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下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9-26 06:01:52

民间信仰下传统文化论文

一、冼太夫人文化的涵义与定位

“冼太夫人文化”一词是刘佐泉等人首先于1997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粤西和海南已经形成了亲缘、地缘、神缘为网络的“冼夫人文化”[1]。陈水润在他的文章中,对“冼太夫人文化”下了个定义:冼太夫人文化是由与冼太夫人相关的文化事项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这是一个广义定义,它不仅包括冼太夫人本身或冼太夫人精神,还涵盖了与冼太夫人相关的人(如冼太夫人的后人、俚人)、事(如纪念冼太夫人之事)和物(如与冼太夫人相关的文物遗迹)。可见,冼太夫人文化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然而就目前的关注程度而言,其可挖掘的广度、深度均仍存有相当大的空间。《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茂名精神是“广东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茂名精神的重要内容:冼夫人精神,则是岭南人民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文化内核,是联系岭南人民的强大精神纽带。如此,冼太夫人文化是诞生于茂名这片土地上的,独具茂名特色的优秀文化,是茂名古代历史文化一颗明珠,光彩夺目,更是在弘扬“广东精神”,彰显主流价值的过程中,起着重中之重的关键作用。“冼夫人文化”作为茂名文化的拳头产品,在茂名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均有着不可估量的现代价值。冼太夫人文化的作用及其潜在价值如此巨大,而其开发、宣传的力度、深度却与其内含价值存在相当程度的差距。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即是如何把握冼太文化的本质特征,对其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探讨,并探索使冼太夫人文化现代价值转化的路径方向。

二、冼太民间信仰的形成———冼太文化现代价值转化的立足点及路径

目前,学界有关民间信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是通过对民间信仰形成过程的分析,探讨期间中央王朝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过程,讨论地方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参与到国家当中,中央如何将地方纳入到国家“礼仪”的范围里来。实际上,这当中所讨论的问题,即是中央王朝如何利用、依托地方民间信仰,如通过敕封、建庙、推广弘扬等方式,“塑造”地方神明形象,构建民间的精神依托,以此达到缓和地方矛盾,和谐地方社会的目的。[2]13冼太夫人民间信仰的形成过程,正可以显示出古代中央王朝通过利用、依托地方民间信仰,以缓和地方矛盾的做法,同时,也显示出地方试图借冼太夫人信仰向中央王朝靠拢的举动。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有资料显示,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冼太夫人逝世时,其孙冯盎即在今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即当时州府治所)为其建庙,这是目前被认为最早的冼太夫人庙。自此,冼太夫人逐渐在一个家族“祖宗”的形象以外,增加一重地方神明的形象。此为后人通过建庙这一方式逐渐建立冼太夫人民间信仰的做法。

至唐代,名相魏征主持编纂《隋书》,即最早为冼太夫人专门立传,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中央王朝认可了冼太夫人并尝试将对她的崇拜纳入到国家“礼仪”的范畴。到宋代,记载冼太夫人的文献开始增多,如周去非《岭外代答》、范成大《桂海庾衡志》等笔记均有篇章描述粤西的社会形态、民风民情,都提及冼太夫人,而苏轼、李光、李纲等贬谪官员也曾为冼太夫人作有诗文。古代知识分子对冼太夫人的承认与赞许,表明粤西的冼太夫人崇拜已日渐进入国家“礼仪”范畴,“地方”也以此逐渐走近“国家”。

再看冼太夫人民间信仰活动的地位变化。根据宋人记载,冼太夫人民间信仰于南汉(五代十国时期)就已发端,南汉政权即曾敕封过冼太夫人,如海南的儋耳夫人庙,封为“永清夫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再赐额“宁济”,三十二年(1162),又封“显应夫人”。宋代,中央政权也在南汉敕封的基础上承认与追加敕封冼太夫人。这个过程充分显示出历代中央政权都注意到,尝试通过敕封这一方式,肯定与传扬冼太夫人的事迹,通过建立地方民间信仰的办法,在地方建立统一的精神领袖,以缓和地方矛盾。

明清时期,冼太夫人民间信仰有了大规模发展。背后的原因有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清以后,各地出现了编纂地方志、修纂族谱的高潮,各地的宗祠、庙宇兴建增多。明中期是高、雷、琼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在“黎乱”、“瑶乱”的动荡中,在战乱重建的过程中,当地的人群产生了身份以及认同的分化。这个时期,也头一次出现编纂地方志的高潮。如万历年间编纂了《儋州志》、《雷州府志》以及《高州府志》等地方志。地方志的编纂其实是与政府编订里甲册籍、征收赋税的过程相配合的。官方记录的大量出现本身就反映出政府关注程度的加强。明清时期,自称冼太夫人的后裔的当地人,也书写与创作了多种文字史料,如碑记、族谱、科仪书等。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形成的过程中,中央王朝政权与地方有着如何微妙的关系[2]95。从中可见,修订方志、修纂族谱等,也是人们通过志书族谱中对冼太夫人事迹的弘扬,向中央政权表达归附,族群间表达身份认同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今天所见冼太夫人民间信仰的规模,至明代以后逐渐成形。

从冼太夫人崇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看,更可以看到冼太夫人民间信仰形成背后值得注意的内容。明清时期,随着粤西和海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建造的冼太夫人庙不仅数量增加,规模宏大,而且这些庙宇的建立,与此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有学者即对明清时期冼太夫人崇拜与地方经济变迁的关系做过专门探讨,指出,粤西区域经济发展与冼太夫人庙会祭拜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人们通过对冼太夫人祭祀活动,也从事经济交流活动,庙会即有效地整合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前有所述,中央王朝通过对各地冼太夫人民间信仰的承认、肯定,将民间信仰纳入到国家正统神灵祭祀范围,以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而冼太夫人祭祀活动整合区域经济资源的背后同样显示出,中央王朝存在着通过对冼太夫人崇拜活动的重视,刺激冼太庙的祭拜热潮,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控制能力,继而不断刺激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3]。

通过上述冼太夫人民间信仰形成过程的简单梳理,可充分说明,中央王朝非常重视对地方民间信仰的依托,通过敕封、建庙、推广弘扬等方式,“塑造”地方神明形象,构建民间的精神依托,以此达到缓和地方矛盾等目的做法。

如今,站在思索如何加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冼太夫人民间信仰建立,并逐步进入国家“礼仪”系统的过程,通过探究期间中央王朝与地方的变化关系,分析中央王朝在地方“建立”统一的民间信仰的做法,即可以找到一些与今天肯定、弘扬传统文化有着一定共通性的理念。如果期间中央王朝对地方民间信仰文化的态度、立场,可以带来现代启示,则是给我们提示了一条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转化的路径,即立足于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建设,联结基层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对地方民间信仰充分肯定,对冼太夫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客观、深入的挖掘。继而依托、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构筑民间精神依托,加强思想凝聚力,建立起一条联结群众的基层文化纽带,缓和社会矛盾,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可见,当中的关键在于更新看待地方传统文化的观念,加深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更新观念,转换立足点———挖掘冼太夫人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塑造”冼太夫人现代精神价值特质。弘扬冼太夫人文化,需要把握冼太夫人精神特质中与现代价值体系相契合的地方,即通过深入研究冼太夫人事迹,“塑造”出符合当代精神价值特性的冼太夫人形象、冼太夫人精神特质。如爱国主义、爱民如子、民族团结、廉洁公正等等冼太夫人精神的特质,正是与当代精神价值,更是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地方。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深入、细化、美化,将能在客观把握冼太夫人精神精髓的基础上,令冼太文化充分体现其现代精神价值,并日渐焕发活力。例如,爱国精神冼太夫人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冼太夫人历经三代,毕其一生,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成为稳定珠江特别是西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百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她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4]。构建和谐茂名,必须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具体内容。当代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建立在爱国情感基础之上并由爱国情感、爱国观念和爱国行为等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成的完整体系,是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不息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奉献精神[5]1473。据这一概念,冼太夫人精神的核心:爱国精神,与当代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高度相契合的地方,因为冼太夫人正是为维护统一、民族(俚僚人民)解放、岭南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不息,具有强烈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由此,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可以充分依托茂名特色历史文化———冼太夫人文化,相对地,也能不断地丰满“塑造”冼太夫人的衷心爱国的光辉形象,以此,更有深度地传扬爱国精神,更有广度地丰富冼太夫人文化。

(二)依托冼太夫人文化,构筑民间精神依托,加强基层群众思想凝聚力。冼太夫人文化在岭南,特别是粤西地区,有着广泛的民间共识基础,冼太夫人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她是岭南人民心目中的“岭南圣母”。据资料统计,岭南冼太夫人庙共有200多座,其分布大致以高州、电白为最多,海南琼山其次。从各地兴修冼太夫人庙之多,可以得见冼太夫人信仰、冼太夫人文化在民间的广泛基础。直到今天,粤西地区和海南等地的人们“事无巨细”,都习惯到冼太夫人庙祈求“保佑”。这也正显示出,冼太夫人文化精神可以起到粤西人民深层的“群众粘合剂”的作用。结合上述冼太夫人民间信仰形成过程中,中央王朝如何依托、利用冼太夫人信仰在民间构筑稳定统治的分析认识,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基层文化建设如何深入,如何依托、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如冼太文化,以达到在人民群众当中凝聚起精神粘合力作用?是否可以“以古鉴今”,借用历代中央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对当地民间信仰进行依托的做法?无疑,如冼太夫人这样,能够同时得到官、民双方认同的文化符号,应该从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构筑民间精神依托,构建团结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出发,得到充分肯定和弘扬。在参加茂名市委党校2014年市情调研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课题调研的过程中,笔者走访了茂名各市县的“美丽乡村”,期间,对茂南区车前村的印象颇为深刻。村中的基层文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村委会办公室设有图书阅览室,供村民群众丰富农闲生活,增长科学知识;村内道路两旁均挂置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标语及画板,让村民置身其间,时时刻刻能进行学习,提升思想认识。这些标语及画板,实际亦是当地村委会尝试依托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对其进行诠释、宣传,以此达到即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又对外显示出其紧跟党中央号召,努力建设基层和谐社会的姿态。由此可见,与上述冼太夫人民间信仰形成过程中,历代地方政府不忘建庙立祠,请求中央予以敕封,以求向中央王朝显示其归顺姿态的做法,有相类似的共通之处。以此例子为出发点,我们也可以更新观念,转变对“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往单一做法的认识,探索出更多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联结作用的方法。冼太夫人文化既然在粤西民间信仰中享负盛名,本身即能起到很好的基层联结作用,我们在进行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即可以尝试充分依托冼太夫人文化。例如,车前村的各宣传标语、画板,都略显生硬,口号性太强,村民对其中内容的吸收程度有限,最终宣传效果亦有限。然而,如果能充分发挥冼太夫人文化的联结作用,将冼太夫人的爱国主义、爱民如子、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精神特质,与所要宣传的和谐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巧妙的、富有创意的结合,应能收到意外的良好效果。例如,可设想出冼太夫人故事的画板,在讲述冼太夫人传奇故事的同时,突出其精神特质,如此,通过即熟悉又生动的方式,吸引村民群众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同时,冼太夫人文化也能真正焕发其现代活力,转换出无限的现代价值。

(三)冼太夫人遗迹的保存现状反思———探讨茂名文化旅游的可开发资源。近年来,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文化旅游”?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最早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可以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6]28。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以明确的目的或者以偶然、意外的机会进行着文化旅游活动。随着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世界各地的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我国,文化旅游也逐渐以其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7]5。而文化旅游在各地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

我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积极挖掘当地历史遗产资源,拓展文化旅游内容,不断开发文化旅游线路等,以此发展当地经济。茂名本地拥有相当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目前尚缺乏将其作系统整合、合理开发的路径方法。茂名特色历史文化如冼太夫人文化等,都具备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茂名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然而对其开发、保护及宣传的力度都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对比其他地方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也足显其亟待保护与开发的迫切性。

我们可以先通过对比,认识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并借鉴其它地方对本地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的先进做法。国内有不少城市,其文化旅游业已发展至一定规模,如:安徽黄山宏村。宏村是安徽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这里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皖南徽派建筑文化、风水文化是这里的独特历史文化,它也凭此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到这里旅行,能够迅速感受到当地最为特色的文化内容,并被其深深吸引,因为这里的管理开发者们利用各种美景明信片、宣传片,包括实景演出:《宏村·阿菊》等创新方式,将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及文化特征,如“牛小肚”月沼、风水文化凝聚之南湖等,向中外游客宣传。另外,自2006年以来,宏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到宏村的旅游业中,沿月沼、南湖开起各种备具特色的家庭旅馆,让游客通过住宿更深入地体验皖南民居的生活特色,例如品味特色美食、睡上雕花大床等,这无疑在大大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让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受到人们的青睐、追捧,享誉中外,当地传统文化随即焕发了时代活力,达到双赢的效果。由此案例得见,其间的包装、宣传力度以及方式在起着关键性作用。再看茂名本地对冼太夫人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与冼太夫人相关的文物古迹是冼太夫人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冼太夫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载体。其中,电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州城冼太夫人庙、高州市旧城村的隋电白郡、县城旧址,同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冼太夫人文化具备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历史遗迹的保护现状如何?以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冼太夫人庙为例,其为隋仁寿二年(602年)冼太夫人之孙冯盎修建,后虽历经重修,但其内仍留存有千年文物,如香樟独木皮鼓、清同治敕封“慈佑”御匾等,其历史价值可见一斑。旧城电白古城遗址,其城墙遗迹年代至少为隋代以前,距今已近1500年。笔者近期走访该地。由于深知其历史价值,此前曾认为冼太庙建筑应当呈现保存完好,游人如织的状态,也将能见到电白古城建筑恢宏,修葺完善的面貌。走访中发现,电白古郡城门门楼遗存独此一幢,为新修仿古建筑,经过时所见空无一人。冼太夫人庙坐落于村委会旁,庙前略显破旧,与此前所设想的景象有较大区别。环视庙内,管理者多是村内老人,并未见专业人员。历史遗存面临亟待修葺、保护的现状。

茂名市目前仅有一家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力度仍有待提高。何以具备厚重历史沉淀、高度民间凝聚力并独具特色的冼太夫人文化遗迹,其保存现状却令人不甚满意?这无疑是个该引起重视与思考的问题。对历史遗迹的维护、研究、宣传等工作不容忽视,这也是传统历史文化寻求现代转型,以发挥其时代活力的关键路径,于是,对冼太夫人文化的保护、研究、宣传工作刻不容缓,其中,应从保护其相关遗迹出发。由此,可尝试探索以冼太夫人文化旅游为基点的茂名文化旅游线路,如在建的电白山兜丁村的冼太夫人墓园遗址的开发工程、高州冼太夫人文化体育中心的建设工程等。关键在于创新,以现代创新理念如广场文化、媒体传播(影视、戏曲)、文艺创作(诗歌、小说)等对古代文化进行现代包装,使其焕发时代活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拓展新增长点。

综上,冼太夫人文化是茂名本地文化特质的内在底蕴,是茂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更是可以给茂名经济发展带来新增长点的重要依托,其现代价值亟待有效的挖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转换思维角度。文化与经济、社会建设密不可分,古代文化更是凝聚了一个城市的气质底蕴,而城市底蕴于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而言起着难以断然区分的内核作用,不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时候忽略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此不是要提供足够多的对冼太夫人传统文化利用的方式,而是要揭示出更新观念、转换立足点之重要,尝试通过分析民间信仰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个理解传统文化的角度。保护、弘扬冼太夫人文化,挖掘其现代价值,可以仿效古人依托冼太夫人民间信仰的做法,更新以往对冼太夫人文化地位、作用认识的观念,将其放置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牢固基层联结纽带,并尝试通过对其依托、保护、挖掘、弘扬,达到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效果,从而也使冼太夫人文化本身日益焕发时代活力。

作者:陈童敏 单位:中共茂名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下一篇:桥梁监测系统无线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