨仿照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任何云彩,却带走了一个符号。”学生在身心愉悦同时,也减少了丢失符号上的错误,效果极其明显。

二、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三、变式教学,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是因为初中生的活动范围比小学生有了较大扩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宽到许多方面,他们比较关注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较为广泛的现象,对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很感兴趣;还有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增大,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量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自然、社会等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阐释抽象的概念也可采取变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在相同条件下迁移、发散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介绍几种变式教学方法。

1.利用反例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时,针对“对应”的理解可以列举这样的命题:两组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吗?通过这样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去刺激学生,让其“吃一堑,吃一智”。

2.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知识广泛建立联系。打破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3.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样的训练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可逐渐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4.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绝大多数的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教师应立足课本,精选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将问题改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有特色的教学

一堂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师灵活多变地组织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都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笔者曾上了一节市级示范研究课,讲的是苏科版的八年级教材《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第二课时)。笔者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为参照进行对比,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猜想”符合什么条件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令所有听课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学生竟然猜出了8种答案(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有对称轴的梯形,等等),其中有7个都是正确的(当然学生的猜想也来源于他们对梯形性质的透彻理解)。笔者又大胆启发他们能不能画出符合第一个猜想的图形并进行验证。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教具互相探讨用多种方法画出了符合条件的梯形,画的方法甚至连听课老师也没有想到,课堂上讨论和思维的碰撞十分活跃。这样以猜想为切入点,从特殊到一般,再让同学进行验证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后面的例题和习题自然迎刃而解。

总之,一堂好课就像一首完美的交响乐,应该是多种乐器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人心。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重要的是看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落实新课改,在今后的教学中呈现出更多的好课。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02-1.

[2]佚名.教师怎样“教”新课程.教苑明珠网,2004.

[3]文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人民教育,2003.

[4]王月芬.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12-14.

[5]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黑龙江教育,2006-4.

[6]佚名.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快乐阅读网,2008-07-15.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