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变更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26 07:13:15

控股股东变更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控股股东的存在是造成盈余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对二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实证研究本不多,且对于控股股东变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未曾研究过,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调整了盈余反应系数基本模型,加入相关变量,选取了2004年变更的上市公司的2003―2008的六个会计年度的经验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变更提高了企业盈余质量,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长远角度并无影响。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控股股东;盈余质量;盈余反应系数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67-02

引言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盈余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关注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而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对二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实证研究本不多,且对于控股股东变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未曾研究过。一般来讲,控股股东的变更往往与并购、重组、控制权的转移有着密切联系。市场基于对这些公司重组后业绩增长的预期和想象空间,公司股价往往能有不错的表现。但对盈余质量产生何种影响并未有过结论。那么,在中国证券市场,控股股东的变更能否提高盈余质量?如果能提高盈余质量,提高的持续性如何?文章将立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背景,通过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理论分析及假设

由于中国股权达不到所谓的高程度的分散,所以普遍存在着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股东,或者说控股股东。同时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性等因素,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不对称。而控股股东作为契约中的优势一方,对会计盈余的影响不可避免。从能力上,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影响甚至控制盈余的产生甚至报告的程序;从动机上,控股股东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也会采取包括“掏空”、“盲目圈钱”等手段转移企业资源增加自身财富,从而影响盈余质量。

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控制期限越长,其控制力越强,虽然由于利益趋同效益使其谋取私利的动机减少,但影响盈余数据的能力和动机都会有所增强,从而对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得到假设:控股股东变更会提高盈余质量,并带有一定的持续性。

二、概念界定与模型建立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投资者根据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如果盈余传递的信息是高质量的,必然反映到投资者得到的市场回报上,所以,可以基于市场回报的价值相关性来度量盈余质量。

一般而言,控股股东是指对公司事务可以行使事实上控制权的股东。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程度很难界定,故本研究中涉及的控股股东既包括绝对控股又包括相对控股股东。通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控股权的影响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在分析控股股东时,按第一大股东的情况确定。这虽然可能带来一些偏差,但比较符合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

(二)模型建立

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计算会计盈余与市场回报的相关程度,即盈余反应系数(ERC)。盈余反应系数反映了市场对盈余质量的认同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模型中的盈余项系数(斜率),即β1。

Ri,t=β0+β1EPSi,t/Pi,t-1+εi,t

本文的研究假设以基本的盈余反应系数模型为基础,在此基本模型基础上加入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托宾Q作为控制变量,得到如下模型:

Ri,t=β0+β1EPSi,t/Pi,t-1+β2levi,t-1+β3Qi,t-1+β4Sizei,t-1+εi,t

其中,变量 EPSi,t表示公司 i 在 t 期间的每股净利润;变量Pi,t-1表示公司 i 在 t-1 期末调整后收盘价(考虑分红),则EPSi,t/Pi,t-1为盈余。被解释变量 Ri t表示公司 i 在 t 期间市场回报,计算方法为 t 年末除以 t-1 年末调整后的收盘价(考虑分红),即 Ri,t= Pi,t/ Pi,t-1。同时本研究用 Levi,,t-1表示公司 i 在 t-1期末资产负债率;用 Qi,t-1表示公司i在t-1期末的托宾Q值,计算方法为考虑非流通因素的总市值除以总资产账面价值。用 Sizei,t-1表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

(一)样本情况选择

本文的样本选择过程如下: (1)确定在 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了控股股东变更的样本; (2)以《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中2004年度财务数据健全的公司为基准,除去控股股东在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和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两个时段发生了变更的公司;(3)除去上述公司在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4)除去在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l日时段内公司所属行业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最后本文确定的样本为只在2004年度发生控股股东变更的公司30家,对样本的观察期涵盖2003―2008共六个年度。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以及数据处理的软件为spss和excel。其中,基本数据处理使用了excel软件,变量回归分析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

(二)模型检验结果

我们将所有样本按年份排列,并根据模型观察不同年份的盈余反应系数情况。结果发现几年的盈余反应系数值不同,并具有一定的说明性。

表2控股股东变更的基本盈余获得了30家变更的上市公司盈余反应系数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2 不同年份的盈余反应系数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上市公司盈余反应系数为0.182,2004年变更后盈余反应系数为0.067,较之2003年盈余反应系数下降了,2005年、2006年两年盈余反应系数又回升并超过了2003年、2007年、2008年两年下降了并低于变更前的,趋于相等。

由此我们看出,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变更当年盈余反应系数降低,变更后第一年的盈余反映系数明显提高,则说明控股股东变更提高了企业盈余质量;变更后第二年维持对较高的盈余反应系数,说明变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第三四 年盈余反应系数又下降了,说明持续性维持时间并不长。

四、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变更,会对盈余质量初期产生正的影响,变更当年因为收购、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会降低盈余质量,但第二年因为新控股股东的控制公司盈余质量有所提高,且维持两年后,恢复到了前期水平。说明其短期内对提高中国盈余质量有显著地帮助,长期来看并无效果。也进一步说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得出这一结论后,针对中国目前盈余质量不高的情况,国家要在法律法规上约束,使会计盈余能确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从控股股东变更这一角度出发,通过鼓励上市公司合理竞争、合理收购,缩短控股股东控制期限。另外,更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减少股东通过影响盈余质量实现自立的动机和能力。

由于研究条件,本文还存在很多局限,对控股股东的界定不够细致,也没有考虑公司的具体情况。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

[2]林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质量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邓德军.孙金洲.大股东变更企业业绩改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5).

[5]朱琪,魏明海.基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变更的治理绩效研究[G]//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八届全国青年管理 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居民金融资产选择与股票市场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黄金期货与黄金现货价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