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建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

时间:2022-09-26 08:56:24

论福建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

[摘 要]“以海为田”的福建沿海渔民在长期渔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其海神信仰与祭祀具有区域性、功利性和诸神合祀等特征。通过参与祭祀海神的民俗活动,渔民们获得某种心理安慰,增强与大海搏斗的信心与勇气,体现了福建渔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闽台两地的海神信仰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福建沿海;海神;渔民;妈祖;渔船

福建省濒临东海,海岸线漫长曲折,沿海岛屿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渔民在数千年的渔业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沿海地区相类似又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海神信仰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民俗。

一、福建沿海渔民的祭神仪式

由于渔民对海神的崇敬十分虔诚,出海前后以及在海上作业期间都要举行相应的祭拜仪式,现择要述之。

渔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每个地区的渔民非常重视对第一个渔汛期的首航日的确定。福建沿海渔民在春节过后,第一次出海前要到妈祖庙进香占卜,“求问时机良辰,由神意定夺出海佳期。”除春汛外,夏、秋、冬汛也要举行祭典活动,“祭礼仪式与第一次基本相同。”择定了出海日期,渔船要出发前,“渔家要备三牲,带香烛、金箔、鞭炮等到海滩上设位祭神,由船主点香跪拜,祷告神灵恩泽广被,顺风顺水,满载而归。接着焚烧纸钱,鸣炮喧天……渔船缓缓驶向大海。”(1)不过,此俗各地有所不同。位于泉州惠安县崇武半岛的最东端的大村三面环海,当地村民世代均靠耕海为业,除了近海渔场外,更可泛海至舟山、台湾浅滩以及南海等渔场。当地渔民信奉妈祖,出海前除了要带着三牲酒礼到天妃宫“卜杯”确定出海日期外,在大规模出海前还要举行“消度”仪式。人们抬轿将妈祖从天妃宫中请到船上,在甲板上设香案,上供菜碗酒水,焚香烧箔。(2)

沿海渔民除了到妈祖庙进香外,还会寻求地方上保护神的庇佑。泉州石狮市祥芝镇是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渔业重镇,当地渔民们主要祭拜斗美宫供奉的“池、朱、李”三王爷。每年的8月1日,当地镇政府都会组织在祥芝斗美宫前举行开渔仪式。过去渔民出海捕鱼前都要备上供品到宫里上香“卜杯”,得到王爷应允后方可以获得祥芝斗美宫三王府正印符一张。这张正印符将被请到渔船上,和妈祖像一起供奉在船上的佛龛中,这样海船就能从泉州出发北上舟山,东至澎湖、台湾沿海,通行无阻。在闽南沿海冠以各种姓氏的王爷被渔民认为是上天派来“代天巡狩”的,所以王爷也被当地百姓视为航海保护神。类似的区域性海神还有很多,比如福建漳州沿海渔家、船户信仰水仙尊王,东山岛的渔民普遍祭祀关帝,福州地区渔民信奉拿公、陈文龙,还有其他海神如玄天上帝、南海神、海龙王等。

出海前的各项准备就绪后,渔船扬帆出港,但是对海神的供奉没有停止。本人在祥芝调查的时候,在圣母宫内发现一张通告,其上写着:“出海船主:船中龛仔三牲一付,米一斤,海土地三牲一付,帆边龙王土地三牲一付,点三支香向出,放网之前龛仔面前一斤米要献,献伏,求平安,求渔产丰收。”通告中所提到的“龛仔”就是置于渔船上的佛龛。渔船在海上航行主要的祭祀活动就是在佛龛前进行的。那么,渔船神龛中供奉的是哪些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渔民出海前主要供奉的海神,在船上一样供奉。妈祖是福建沿海渔民普遍信奉的海神,所以渔船上普遍供奉妈祖。泉州惠安大村的渔船在驾驶室或中舱设有妈祖神龛,船只离港前通常还从妈祖宫请出一些神物,比如塑料花,妈祖小神像等(回航后买新的还愿),船员随身带着包有妈祖宫香灰的护身符。(3)有的船只比较小,佛龛较小,就供奉一只香炉,边上置一写着“天上圣母”的红布条。福建沿海渔船不仅供妈祖,也有供龙王、王爷、关公、拿公或者是该村的护境神。石狮祥芝村的渔船就同时供奉池王爷。船上的佛龛里,妈祖像摆放在右边,王爷像摆放在左边,前面放着香炉。漳州沿海和岛屿建有众多的关帝庙,尤其以东山岛铜陵关帝庙香火最旺。东山百姓,家家户户都在厅堂正中供奉关帝君神像,渔民也在渔船供奉关帝。漳州海澄县卓岐村面临厦门湾南岸,当地村民供奉五显大帝。他们出海时,都把五显大帝敬祀于船上,祈求家乡神灵的保佑。(4)

渔船海上作业时间或长或短,有的甚至达半年之久,期间若逢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的日子或所信仰神灵的诞辰、成道日等,渔民就要在渔船上“做牙”祭神。渔民出海时香烛、纸钱等都是必备的。海上航行,遇到风浪,渔民跪求神灵显圣,并将备用的金银纸抛撒到海上,祈求保佑。虽然渔民在出海前举行各种祭海仪式,航行期间又时时祭拜海神,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捕鱼作业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顺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船老大就会写信回去,家属们就要置办供品到庙宇里供奉、祭拜,称为“做船敬”。(5)渔船归来后需要举行酬神仪式。各船备好酒礼到宫庙里祭拜,感谢神灵庇佑。

对于海边的渔民来说一年中从年头到年尾敬神祈神是很频繁的,除了出海前的祭祀仪式外,最隆重的当数神灵的诞辰日。以妈祖为例。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为妈祖诞辰日,湄洲岛上的妈祖庙是各地妈祖的祖庙,这一天许多地方的渔民、船员都要来进香、谒祖,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和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各地渔民涌进大大小小的妈祖庙,烧香焚纸,祈祷平安。各地举办的“妈祖出巡”活动往往是一年当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祭祀活动,几乎整个社区或村落的所有人群都会参与。以泉州渔村为例。农历正月廿九是埔一年一度的妈祖绕境巡安活动日。300多年前,埔人的先辈赴莆田湄洲妈祖祠“割香”,而那以后,“巡香”活动便延续至今。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来到“埔顺济宫”,大家身着节日盛装,埔女更是梳“头”,戴上了漂亮的簪花围。伴随着喧天的鞭炮和锣鼓声,坐在金銮里的妈祖像,被人们请出顺济宫,开始绕境巡香。彩旗队、锣鼓队在前,“有福者”手持两米长的“头香”紧随其后,妈祖坐的金銮则由村里的年轻人前后簇拥抬着,摇摇晃晃一路前行。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少们挑着一担担的海鲜、水果、鲜花,打着腰鼓、手持圣香,走在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中,场面热闹非凡。在巡香路线经过的道路上,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摆着供有五果、鲜花和香炉的供桌,当妈祖金銮来时就燃放鞭炮以迎接妈祖驾到。渔民们通过举行隆重的“妈祖出巡”踩街活动祈求妈祖庇护下一年“讨海”平安顺利。

漳州东山岛渔民以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诞辰日,全岛人民举行盛大的谒庙祭祀活动。祭祀关帝的活动及其方式大致有:祭拜关帝、迎神出游、庙会和演戏祝寿等等。农历十月初十为水仙尊王生日,船民会聚在较宽阔的渡口处举行庆典。是日将几条新船,以绳索串成一排,搭成一座神台,神台上摆满献祭的供品,所有渔船上的神像都抬到神台上会聚,水仙王居于首位。(6)

不同神灵的神诞日安排在不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冲突,大型祭祀活动两三年举办一次,民俗活动各有特点,在此不一一赘述。

一、福建沿海渔民海神信仰、民俗活动与渔业生产密切相关

福建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海神信仰与祭祀活动具有区域性、功利性和诸神合祀等特征。

1、福建沿海渔民除了共同信奉的全国性、超地域的妈祖外,又各自敬奉不同的地方性航海保护神,区域性很明显

福建沿海海神信仰的区域性表现在大到方言区小到各村落所崇拜的地方神灵存在明显差异,可以称之为区域性海神。这些区域性海神拥有一定的信仰范围,超出这一地区其神性便被别的区域性海神替代,难以获得别的区域人们的认可。

厦港渔区,习惯上也叫厦门港,地处本岛东南海隅,正好是鹭江与大海交汇处,早期港口建有金王爷宫,被尊称为海口宫。渔民出海前必须先向“金王爷”抽签获准,得到一张盖有大印的神符方能扬帆举棹。(7)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百姓相信斗美宫内供奉的池王爷威灵显赫,当地渔民视其为航海保护神。宫内统一印有《祈求平安疏文》,上面所列神明打头的即为“池、朱、李三王府”,位列在天上圣母娘娘之前。据宫内人员介绍当地的开渔仪式都会在祥芝斗美宫前举行,渔民出海前也要到宫内进香求神符,带到船上置于佛龛中。类似这种以妈祖为主神同时又信奉所在地区“区域性海神”的现象在福建江口、港口等地比比皆是。比如闽江流域奉祀“晏公”、“水部尚书陈文龙”、泉州石狮永宁奉祀“五显大帝”、同安奉祀“苏碧云”等。

2、福建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具有极大的功利性

海上作业过程中渔民面对的是一个危险而又难以预测的环境,面对大海狂风巨浪的肆虐渔民没有任何还击之力,所以对渔民来说出海平安,顺风顺水是最重要的。渔民们“以海为田”,出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平安而归、网网千斤。要达到平安丰产既有赖于长期海上作业积累的经验,同时又不乏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因此渔民们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渔民们认为出海前的祭海仪式进行得顺利往往预示着当年渔业生产能获得大丰收,所以大家对祭海仪式极为重视。出海前必定要到庙里烧香祭拜。祥芝斗美宫中摆放的供品篮里都要附有宫内统一印制的《祈求平安疏文》。疏文红纸黑字,疏文的抬头空白部分还要写上每艘出海船船主名字以及船只的类型、编号。上书船主并水手名字、出海时间,祈祷众神明庇佑出海船只:“出海平安,顺风顺水,一见大吉,满载荣归,过水平安,出洋顺意。”妇女们虽然不能参与海上作业,但却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渔民家中都设有神龛,男人出海,家里的妇女们早晚烧香拜佛,祈盼家人平安归来。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以及神诞日等特别的日子里,妇女们还要带上各种丰厚的祭品前往地方上各大宫庙祭拜。对海神的敬奉不仅在陆地上进行,渔民还通过在渔船上设置神龛延续海上祭祀活动。渔民们下网捕鱼作业前祭海神,祈求海神为他们送来更多的鱼;遇到狂风大浪时,渔民们即在船上的神龛前祭拜,焚香化纸钱,以祈求神明显灵保佑平安。

3、福建沿海渔民海神祭祀中的诸神合祀特征

福建沿海渔民海神祭祀分陆地和海上祭祀两种。陆地祭祀主要在各大小庙宇中进行。考察沿海民间宫庙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庙宇中除了主神之外往往还有众多的配祀神。妈祖庙里供奉的除了主神妈祖外,一般还会配祀有观音、注生娘娘、福德正神、文昌帝君等。如泉州天后宫内配祀有二十四司神祗:北斗星君,水德星君,四海龙王,临水夫人、七娘夫人等。沿海宫庙内诸神合祀现象学者多有论及,但是海上祭祀,渔船佛龛中诸神合祀现象似乎研究的不多。福建渔船神龛中供奉的海神一般以妈祖为主神,同时还配祀有王爷、龙王、晏公、陈文龙、水仙尊王以及各种护境神等。本人在祥芝渔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当地渔船上都挂着一面红色的佛旗。佛旗上书诸多神灵,首位是玉皇大帝,接下来依次是:天上圣母娘娘、北关玄天上帝、通淮关圣夫子、慈济宫佛祖、斗美宫三王府、桥美五王府、碧云三王府、紫南三王府、集美三王府、中馆三王府、拱熬四王府、清紫文武尊王、威震圣王宫、水仙王宫、镇海六姓府、后头文武尊王、西关许王府、东城城隍公、南山福德正神、各馆诸位将官。其他地区的渔船是否也挂这样的佛旗,因为没有调查,不得而知,学者们似乎也极少关注这一现象,所以祥芝渔港的佛旗是否具有典型性,目前还不好下结论。但是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石狮祥芝镇及周边地区的渔船上皆挂有这样的佛旗(船主信基督教的除外)。佛旗上所列的既有全国性跨地域的海神,也有村落、角落性的神明,俨然是一支庞大的海神队伍。究原因还是受功利性的支配,在渔民的观念中,人间世事纷繁复杂,仅有一两个神灵恐怕难以应对,百姓多供奉一个神灵就能多得一分保障,供奉的神灵越多,得到的保护就越稳妥。出海船只若得到如此众多海神的庇护,定能像佛旗上所书的那样“顺风得利”!

3、研究福建沿海渔民海神信仰及其民俗的现实意义

福建沿海渔民海神信仰最本质的特征充分反映在渔业生产方面。出海前的祭海仪式,渔船上设置的佛龛,悬挂的佛旗,渔船归来的酬神仪式、一年四时八节的祭神以及隆重丰富的海神诞辰民俗活动无不是围绕着渔业生产平安、丰产的目的展开。面对凶险无常、变幻莫测的海洋,我们的先辈正是藉由种种的民俗活动消除对大海的恐惧,增加信心与勇气,竭尽全力团结协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这种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博、积极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渔民海神信仰中“多行善事”,和睦相处,对海洋的感恩等的主流思想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但封建迷信的部分我们应当坚决摒弃,即使是作为民俗演示的一部分内容,也要加以指引以免浊化文化市场。

现在渔业生产方式有了很大进步,渔船吨位高,抗风浪能力增强,海上气象预报准确,通讯信息敏捷,用现代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渔民都采用机械化劳作,生产安全比以前大有保障,因此部分陋习陋规和迷信部分逐渐被摒弃。本人在祥芝渔村调查的时候,村民们也有表示现代化捕鱼技术越来越多运用,在祭拜海神方面有了不少改革,程序简便了许多。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增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神信仰民俗活动、庙会文化、渔家生活民俗等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正日益被大家认可和重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海神信仰民俗资源,以海洋民俗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将会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明清时期源源不断移民台湾的福建人带去了本地的信仰与习俗,台湾沿海的渔民和福建沿海渔民有着相类似的海洋信仰和民俗活动,台湾渔民也和大陆一样信奉妈祖、观音、关帝、王爷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信众揭起赴莆田湄洲岛妈祖庙、漳州东山岛关帝庙等大陆祖庙朝圣的热潮,至今不衰。大陆祖庙的妈祖神像和关帝神像等也曾直航赴台巡游,所到之处台湾信徒争相膜拜,万人空巷。闽台海神信仰一脉同根、一本同源,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精神纽带,从文化认同方面对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海神信仰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加深两岸人民血肉联系,为促进祖国统一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国平主.福建省志・民俗志[M].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2]、[3]陈国强、石奕龙.崇武大村调查[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32、233页。

[4]、[5]、[6]、[8]陈自强.明清时期漳州舟人海贾的海神信仰[J].漳州古代海外交通与海洋文化[M].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出版,2012年,第145、234、142、213页

[7]段凌平.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M].九州出版社,2012年,40页

上一篇: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工程供电系统 下一篇: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农业管理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