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赛乃姆”

时间:2022-09-26 01:34:45

试论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赛乃姆”

摘要: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中国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赛乃姆”舞蹈艺术,从起源、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和音乐节奏、地域性差异、发展与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识这一传统的舞蹈形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时间的变迁,所产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和不同的动作形式。在传承与发展中,作者对于当前的“赛乃姆”艺术的发展提出自已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风格;形式;节奏;发展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誉为“歌舞之乡”。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着优美的乐曲或者清脆的手鼓节奏而翩翩起舞。极具特色的“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间,深受广大维吾尔族群众喜爱。究其“赛乃姆”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特征,本了以下几点略析。

一、“赛乃姆”的起源

谈起“赛乃姆”的起源,我们必须提到西域文化的传承。

新疆古称西域,西域一词,是汉代对甘肃玉门关以西今新疆及中亚地区的泛称。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丝绸之路随之畅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道。随着佛教从西向东传入我国,致使古希腊、印度佛教,波斯文化一并以各种方式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化艺术。

白居易《胡旋女》诗:“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统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唐代诗人李瑞在《胡腾儿》描绘胡腾舞“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编,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足皆应节,反手叉腰却如月。”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东西方舞蹈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古代乐舞呈多元“混血”状态。

西域乐舞主要遗留的是现在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为主的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的传统舞蹈种类繁多,有大鼓舞、铁环舞、顶碗舞、普塔舞、手鼓舞等。最普遍流行的要数“赛乃姆”。

“赛乃姆”亦称“赛兰木”,原指地名,在中亚一带。16世纪,赛兰木人大批迁徙新疆库车地区定居。这批移民很自然地把这些舞蹈带入新疆,逐渐与龟兹地区的舞蹈相融合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赛乃姆”一词有几种意思:一是偶像、神像的意思;二是美人、美女的意思;三是曲调、舞曲的意思,但作为舞曲名称的“赛乃姆”一词另有含义。

“赛乃姆”一词源于音乐的名称,其节奏平稳,适于各种旋律、曲调,使舞者在乐声中自由起舞,遂成为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清代宫廷已有“赛乃姆”表演。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乐伎附)中有“携诸乐器进,奏斯纳满、色勒喀斯、察罕、珠鲁诸乐曲,以为舞节”。此段中“斯纳满”即“赛乃姆”音译,“色勒喀斯”是“赛乃凯斯”音译,即“赛乃姆”中转快部分。因此原是曲调、节奏的名称,后发展成为“赛乃姆”,“赛乃凯斯”为伴奏音乐的歌舞形式的名称。维吾尔族古典歌舞大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赛乃姆”收入第一部分“穷乃额曼”中,成为木卡姆乐舞组成部分,同时,“赛乃姆”仍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赛乃姆”保存了西域乐舞的特点,唐代杜佐所写的《通典》中关于西域乐舞的描述,在今日的“赛乃姆”中依然可见,像“扬眉动目”“晃头移颈”(两指弹响)拍掌以及快速的动态中戛然而止等,都是“赛乃姆”的典型动作,反映出舞蹈的动人形象。

二、“赛乃姆”的表现形式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庆佳节、麦西来甫,以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他们都要跳“赛乃姆”。例如举行麦西来甫时,由同辈的亲戚朋友,同村庄的男老少一起参加,每次由其中一家做东道。一般以传统送碗花(碗中盛放一朵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方式将晚会继续下去,有时也演唱木卡姆、猜谜语、吟诗等,但晚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跳“赛乃姆”。又如举行婚礼时,第一天,一般由男女双方的朋友分别把新郎、新娘及亲友邀请到家里进行庆贺。当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前往女方家里迎亲,一路上管弦齐奏,载歌载舞。这一天自始至终“赛乃姆”是他们歌舞的主要形式。

表演“赛乃姆”时,大家围坐成圆圈,乐队聚在一角伴奏,群众拍手唱和。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转动听的歌声配合渲染。除演唱群众熟悉的歌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场的情景,表达大家的欢乐心情。

“赛乃姆”舞蹈非常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兴表演,和音乐节奏相适应,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或三五人同舞。“赛乃姆”的进行,是随着音乐节奏由中速逐渐转快,当音乐舞蹈进入高潮后,大家常用热情奔放的声音呼喊“凯一那!”(“加油啊”之意)或是“巴力长勒啦!”(“妙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火热的气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参加者无比激动、兴奋。

三、“赛乃姆”的风格特点

“赛乃姆”舞蹈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其舞蹈特点主要表现在颈部,腰部和脚的步伐,旋转是最具表现力的方式。首先表现在身体各部分的细致运用和巧妙配合上。在动作中,头、肩、手腕、腰、小腿部分运用得较多。如头的部分有移颈、摇头;手腕部分有绕腕、翻腕、揉腕、挑腕等;腰的部分有胸腰、侧腰、后腰、甩腰、板腰等;小腿部分的运用也很丰富。“赛乃姆”的舞蹈姿态从生活中提炼和创造,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了望式、抚胸式等。由于表演范围所限。促使了身体各部分的有机配合和姿态性动作的发展。例如表演豪放得意的心情时,舞者在一腿跪蹲的同时,手在腹前击掌时耸肩,然后双手向下打开,右手抬至三位绕腕,右手指扶于膝上,然后轻轻移颈二次。而这之中的移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步伐上,“赛乃姆”也有独特之处,其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手鼓节奏结合紧密。步伐用的最多是“三步一抬”,脚步平稳,略有微颤,突出的一点是第四步动力腿脚掌蹭地小腿向后稍踢的动作,是在手鼓节奏“哒”的时候,显得步伐十分干脆、灵巧。此外,“赛乃姆”舞中旋转和腰部的动作也较为丰富,这和吸收古代的胡旋舞有一定的关系。

四、“赛乃姆”的音乐节奏

谈到“赛乃姆”的音乐,我们必须提起“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形式,是由民歌、歌舞、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由于维吾尔族歌舞艺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套曲大量出现。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精心创作,整理成的闻名于世的《十二木卡姆》,包括了多种声乐曲,器乐曲及歌舞音乐,被人们称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

“赛乃姆”是一种民间大型歌舞,常在节日、晚会上表演。“赛乃姆”通常采用民歌素材作为器乐的引子,为舞蹈作准备,引子后面接有若干歌曲,开始为中速,速度逐渐加快,最后转入高潮,以欢快的终曲结束。终曲可能是歌曲,也可只用乐器演奏。“赛乃姆”中每首歌连接非常紧凑,很少用间奏。音乐结构为:引子、歌曲(一)、歌曲(二)、歌曲(三)、终曲。

“赛乃姆”音乐既有内在的抒情性,又比较热情欢快。各地区的“赛乃姆”曲调虽然不同,但音乐节奏基本一致,主要伴奏用的手鼓节奏有两种:(手鼓的打法和记录鼓点的符号:=咚,右手击鼓面;×=当,左手击鼓边;=休止符)。

“赛乃姆”节奏型:这种节奏型的节奏强位与节拍中原有的节奏强位有较大的不同,两小节为一单元,第一小节第二、三拍出现的切分及第一、二拍上连续出现的两个强音等因素,使这种节奏型富有特色,其节奏特点是慢速时平稳、庄重;在快速时粗广、有力。个别地区的“赛乃姆”音乐还加用散序。除使用上列两种节奏之外,尚有使用7/8,5/8节拍者。“赛乃姆”音乐中的歌曲有传统的歌词,亦有在晚会上即兴编唱者,内容多系赞美家乡或歌唱爱情之词。

五、“赛乃姆”的地域性差异

在世代相传,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天山南北和塔里木盆地周边的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形成了不同风格的“赛乃姆”,通常冠以当地名。喀什地处本区西部,首先接受来自于西亚波斯文化的影响,所以“喀什赛乃姆”表现明快、深情、优美的特点,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较为细腻,尤其是手腕的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舞蹈典雅庄重,明显的具有受西方波斯文化影响的痕迹;库车位于古代丝路的中部,地理位置重要,是古代丝路的必经之地,而“库车赛乃姆”则更多地保留了汉唐龟兹舞蹈中的“弹指”,“弄目”,“撼头”,“跷脚”等基本动作,以及龟兹舞蹈中节奏性强的特点,舞蹈动作抒情稳健、风味浓郁,证明本区在古代受到来自于东部内陆地区的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边缘,南部靠近自治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南路必经之路,故“和赛乃姆”继承了古代于阗乐舞的风格,舞蹈较多地运用“前后点步”的动作,特点是特有动作“移颈”和“弹指”等经常使用,更多地保留了我国古代古典舞蹈的特色,这反映了多民族文化在边疆地区重叠的情况;而哈蜜地区是新疆最靠近东部内陆经济文化发达地带,也是受汉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同时也是受蒙古族影响的地区。“哈密赛乃姆”则动作稳重,手腕变化不大,舞蹈中吸收了蒙古族的动作,还有中原舞蹈节奏缓慢、动作幅度不大的特点,显得含蓄、沉稳,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特色。

从“赛乃姆”的地区特色可以看出,西域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各地受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来文化影响,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当年的丝路古道早已湮没,没有踪迹,但是在新疆各地遗存的那一座座峰火台遗址,一个个废弃的古代城堡的废墟,在民间保留的一个个民间舞蹈动作特征中,仍向人们指示着丝路古道的踪迹和文化交融的印记。

六、发展与创新

维吾尔族是具有漫长历史的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并融会贯通到本民族的艺术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族特色和极具民族风格的维族舞蹈艺术。“赛乃姆”则是众多维族歌舞艺术中最具代表性,被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它的传承与发展自然受到重视。为此,本了简略的介绍,希望借此能引起社会,艺术工作者及热爱民族舞蹈艺术事业人们的关注。

中国的民族舞蹈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以真实、生动的形象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生活,深深扎根于各民族深厚的土壤里,成为人们抒感,表现自我,自由自然的艺术形式。为此,如何保持其民族性、传统性,不被世俗的进化而污浊和淹,成为众多艺术工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如何保持其原生态,而又不施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丰富多彩的维吾尔族舞蹈,像一朵绚丽的奇葩,深深扎根在维族悠久的文化热土上,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的艺术结晶,以其自然、朴实、淳美的风姿向世界展示其特有的民族个性。相信只要在保存维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坚持自己民族舞蹈的特色,对世界各地的舞蹈艺术精华兼收并蓄,维族民间舞蹈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再次重振雄风,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马薇, 马维丽著.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李雪梅等著. 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3]罗雄岩著.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4]王嵘著. 西域文化的回声[M]. 乌鲁木齐: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0.

[5]续西发.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2005.

[6]续西发著. 新疆世居民族概览[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8]刘建著. 无声的言说[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浅议户外素质拓展中大一新生心理矛盾的调适 下一篇:猪心肌肌球蛋白的分离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