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张艾嘉的凝视

时间:2022-09-26 10:07:15

张艾嘉,祖籍山西五台,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历任演员、歌手、导演、编剧、制片人,荣获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后、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导演代表作《少女小渔》《心动》《20 30 40》《念念》。目前正在筹备《华丽上班族》,任出品人、编剧、监制。

“这部电影是我到了这个年纪,可以尝试的一点挑战。”张艾嘉说。说这句话时,她仪态端庄地坐在记者面前,背后放着导演新作《念念》的海报,眼神中带有母性的温暖与慈爱。可是她的牛仔裤有个巨大的破洞,大到暴露出大半个膝盖,也暴露出早年的“嬉皮”情结。她笑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这么穿。”这位华语影坛著名的“才女”,曾经的叛逆文艺女青年,今年61岁了,比好朋友林青霞还长一岁。某次采访中途,她戴上了老花镜。

她所说的“挑战”,是《念念》这部电影的风格。这部4月17日公映的影片同时成为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和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影片,她自己也是本届香港电影节的“焦点影人”。整个华语影坛给了她足够的荣誉。而《念念》却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甚至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中,三个年轻的男女主人公,跟自己最亲的人之间都有解不开的心结。张艾嘉在影片里一反常态,让故事退隐至后景,营造出散文诗的氛围。这让影片从表面上看,更像流行的“文艺小清新”。但电影远非“小清新”那么简单,前十几分钟让很多观众摸不着头脑,整个故事时空交错,虚虚实实。

在一个热衷于谈“超级IP”、“产品经理”的电影时代,做一部有作者意识的文艺片,似乎有悖潮流。不过,老影人用自己的资历换来了“任性”的权力。正如许鞍华用名声赌了一把《黄金时代》,张艾嘉也用《念念》小小“冒犯”了一下观众。她自己也承认,“这绝不是主流电影,但是它应该被拍出来。”

这仍然是一部打上“张艾嘉”烙印的电影。音乐人姚谦认为,张艾嘉过往电影里最常出现的主题是“与自己沟通”。“这次《念念》借由三位不同性格、性别的年轻人,在生命迈入辉煌之前进行一段自我整理。这又回应了张艾嘉作品最迷人之处:不把题目做大,只从细微处观看。”另一个印记是经常出现在张艾嘉作品中的两位爱徒:李心洁和刘若英。李心洁在影片中扮演母亲角色,还贡献了电影中所有的画作。初为人母的刘若英没有赶上出镜,却用演唱主题曲的方式表达支持。这是她们继《20 30 40》之后再次联袂,中间相距十年。

《念念》展示了父子、母女、兄妹、恋人等亲密关系的沟通。这些年,看着三个儿子渐渐长大,步入耳顺之年的张艾嘉开始关心年轻人的情感出路。在《念念》之前,她已经有五年多没拍电影。她去演林奕华的话剧《华丽上班族》,给他写剧本,又谋划着别的项目,直到《念念》的剧本放到她的桌上。

剧本原作者是日本青年演员荫山征彦。他和自己的家庭有解不开的矛盾,于是一个人在台湾待了好几年,写下这个剧本。他曾经一个人跑去防波堤,幻想自己跟父亲说一段话,后来这段带有魔幻色彩的情节用到了电影中。张艾嘉看完剧本后深受触动。“东方人不善于表达感情,两代人之间有很多话藏在心里,造成很多心结。这些就是萦绕在我们心头的‘念’。”张艾嘉修改了剧本,特别设计了几个梦境,“电影里两代人感情很深,表达上却比较节制,所以需要用梦境来连通。”有一场柯宇纶与李心洁饰演的母亲在梦里相遇的戏,张艾嘉调动整个美工组,从零开始搭建了一个颇有油画意境的面摊。

《念念》2013年开机,到制作完成,已经是2015年,光后期制作就用了9个多月。制作过程的缓慢对应了影片的舒缓节奏,也映射出张艾嘉目前的心境。她过去总是忙着做这做那,一度很容易焦虑,睡眠不安稳,而读了美国影人大卫・林奇的《钓大鱼》(Catching the Big Fish)这本书,学到他介绍的“超觉静心法”,逐渐用冥想找回平静。拍《念念》时,“有云就拍云,有太阳就拍太阳,没有太阳就等明天。我跟每一位工作人员说,不着急,慢慢来。”电影因而呈现出一种安静氛围。张艾嘉觉得,安静可以带来更大感受空间,让情感的力量渗透到心里。

“我们话讲得太多,沟通得却太少了。”张艾嘉不止一次感叹道。前不久,她去录制央视节目《开讲啦》,跟一位年轻女孩面对面彼此凝视了一分钟,整个过程没有讲话,直到女孩泪流满面。张艾嘉相信,情感的沟通是不需要语言的,她把《念念》看做是和观众一次私密的情感沟通。她说:“这不是一分钟的凝视,是两个钟头的凝视,是我和你的凝视。”

上一篇:电影有太多可能性,只是我们不够勇敢 下一篇:电影走向互联网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