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沿江中路景观改造工程的工程介绍

时间:2022-09-26 10:47:44

河源市沿江中路景观改造工程的工程介绍

 区域位置

本工程位于“粤东宝地”之称的广东省河源市,沿江中路是河源市的一条景观道路,位于新丰江的北岸,途经河源市区的重要景点----169米高的亚洲第一高喷、龟山公园等,河源市政府坐落在沿江路的北侧。周边大环境的特征使沿江中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 项目情况

沿江中路经过多年的使用,相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作为一条重要的景观道路的需求,应河源市政府的邀请,我们进行了现场的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栏杆、灯具、座椅等景观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2 石材护坡景观贫乏,没有体现滨河生态景观绿化特色

3 花池、残疾人坡道、电话亭、垃圾桶等人行道设施缺乏,街道元素待统一调整

4 缺少休憩坐凳等缺少人性关怀的便民休闲设施,现有设施不能体现旅游城市的特色。

 设计内容

本次沿江中路改造的设计范围的起点为沿江中路与河源大道的交点,终点为珠河大桥与沿江路的交点,全长约1.45公里。主要改造设计的内容包括:

1 亲水步道工程;

2 小桥加宽工程;

3 护坡工程;

4 高喷观景平台工程;

5 护栏、路灯工程;

6 其他人性化景观小品等。

方案介绍

 设计的原则与主题

通过对河源城市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区位条件和周边发展趋势的分析,确定设计的主题为“凭水临风”。其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1 运用现代构景语汇构筑多样性的休闲空间;

2 贯穿生态需求、文脉目标、使用者喜好与美学目标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

3 强化滨江线性空间的特性,强调空间的人性化与环境的灵动性。

 设计的总体构思

1 生态旅游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名片,已对外凸显出河源城市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水”是河源的宝贵自然景观,而岸线是城市的风景线和游步道,我们通过引入亲水步道和一系列的亲水设施节点,拉近人与水的距离,同时兼顾空间连贯性、穿透性和视野的开阔性,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营造出滨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2 客家文化

河源属于客家语系地区,有独特的客家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设计将文化的符号通过现代的景观语汇抽象并加以演绎,贯穿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从栏杆扶手,步道铺装、观景台壁画到一花一草一木,均精心构思,力图体现现代客家人开放包容的文化风貌。

3 技术创新

本次设计中包含的亲水步道全长1.59公里,宽2-2.5米,是目前全国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的沿江仿木亲水步道,投资约1300万元。采用世界领先的彩色混凝土地坪技术,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减少了因为需要木材而导致的森林的砍伐和水土破坏。

 功能分区

依据功能定位和用地现状条件,设计将整个工程划分为五个区域:西入口与桥下观景区、沿江垂钓区、高喷广场区、龙津画舫区、东入口与健身区。每个功能区有包含若干景观节点,以满足各年龄层次使用者的需求。

 游人的视线分析

从视线的角度分析,人在滨水环境中有5种视线关系:

1 穿行于步道之中的游人身处水岸之内,能近距离观赏周围景观的细节;

2 江中泛舟的游人视线从湖面上而来,蜿蜒的岸线、起伏的草地和树木、水中的倒影、岸上人群的活动都成为精彩的景观内容;

3 沿江路的步行人流,首先吸引他们的是大面积的江岸景色,然后往下看是水面映衬下的亲水步道和游人的嬉戏;

4 沿江路对岸的人看到的是整个岸线的伸展和不同高差和层次的绿色空间的整体轮廓;

5 新丰江两岸建筑内部的人(二层以上)视野最为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滨水空间的景观。

 景观空间的分析与构成

因地形的限制,整个设计沿着沿江中路呈带状延伸,景观空间以东西长约800m的游线为设计构思的主轴,以新丰江为背景,这条画轴上的风景从西至东依次展开:九曲幽径――凭水临风――波光花影――垂钓平台――龙津小游园――竹林听涛节点设计

1 九曲幽径

作为设计的西侧起点,这个节点连接碧水湾现有的亲水路,现有的岸边植被状况良好,有着自然的绿色草坡景观,水岸边界较为曲折,设计在分析现有的地形后,引入“步移景移,移步换景”的动态设计手法,以曲桥的流线将人流引入拱桥的底层步道处,颇有“小桥流水”的意境。

2 垂钓平台

作为线性空间――亲水步道,设计每隔一定距离放大一片小型的亲水平台,而在弧形凸台的外侧又飘出离水面更近的一圈挑台。供游人垂钓和赏景,涨潮时的江面正好漫过台面,又是戏水的好去处。

3 凭水临风

在大同路和沿江路的交汇处就是整个轴线的高潮:169米的亚洲第一高喷的位置,这里是整个流线人流最多的节点,设计结合高差,形成沿江路路面和新丰江水面的上下两个半圆形的观景平台,它们通过两个弧形景观踏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上次平台具有地势高,视野开阔的优势,是以叫“临风”,结合每个灯柱的位置在上平台做了一系列半圆形的小挑台,活跃了直线的沿江步行道,而在下层临水平台的外侧是一圈轻盈弧形亲水步道。更接近水面和高喷,常常有高喷的水汽随风飘来,是以叫“凭水”。 设计利用上下平台的高差预留了一段浮雕墙,现如今,由深圳美协主席骆文冠创作的《客家古邑风华》浮雕安置在高喷观赏台的护墙上,它的上方是观景平台,下方是亲水步道长廊,面向新丰江水道。浮雕以描绘客家真实生活为主题,选择河源最具特色的民间风俗情节作为题材,形成一幅多层次、多场景的客家民俗风情画。

4 波光花影

如果说步道和绿化的护坡由于需要结合地形和水工结构布置,她们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的,那么这一段弧线的步道甩开护堤,她们之间空出了一片平静的“内湖”,倒影着护坡的斑驳植物,这里是一片湿地的景观,荷花盛开的时候,游人如织。

5 龙津小游园

这里是整个项目中现状建筑的集中地,龙津画舫作为整个江面上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设计考虑在流线上将之纳入步道的范围,并结合小游园已有的景观小品加以改造,使之融入整个景观轴线。

6 竹林听涛

这里原本是一片滩涂地,蚊虫滋生,北侧是一片乱竹林,设计结合其地形对其进行了填方,形成一个带形的小广场,而原来一片滋生的乱竹现在经过修剪变成了一道隔音的绿色景观屏障,将这片广场变成行人健身休闲的热门去处。

 植被设计

花草树木等设计注重顺应自然,均保持天然姿势,同时考虑到了绿地的保健功能,特别是结合现有的滩涂设计了一两处湿地,使用当地常见的水生植物。

 夜景灯光设计

沿江中路的灯光设计是对景观的一次再造,设计突出表现基地的线性特征,结合步道扶手的点光源,又结合绿化的辅助照明,勾勒出整个环境的轮廓,同时突出重点,不喧宾夺主,突出高喷和高喷平台等景观节点的表现。

三. 社会反响

工程竣工以来社会反响热烈,甲方评价良好,以下是摘自河源新闻网的报道:

“2006年5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的沿江亲水步道,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亲水、赏水、戏水的场所,营造了一个休闲、观光的水环境,成为扮靓市区、提高城市品位的又一新亮点。包括建设沿江亲水步道在内的沿东中路改造工程,是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重点城建项目,是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河源”、创建“五个城市”的一个亮点工程。亲水步道工程起于沿江路、河源大道交叉口,止于珠河大桥,全长1.59公里,是目前全国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的沿江仿木亲水步道,投资约1300万元。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沿江路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我市对外的一个“窗口”。仿木亲水步道、高喷观景平台、龙津小游园及竹林晨练区、垂钓平台、九曲桥与新丰江黄金水道的美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人行道边的花岗岩栏杆和亲水步道边的仿木栏杆、灯光照明以及仿木休息板凳、背景音乐等配套设施充满了现代气息,让人流连忘返。”

上一篇:论古典园林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沿江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