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组织 积极探究 深入实践 促进发展 聚神凝思

时间:2022-09-26 06:50:11

精心组织 积极探究 深入实践 促进发展 聚神凝思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教学实际于2011年5月提出并申报批准的市级课题。本课题是在小学数学学科的范围内,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以数学问题情境为突破口,把数学问题情境化,满足学生的数学需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以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方法、过程为载体,提高教师研究教学策略的能力,提升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

1. 明确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的主动性。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教师要能够正确界定课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情境的作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根据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设计、应用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感受问题情境对课堂的影响,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此为起点,变课堂教学需求为教师的发展需求。

(2)增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感悟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引导艺术,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建构的内化过程,变“形式化”的问题情境为“内涵性”的问题情境。

(3)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在经历教研的过程中,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得到充分体现,变“传授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

2. 把握研究内容

(1)对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对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分析,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访谈,从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作用、方式等方面入手,找出我校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中普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大量的感性资料。

(2)对创设“问题情境”的要素进行研究。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以学生已学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落脚点,以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度思考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对实践层面的数学问题情境的类型进行整理,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促进教师对问题情境的系统认识。

(3)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研究。从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经验,探索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基本策略,结合具体的课例,系统地对设计方法进行分类整合。

3. 落实研究方法

本课题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坚持课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为目标,强调研究与行动相结合。

4. 进行合理分工

为使课题研究工作有序深入地开展,在课题申报成功后,课题组就对人员进行了合理分工: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与布置;课题指导老师负责各个阶段工作研究的组织实施、进程监控及业务指导;信息收集老师负责拍摄、录制、整理教研课例和活动图片视频等资料;教研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布置与组织,撰写实施方案;教研组副组长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各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与资料的收集,做到责任到人,全员参与。

5. 推进有序研究

(1)准备阶段。本阶段从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确定了人员分工,对教师现状和学生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研究起点,策划选题并进行课题概念的界定,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确立成果评定指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2)实施阶段。本阶段从2011年9月至2015年4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分两个时间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一是进行教学状态评估。课题组对教学资料、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对课题操作、实效性进行研讨。二是进行数学问题情境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对数学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分析,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引导教师挖掘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资源,通过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体验新教材中教学情境的设计,依据知识结构对教材中“问题情境”进行整理。三是感悟问题情境的功能。课题组通过组织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交流,引导教师对现有“问题情境”的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多角度地进行比较,从“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改变,对达成学习目标的促进,对学生思维的启迪等诸多方面,感悟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14年12月):根据方案进一步进行研究,呈现情境化的课堂教学。一是整合社会生活资源、现代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拓展问题情境功能,使其贯穿教学过程;三是关注学习过程,进行课堂生成性“问题情境”的探索;四是研讨“问题情境”具体实施策略,建立了“说―看―评”研究实践平台和“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同时,组织课题组教师交流讨论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寻找解决途径;撰写案例,录制课例;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可操作性,对创设策略进行小结,形成结论。

(3)汇总阶段。本阶段时间从2015年1月至2015年4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归类收集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汇编成研究成果。

6.规范研究过程管理

确定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日,坚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形式),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学校为保证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每个备课组订阅了《福建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购置了许多特级教师和名师的课堂实录碟片,作为老师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学习释疑,积极探究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课题组按照计划组织专题学习,先后组织老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关于“问题情境”的编排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各教学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的有机联系等内容。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天都花半小时以上向书刊学习,捕捉、收集教育教学和教科研信息,并写好学习笔记。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骨干培训,并做到“三个一”:写好一份学习心得,整理一份讲座笔记,提一项合理化建议。通过学习,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自身素养,丰富了知识储备,加强了对课题与课堂教学联系的认识,为自身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开设专题讲座,解决教师疑难问题

为使组员认识到“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和难题,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开展了题为“创设有效情境,成就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走近辩课”“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等的专题讲座。通过开设讲座,老师们明确了研究目标和内容,解决了“什么是情境?”“什么是问题情境?”“怎样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等相关问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情境作用,促进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能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3.优化创境策略,引导教师达成共识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上,老师们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课题组在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上,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三是创设活动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四是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五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搭建平台,深入实践

我校课题研究活动坚持聚焦教学课堂,引导教师创新研究活动模式,建立“说―看―评” 和“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通过这样的实践平台,引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磨砺、成长,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搭建“说―看―评”研究实践平台

在研究初期,课题组建立了教学“说―看―评” 研究实践平台,以备课组为单位,通过课前说课、研课,课中观课、听课,课后评课、反思,形成了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说―看―评”系列研究活动。每个备课组每期承担一次研究展示活动,同一备课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课,随时记录教学点滴。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举行每年一次的新教师教学评优,每期一至两次的教学疑难问题探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搭建“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研究实践平台

在研究中期,课题组在“微课”“同课异构”“辩课”独立研究模式基础上,把这三项活动进行整合,使“微课”“同课异构”“辩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新的“微课―同课异构―辩课”教学互动实践研究平台。这个研究平台每个学期课题组安排三次活动,一般上学期安排二、四、六年级承担,下学期安排一、三、五年级承担。每次活动先由同一数学备课组选取两位老师进行微课堂同课异构,备课组老师分成两个指导小组开展研课,两个执教老师在同一节课内各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经过试教、评议、改进,然后在课题组进行研究课交流展示,由课题组组织多方辩课。这种实践研究模式对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推广成果,促进发展

1.教师成长――成果丰硕

在课题组的安排下,每个备课组初期选定三个课题,全组教师共同备课,研究课应做到有教学设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评课记录,并及时上交课题组。研课活动重在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热情,鼓励教师合作、交流,共享成果,切实提高研究活动的实效。如,郭华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创设的“红绿灯”的问题情境,王小凤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创设的“时钟宝宝”教学情境,曹荣荣老师执教的《周长》一课创设的动态教学情境,郑华健老师执教的《等候时间》中创设的“卸货策略”问题情境等,亮点频出,精彩纷呈。三年多来,课题组共组织教学讲座、研课38次,有4节优质课获省一等奖,2节优质课获市一等奖,2节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课题组参研老师有30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7篇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发表,16篇论文在县级刊物发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生成长――积极主动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但使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快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动手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习惯的形成。三年多来,我校有30多人次参加县数学“五项全能”竞赛获一、二等奖,60多人次参加县数学小论文比赛获一、二、三等奖。

五、回眸研路,聚神凝思

在课题实验开展初期,老师们对“什么是情境”和“什么是问题情境”认识比较模糊,由于教师对教学情境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情境创设的类型也多样,有些数学课却不管教学是否需要,把情境创设当作体现新教学方法的时尚,致使教学情境的创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面对问题我们聚神凝思: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数学材料和知识背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数学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解决与应用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明确了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①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②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③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体现选材的趣味性;④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学科的属性;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激发思维的发展;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讲究内容的简洁。

三年多来,从开始茫然无知、无所适从到现在思路清晰、成果颇丰,我们感到无比欣慰。收获着昔日尽心尽力付出后的丰厚回报,我们内心有一种无比轻松的愉悦和幸福。虽然我们做得不是那么尽善尽美,有些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我们会一直思索,一直努力,研究的步伐不会停止。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构建职校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开展英语课本剧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积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