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6 05:36:04

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对策研究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职的主体,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是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近年来,市政协坚持以委员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努力为委员履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保障,较好地激发了广大委员履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政协履职尽责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市委、市政府对市政协的新要求和各界群众对政协工作的新期待,如何进一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让人民政协事业更具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本课题在全面总结我市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影响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对策措施。

1、民主政治的加速发展激发委员主体意识的自我觉悟,委员履职的参与率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协委员作为政协的履职主体,在推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过程中,积极发声建言、献智出力,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反过来激发了委员主体意识的自我觉悟,使广大委员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委员的重要性,体会到当好委员的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市政协为例,2012年以来,委员们极参与政协各类会议和活动达4717人次,人均参与10.8次,其中全会和常委会议到会率达88%以上;委员共提交提案728件,反映社情民意109件,参与民主监督活动508人次。随着委员参与率的提升,政协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委员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也随之提高,这又促进委员尽心履职、主动作为。

2、政协作用的日益彰显推动委员主动履职的自我行为,委员履职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近年来,市政协围绕核心、服务中心、反映民心、凝聚人心,立足独特优势,不断创新实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政协委员作为政协组织活的“细胞”,是推动政协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委员强则政协强。随着对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要求不断提高,围绕充分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市政协强化委员学习培训,搭建履职平台,健全管理服务机制,旨在把每位委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就有力推进了委员主动履职的自我行动,积极性不断增强,自我要求不断提升,广泛活跃于各类协商、调研视察、为民办事等各个层面。2009年以来,市政协委员开展了375次民主监督活动,提交建议书186份;共有143名委员作客《政协话题》,共议热点难点,交锋真知灼见。在履职为民的实践中,委员们共联系帮扶企业205家、163个社区(村),并积极为植树造林、扶贫解困捐资出力。特别是在“五水共治”中,全市两级委员踊跃参与,捐款3859.11万元,献计58条。委员占多数、委员唱主角已成为常态,委员的履职热情得到激发,履职自觉性不断增强。

3、各界群众的真切要求促进委员履职能力的自我提升,委员履职的实效性不断显现

界别是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组织基础。全市政协委员由界别协商推荐产生,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人士,与本界别群众有着天然联系。随着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化,各界群众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对发挥好政协的界别民意通道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也促进了作为界别代表的政协委员积极为本界别反映诉求、立论代言。市六届政协的五年中,委员以界别名义共提交发言材料196篇、集体提案286件,有效反映了界别诉求、维护了界别利益。2012年换届以来,在界别活动周、界别调研月、界别专题约谈会等活动中,委员们通过界别组进行视察调研、考察座谈、约谈协商,参与结对助学、走访慰问、服务下乡等,积极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发挥了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在主动服务各界群众,积极回应界别呼声的过程中,委员的界别意识得到了增强,履职能力得到了提升,履职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1、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讲话中,评价人民政协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人民政协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强调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人民政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这就要求作为政协工作主体的委员,也作为界别代表人物和某种意义上公知人物,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的伟大实践中。同时,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要求,更多地参与并引领群众参与协商民主和社会治理,共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

2、坚持围绕中心、履职为民

十报告明确要求通过政协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聚焦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努力为改革发展出实招、谋良策。要积极宣传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引导所联系群众支持和参与改革发展,正确对待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为改革发展添助力、增合力。政协更要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深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如何落实对政协的要求,发挥好政协的作用,关键在于委员。为此,就要求政协委员始终紧扣改革发展广泛协商,献计出力,始终以群众利益为重,围绕民生实际开展多层次协商,建言立论,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还要提高联系群众能

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3、坚持实践传承、创新发展

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要尊重和保障委员民利,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健全委员联络机构,为委员履职尽责创造良好条件。希望委员珍惜荣誉,恪守宪法法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道德品行,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这就要求政协委员紧跟时代步伐,围绕政协在新时期所肩负的光荣使命,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创新履职,切实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深入实际摸真情,集合众智解难题,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还要“敢于讲真话、讲诤言,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勇于提出建议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

虽然我市的委员主体作用发挥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不少影响和制约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的问题和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角色意识不强。由于政协委员产生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委员在进入政协队伍前,对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不了解,即使是成为政协委员后,对上述问题也不十分清楚,不知道政协委员这个角色有什么要求、怎么演好。二是责任意识不足。有部分委员更多的是考虑委员头衔给自己带来的荣誉和好处,或者更多地埋头于自己本职工作,而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身为政协委员肩负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责任,缺乏应有的履职积极性和责任感,每当政协工作与本职工作、社会活动相冲突时,往往首先放弃政协活动。三是履职使命感欠缺。有些委员认为政协权力有限、委员作用更有限,从而缺乏主人翁精神,不为所在界别的群众履行应尽的责任、行使应有的权利,不主动参加政协会议,参加活动也不发言,不主动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甚至还有会议不出席、活动不参加、提案不撰写的“三不委员”,发挥主体作用自然就无从谈起。

2、履职能力不平衡。一是个体差异明显。由于政协委员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工作岗位和主体意识的差异,导致参政建言能力极不平衡。特别是基层政协,有的委员在本专业、行业领域是专家能手,但对于国计民生、社会问题则了解甚少,有能力但难作为;有的委员如企业老板,平时事务缠身,深入基层不够,联系界别群众很少,参加政协活动也不积极,所提意见建议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少数委员视野局限、境界不高,过多关注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为民代言建言较少。二是履职水平不足。部分委员社会活动能力较差,信息渠道狭窄,也不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自身素质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履职需要,参政议政内容空泛,脱离实际,质量不高,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三是专业培训不够。政协面向委员的学习培训和能力提升也不够完善,较多注重对新任委员的培训,尚未建立面向全体委员的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在内容上以学习政治理论、重要文件、形势报告等为主,方法上以集中学习、专题培训为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载体平台不健全。一是载体平台不够丰富。政协主要通过组织开展会议、调研、视察、座谈、考察等活动,为委员履职创设载体搭建平台,但总体上面窄量小、形式单一。除全会外,大多数委员参加会议或活动的机会不多,甚至很多是一年只履行3-4天的“年委员”。即使是专委会成员,除了参加专委会的活动外,其他履职平台也较少。委员独立开展履职的方式是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以及通过政协发表意见建议等,但由于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差异,不少委员每年能实现一件提案、一条社情民意、一次活动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二是服务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在促进委员履职上,政协组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全会前委员为撰写提案需要开展调研,但如果缺少政协的有效支持,调研活动很难开展。还有,如何加强与委员、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如何在经费、时间以及物资上加强保障;如何有效引导和组织委员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发挥好主体作用等都还有待探索。三是履职成果转化不够有效。总体上看,行之有效的政协履职成果落实、反馈、监督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些部门对委员提出的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意见建议等未能认真研究、办理和反馈,“重答复轻落实”仍较普遍,尤其是社情民意信息由于缺乏受理反馈机制,“有上文没下文”,甚至没有办理反馈,极大影响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

4、工作机制不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委员进出机制。在委员产生上,目前主要是统战部负责推荐、政协负责管理,委员产生和管理脱节。同时由于缺少制度保障,推荐程序和方式不明确不规范,导致有些单位或界别把政协委员名额作为一种“奖励”、“待遇”来分配,重安排、轻素质,由此产生的委员也只注重委员“头衔”,缺乏发挥作用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连自己是什么界别都不太清楚,更不可能为其所在界别代言。在委员退出上,同样机制缺乏,导致委员易进难出。一旦担任政协委员,只要不违法乱纪都会当满一届,与是否真正履行委员职责毫不相关,这种约束机制的欠缺,不利于委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虽然市政协建立了委员履职管理方面的制度,以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管理制度缺乏政协章程等依据,具体到标准的设定把握较难;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上惩罚措施很难落实到位、奖励面窄量小,实质上还是无法全面有效地激发委员活力和履职动力。

5、履职氛围不浓厚。一是外部支持力度不够。政协活动如离开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几乎寸步难行。一些部门对政协工作重视不够,支持政协履职力度不够,在主动开展政治协商、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积极提供知情参政条件等方面,还存有较大差距。部分委员所在单位没有很好地落实有关政协委员的权利,对委员履职所需的时间、经费等支持保障不够,特别是出现提案“自问自答”等情况后,委员甚至会被另眼相待,导致委员“不愿讲不想讲也不敢讲”。二是知情明政环节存在障碍。由于平时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多不畅,部分委员对政府工作和面上情况不够熟悉,难以提出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提案和社情民意。即使是委员上门调研走访,有些部门单位也不支持、不配合或不理会,打击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如,有委员反映在向部门索要相关数据时,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取得,须通过私人关系、非正规渠道才能获得。三是社会认同度不高。由于长期以来委员的话语权得不到有效发挥,在群众中影响力不够,社会各界对政协委员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不少偏见,比如觉得政协就是个“政治花瓶”,认为委员政治地位、社会威信较低。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普通群众,要反映困难、解决问题也不会主动找政协,甚至新闻媒体对委员提出的正确但较为“出格”的言论都不敢报道。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难以获得大众的理解支持,反过来又影响了委员履职的积极性。

(一)强化主体意识,夯实委员履职基础

只有政协委员综合素质好、主体意识强、履职能力高,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把好委员入口,抓好委员教育,引导委员履职,全面激发委员发挥主体作用的热情。

1、优化委员产生机制。选人是用人之基。把好委员入口关,从根本上强化委员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基础。要以《政协章程》和2006年中央5号文件精神为依据,完善委员产生的程序和条件,优化遴选机制。一是把好委员入口关。要细化委员人选在政治思想、界别代表、履职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尤其要突出委员人选的责任感、参政意识和履职水平,坚持“无参政意愿的不推荐、无履职激情的不推荐、无工作能力的不推荐”,尽可能把代表性强、议

政水平高、群众认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士吸收到委员队伍中来,从根本上消除“挂名委员”。二是创新委员推选机制。委员人选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协商推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界别差额推选,经过媒体公示监督,最终协商表决择优入选,真正变“要我当委员”为“我要当委员”。三是增加政协党组话语权。在委员推选过程中,政协党组应当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建立与组织、统战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委员推荐、协商、审核工作班子,增加政协在推荐人选、掌控标准、调控结构等方面的介入深度,特别是连任委员人选应由政协党组根据委员届内表现提名。2、强化委员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程度决定着作用发挥程度。要大力完善委员主体意识教育机制,一方面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理论学习班,组织和引导广大委员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正确的履职方向,为发挥主体作用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委员主体意识,时时处处强调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的观念,让委员认真处理好荣誉与责任的关系,明确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政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政协事业创新发展,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激情、深厚的感情来立德、立功、立言。同时,树立参政议政典型,发挥榜样示范的带动作用。

3、加强委员履职引导。增强委员的主体意识,更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委员为中心,在履职实践上处处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委员参与政协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比如,征求全体委员对常委会工作报告、年度重点议题选题、政协机关工作等意见建议,让委员共同参与推选重点提案、评选优秀委员,一起谋划政协工作、参与政协活动、完成履职任务。坚持委员占多数原则,处处彰显委员主体地位。无论是在协商会议、监督工作、议政活动中,还是在调研视察、献智出力、履职为民中,始终确保委员为主体,让委员唱主角、挑大梁、出亮点。还要发挥好专委会、界别优势,通过建立临时委员小组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委员更好发挥主体作用。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委员履职能力

政协委员的整体素养、参政议政能力、服务群众水平等与其作用发挥有着密切联系,这就需要强化委员学习,注重能力培训,拓宽知情渠道,使委员的履职能力不断电、履职水平不掉线,从内到外始终能适应政协事业发展需要。

1、健全学习制度,做到委员“充电”有计划。要完善委员学习制度,制定届期学习规划和年度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全体委员学习会、每位委员每年集中学习一次,真正实现委员学习有规划、素质提升有系统。在学习内容上,要强化政协理论学习,让委员真正了解掌握政协组织“是什么”、政协工作“干什么”、政协委员“怎么干”;要不断拓宽学习领域,特别要针对委员界别特色、岗位需要和职业特点等,组织开展专业性、特色性、针对性学习活动,通过系统学习,使委员真正成为社会各界的行家里手和专家学者。在学习形式上,通过专题学习、网络学习、赠阅报刊、寄送学习资料等形式,引导委员广泛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还要结合专委会、联络室、界别组等活动,通过座谈、论坛等形式开展专业知识交流探讨,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协商能力。

2、完善培训机制,做到委员“补给”不间断。要搭建委员培训平台,把委员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年度工作安排,紧紧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等平台,按照委员总数,分门别类、分批定期开展培训,确保每名委员届内都能集中轮训一次。培训形式和内容也要灵活多样,可通过经验交流、情况通报、现场报告、政协讲坛、案例解剖、专题调研分析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加强对委员实践培训和理论指导,实现委员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修养风范、奉献精神、履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真正形成政协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

3、拓宽信息渠道,做到委员“知情”无阻碍。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宽信息渠道,让委员广泛知情,做到明“上情”、知“市情”、晓“民情”。明“上情”,就是通过专题辅导、座谈交流等形式,使委员深入领会中共中央、上级政协全会等相关会议精神;知“市情”,就是坚持和完善市委市政府定期向政协常委会通报经济运行情况、主席会议听取党政部门通报重点工作、政府政协联席会议、专委会与党政部门对口联系、迎新茶话会上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制度,以及通过组织委员开展重大课题调研、会前视察、重点项目督查、提案督办、行风评议等活动,为委员知情参政提供条件;晓“民情”,就是让委员深入群众、服务群众,通过联络室、界别组等组织的各类亲民为民活动,倾听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声音,引导委员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反映民声,如当前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走亲连心”等组织开展调研视察,提出意见建议,助推相关工作。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委员外出学习考察,了解“外情”,用“他山之石”来破解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

(三)丰富平台载体,搭建委员履职舞台

要让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探索创新委员能广泛参与的活动载体,搭建委员能发挥作用的履职舞台,推动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站前排、当主力、显作用。

1、创新协商议政平台。要推陈出新,创新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议等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平台,如探索全会上即席发言、委员发言由界别来遴选,常委会议题协商以界别为主进行,专题协商邀请市民代表参与调研和协商。要殊途同归,紧紧依托专委会、界别组、联络室等多种渠道,实现委员作用的全面发挥。如健全专委会履职平台,所有委员都与相应专委会联系,通过专委会平台经常性地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类会议、调研、协商、考察等活动。再如发挥界别优势,完善经济发展研究会、社会发展研究会等界别组织,开展建言议政活动;完善界别活动机制,建立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每位委员联系一定数量界别群众,通过委员工作室、委员信箱、社情民意联络点等加强与界别群众的沟通联系,及时反映群众合理诉求。还要加强专委会与界别组协作互动,联合调研视察,共同建言献策。

2、完善委员履职载体。调研视察、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委员

履职尽责的主要载体,要完善机制,突出实效。建立调研视察机制,调研是委员履职基础,要经常组织委员围绕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要问题、重大政策开展调研视察,并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使对策建议更合民意、客观可行。完善提案工作机制,提出前,引导委员公开征集提案线索,广泛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提出时,倡导提案在界别内讨论交流,把委员个体智慧转化为界别整体优势;交办后,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提案督办,推动提案落实见效,增强委员履职热情。健全社情民意信息机制,完善征集、编报、反馈等环节,突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挥好直报点优势,推进委员及时把群众诉求、意见及突况反映给党委政府,确保社情民意信息工作高效有序。3、拓宽服务民生渠道。要依托现有渠道打造特色品牌。依托界别组,组织委员开展“界别服务民生五个一”等类似活动,主动为群众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办实事好事,解决民生问题;依托联络室,组建“委员工作站”,组织委员进村入户,定期开展走访、接访、联系群众活动,促进委员接地气惠民生,推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依托专委会,发挥委员专业特长,创建委员医疗保健服务团、文化教育服务团等,组织委员开展送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委员下乡”活动,提供科普惠农、咨询义诊、法律顾问、文化下乡等服务。同时,还要号召委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爱心奉献等,彰显委员为民形象。要利用新型媒体拓宽履职渠道。通过《__政协》刊物、“政协视窗”电视专栏、政协网站以及新闻媒体等,为委员围绕民生热点、焦点问题发声亮相提供机会和平台。还要结合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直播、网上论坛、网络议政、手机政协网等拓宽委员履职渠道;鼓励委员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强化与群众的实时沟通联系,使委员服务群众经常化、实效化。

(四)完善组织体系,强化委员履职动力

要注重用制度规范委员履职行为,强化联络联系,注重日常管理,健全履职考核,并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强化委员履职的“外动力”,激发委员履职的主动性。

1、完善委员联络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委员联络体系,从机构入手、从制度落脚,全方位促进委员履职。在机构建设上,要进一步突出委员工作委员会的管理、服务委员职能,并使之成为提高委员履职能力、联系委员和各界人士、促进委员认真履职、加强与部门协商沟通的重要机构。要加强镇(街道)委员联络室建设,使之成为委员服务区域发展、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在制度建设上,要加强政协组织同委员的联络联系,不断完善政协领导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制度,完善政协领导走访委员、专委会联系界别等制度,进一步畅通联系委员、服务委员,听取委员真知灼见的渠道。同时要加强委员与界别、与群众的联络联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搭建联系服务平台,为委员发挥作用创设条件。

2、强化委员履职管理。继续在健全机制和制度上下功夫,制定《进一步发挥委员作用的意见》,从委员的学习、责任、履职等各方面入手,为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委员日常管理,完善《关于委员管理的若干规定》等,细化委员履职的各项内容,严格委员参加政协会议、活动的纪律,强化委员组织观念,规范委员履职行为,让委员明确该干什么、要做什么。加强委员动态管理,要继续完善委员履职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委员履职档案建设,跟踪掌握委员参加政协会议、调研视察、监督督查、界别活动、为民服务以及撰写大会发言、提案、文史资料、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履职情况,定期做好履职评估,及时向委员本人、所在单位、界别组以及组织、统战等部门进行通报。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在强化委员履职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述职考核机制、履职激励机制、惩戒退出机制,形成年度届末有考评、奖惩退出有依据,真正起到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探索委员述职考核机制,制定《委员履行职责情况考核办法》,尝试政协常委在常委会上年度述职、委员在界别和专委会进行述职报告,总结全年履职表现,并可邀请相关界别群众参加测评打分。委员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委员履职情况考评,将考核结果记入委员履职档案,反馈给提名单位、委员单位以及组织、统战部门备案。健全委员履职激励机制,优化优秀调研成果、优秀提案、优秀委员、优秀民主监督员、优秀信息员等评选活动,并通过全体会议表彰、先进委员大会述职、履职经验报告会等方式,达到学习借鉴、鞭策后进的目的。健全委员惩戒退出机制,除按《政协章程》规定外,在考评基础上,对不称职的委员进行诫勉批评,甚至启动劝退程序,完善正常“请辞制”,打破委员“终届制”,及时淘汰责任感差、履职热情低的“挂名委员”、“名誉委员”,确保政协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五)加强服务保障,优化委员履职环境

发挥委员主体作用,需要尊重和保护委员的各项民利,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履职氛围,不断优化委员履职的外部环境,使委员能说敢说、想说爱说。

1、保障委员民利。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讲话中明确:“要尊重和保障委员民利,为委员履职尽责创造良好条件。”首先要保障委员的话语权。按照《政协章程》规定,委员的民利有4大类,涉及表决选举、发表意见、参加讨论、建议批评、检举揭发等诸多方面,究其实质就是委员话语权,即委员建言议政、监督批评的权利。这就要重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营造宽容的话语环境,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阻挠政协组织及委员行使权利,更不得打击报复;各类会议、活动尽可能多的让委员参与并能发表意见建议。其次要保障委员的知情权,不仅要拓宽渠道让委员知情明政,确保党政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协助委员了解相关情况,更要保障委员对参政议政成果采纳落实情况的知情权。要健全履职成果办理反馈机制,实行反馈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主办”原则,通过履职“回头看”、民主评议、现场测评等方式,重点推进委员提案、社情民意等所提意见建议的办理落实和及时反馈,让委员说了不白说、发声有回音。

2、营造积极履职氛围。不仅要创设条件让委员能说、敢说,更要营造氛围让委员想说、爱说。要搭建平台,让委员想说。主动邀请党政领导来参加政协的会议和活动,当面听取委员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议等重大会议中,搭建好党政主要领导与委员交流互动的平台。要融洽氛围,让委员愿说。积极营造和巩固求同存异、畅所欲言、海纳百川的协商文化,鼓励委员在政协会议和活动中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委员报实情、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让委员的意见受到充分尊重、委员的权利得到应有保护。支持各界别在政协会议上以本界别名义发表意见、表达诉求。要强化保障,让委员爱说。搭建服务平台,如依托书画联谊会等,增进委员以书画会友、联谊交流;建立企业家联谊会,让企业家委员互促合作、共谋发展。要切实关心委员的工作和生活,组织日常走访和节日慰问,并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做到感情上贴近、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让委员有话爱跟政协说,不断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

3、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要健全考核机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各级党委要把是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能否发挥好人民政协的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要求,推进和健全把“加

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纳入对县(市、区)委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的内容,考核结果计入责任制考核总分。要优化履职环境,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联系,积极主动协调,为委员开展履职活动给予支持配合,提供便利条件。探索开展对委员所在单位的考核评先,推进单位领导支持委员参与政协工作,在时间、工作安排上尽可能为委员履职提供便利。优化组织调度,统筹科学安排,加强经费等后勤保障,确保委员参加会议和活动有时间、有准备,有条件、有实效。加强委员履职宣传,依托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自办刊物、网站,大力宣传委员履职成果和先进事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委员风采,充分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强化委员主体意识,扩大委员的社会影响。

上一篇:县烟业生产工作计划 下一篇:谨防学研活动中的“豆腐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