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2-09-26 01:56:57

关于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以绵阳工务段2011年以来防洪管理为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探索和深化防洪标准化管理方法。

【关键词】防洪;标准化管理;思考

0.前言

绵阳工务段地处四川西北部,管辖宝成复线和德天、广岳、广巴线共计1098.416Km。宝成线广元至二郎庙、广岳线永兴至穿心店区段隶属龙门山脉,广巴支线隶属秦巴山脉,其余区段为四川盆地周界丘陵和半丘陵地区,属典型山区铁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管内汛期降雨呈明显增多趋势,且具有降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间隔时间短、降雨强度大、分布不均衡、破坏性强等特点。

由于管内线路所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防洪工作存在着点多线长、人员不足、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导致防洪巡守人员不能及时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为此,绵阳工务段积极探索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2012年度被成都铁路局评为防洪先进单位。2013年被原铁道部推荐为全路防洪标杆单位之一。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防洪管理标准体系

1.1修订和完善防洪制度

根据管内设备、地理、环境、交通等实际情况,结合机构和人员布局状况,在认真总结分析历年降雨、布控和水害特点的基础上,对汛期防洪值班制度、领导和各级干部包保制度、防洪及水害信息上报制度、雨中客车添乘制度、水害分析制度等既有防洪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防洪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1.2制定新线度汛方案

为保证新开通的广巴线乐巴段线路行车安全和防洪安全,绵工段与所属区段各车站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在区间有车辆进入前,安排轨道车进入区间巡查,确认线路安全后再放行车辆进入区间;自2012年5月1日起,对广巴线全部防洪看守和施工点实行点名制度,即每趟客车开行前半小时,由桥路车间安排专人对看守点和施工点进行点名并确认设备状态;同时,自2012年6月1日起,安排专人对广巴线客车进行趟趟添乘。

1.3汇编防洪文件和制度

防洪相关文件、制度较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个别文件重复、矛盾或工作流程模糊等弊病。为保证各级防洪管理和执行思路清晰,对防洪文件、制度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汇编并下发到各部门、车间,规范了防洪管理。同时在各车间、工区建立了防洪管理综合台账,对防洪相关资料进行了规范统一。

2.加强过程控制 全面推进防洪标准化管理

2.1强化防洪职责和责任的标准化管理

一是明确线路、桥路车间的责任。由桥路车间负责I级防洪地点的日常管理,线路车间负责Ⅱ、Ⅲ级防洪地点的巡查和巡守。

二是按照防洪危险点的实际数量,汛前提前做好责任区段划分,把防洪危险点分解到人头,明确落实各级责任人。从领导、干部到班组职工各有所包各有所保,真正做到全员防洪。

2.2强化雨中巡守和添乘措施的标准化管理

一是对巡守巡查人员明确了到位和撤除条件;修订了《雨量警戒办法》,对重点区段在夜间行车时,通过连续降雨量和小时降雨量双因子控制,对行车速度实行了限速规定。

同时,强化落实雨中客车添乘制度。采取段、车间两级添乘检查方式。车间以添乘单机、轨道车为主,段以添乘客车为主。组织各科室干部,提前强化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掌握添乘工作要求,调度跟踪盯控,明确添乘人员、区段、时间等相关要求,确保了雨中客车添乘的频次及质量。

2.3强化雨中布控的标准化管理

一是对布控地段进行动态管理,每次暴雨或行洪后,对跨江河桥梁、重点病险水库和堰塘、滨河路堤、隧道进出口仰坡地段进行全面排查,重新调整布控地段,做到了危险处所的全面覆盖。

二是分区段进行提级布控。如当宝成线沙溪坝至二郎庙区段连续降雨量达到100mm及以上或小时雨量达到35mm及以上时,按1人/Km(夜间2人/Km)安排人员进行冒雨巡查;当降雨量小于上述限值时,间隔30分钟分批次安排人员进行冒雨巡查。对宝成线其他区段以及广巴、广岳、德天三条支线的雨中巡守提级布控也进行了相应量化。

三是加强对重点病害的监控。宝成线下行K400岩崩隐患,是汛期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影响面波及全局乃至全路,路局主要领导和原铁道部领导、专家多次前往调研。K400的安全也成为了决定防洪工作成败的关键。为此,采取了“七位一体”防护措施,看守点实行双岗,两端加设关门防护,山顶采取三人监控,山腰增设观察哨,来车前看守点与车站、机车实行联控。

2.4强化防洪应急响应的标准化管理

在接到暴雨预报或管内突发区域性暴雨时,段主要领导立即召集班子成员、科室及车间负责人召开防洪布控专题会议,对领导片区包保、科室干部蹲点和轨道车停留,重点防洪地段布控等关键环节亲自安排,段防洪办以调度命令的形式向段属各科室、车间发出暴雨预报紧急通知,对管内重点防洪目标处所巡看守布置、人员安排、险情预想、雨中添乘安排、抢险机具、轨道车分布情况等进行全面布置。各车间接到通知后,立即调整工作重心,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对暴雨布控进行细化布置,对危险点巡守人员、冒雨巡查人员、雨中添乘检查及突发险情处理进行细致安排。

巡守安排。I级防洪危险点从4月13日8时起实行4人3班制24小时看守;当暴雨预报时,各车间立即对Ⅱ、Ⅲ级防洪地点布控人员到位班次进行安排,当预计连续降雨在6小时以内时安排工区职工巡守,个别地段交通不便难以及时到位的聘请劳务工到位;当预计连续降雨6小时以上时,工区按两班次以上进行排班,采取职工及劳务工相结合连续倒班的方式,确保巡守点人员不间断。

现场卡控。接到暴雨预报后,段领导和各级包保人员按照布控安排立即赶往指定区段进行蹲守,组织片区各岗位、各工种人员进行冒雨布控,并对各车间暴雨布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在遇到长时间持续降雨时,防洪办及时通知各科室、车间抽调专人组成雨中添乘检查组,分班次对降雨区段进行雨中添乘检查,对沿线防洪危险点巡守人员到位以及巡守作业情况进行核查。各车间在雨中派出冒雨巡查人员,不间断的对责任区段进行雨中巡查,Ⅰ级看守人员、Ⅱ、Ⅲ级巡守人员、巡查人员相互签认,由工区进行核实,确认其到岗到位情况。

2.5强化防洪约束激励机制的标准化管理

没有奖惩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2012年,历次暴雨中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也暴露了不少缺点,我们做到了奖罚分明。先后对发现险情、封锁区间的7名职工和6名劳务工进行了奖励;对防洪工作成绩显著的车间进行了及时表彰; 6名同志还获得了原铁道部和铁路局的通报表彰;汛期结束后,评选了防洪十佳人物,通过橱窗、板报等媒体大力宣传,号召全体干部职工向他们学习。通过奖励和处罚,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全段凸显出防洪有功的良好态势。

2.6强化防洪工作的科技化管理

积极在科学防洪方面进行尝试,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增加防洪工作的科技含量,以求不断提升防洪工作水平。

一是在宝成上行线K393、K400等3处危岩落石多发地段使用了落石自动报警装置, “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特别对宝成线下行K400山体岩崩隐患的病害监控方面,除了采取“七位一体”的防护措施外,还通过位移计监测、落石自动报警、视频监控等多种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病害监控的准确率。

二是在宝成线石亭江大桥等4座桥梁上安设了水位自动监测仪进行全天候监控,大大提高了水位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是使用了带有GPS定位功能和录音功能的手机对讲机设备,各级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巡守巡查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与其进行信息交流。

3.结束语

铁路防洪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具有隐蔽、突发和破坏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险情将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完善各项防洪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过程控制,推行防洪标准化管理,努力实现防洪工作由“被动抢险”转变为“主动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浅论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及解决措施 下一篇:提高燃煤锅炉燃烧效率的几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