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人文艺术对人居生态环境意义

时间:2022-09-26 05:30:19

深究人文艺术对人居生态环境意义

一、人居环境中的人文与生态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交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法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如果从生物之一“人”的角度来理解生态学,那么生态学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的科学。

(1)人在生存空间里都会与别的事物有关,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以空间环境作为载体。作为人居的空间环境,有居室、家具、设施、背景、场合、气氛、时空等内容。人随时随地、持续长久地与这些空间环境相伴相生,不可能脱离空间环境自在自生。同样,如果空间环境不与人的行为活动发生关系,那么它只能是自在之物,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就不具备人居环境的条件。

(2)人居空间环境必然要有其走向,并遵循着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的规律:环境—人—环境这种规律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种因果的关系,动因与诱因,刺激与反应,内因与外因,条件与根据等总是相伴而生。环境影响人的行为活动,其内容、方式、特点、秩序等显现出一种规律性(如习惯行为),以及非规律性(如随机的、阵发的、复杂的行为);人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人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对环境的要求,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物为中心”,是使人为了物欲的目的而干预影响自然,与自然疏离,还是与自然和谐共处,既利用和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使人居环境达到良性的、持续发展的效果,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人因宅而立,人文艺术对人居生态环境的意义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3)人和人居环境是正比例的互动关系。人居环境作用于人,除了物质性效应外,还作用于人的非物质性效应。好的人居环境对于人的精神、心理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激励作用:其一为调动人的内驱力,使其自身产生一种振奋、进取的潜能,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其二为给人以某种启迪和诱导,使其人格自觉走向修正完善。如果人居环境一味提倡功利性,只求物质享受,把智慧聚焦到生理方面的舒适和愉悦上,那么人就不能在人居环境中得到全面的享受,同时还会阻碍人居生态系统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发展。

(4)因此,生态系统应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包括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大范畴。自然生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向人提供健康的物质性方面的生理需求;人文生态侧重于人与社会的直接关系,向人提供健康的精神性方面的心理需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组合成为复合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作用于“人—社会—自然”。

2.关于人文艺术与人居环境人与文合而异于自然界为“人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为文明”。人文就是生态学中研究人与环境整体交互关系的学科,它能从基本的生态意义上升到美学境界。它有如下特征:

(1)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及充分的自我发展。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说,人文艺术关注人的感受和思维活动,因此它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风俗学、文化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学科。在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中,往往较注重人的表层行为方式,如“室内人体工程学”,只是研究人体的各种数据、尺度及其应用,但却没有关注人的心理行为,以及心理活动所表露的行为特征。但在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中,强调的不仅仅是实用,更注重其结构、形式、内部设置、外部装饰等所表达出来的理念、氛围、情感、趣味,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家居的建筑设计后,建筑就把它的艺术欣赏价值与伦理教育价值摆到重要的地位上来了。

(2)人文艺术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的教化与导引作用。人文理论认为,人应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人在意识到事物的真相并具备决心时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人文艺术往往通过感性直观的空间环境显现出来,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发展,具体的宗教意识、政治意识、伦理意识、哲理意识,总是以某种形式在环境空间里积淀,对人进行着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导引,因为人在修正完善自己的“态度和思想”的前提下,才可以真正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负责。所以,人文艺术与人居环境体现了一种循环关系。

(3)人文艺术在人居环境中的体现,影响着人的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来感知世界。这种感知又影响其人格,并指导其行为以满足全部自身的需要。家居环境通过人文艺术的方式,向人传输一种价值观,使其“有德才有情,有德才有志”。这种价值观支配着人的价值取向,在生活中获取各种需求,完成人生的旅途。在中国长期的古代社会里,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礼”和“义”是人们尊崇的价值观“,礼”感化人心“,法”规范统一人的行为。因此,人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因果的转化关系。人文艺术通过环境作用于人,概括地说就是要使人“修心、养性、立品”,然后“平天下”。

(4)人文艺术在家居环境中,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有自己形式的语言语法、组织原则和传达手段。人文艺术研究的是“具体的”,它不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用普遍性的一般规律统筹所有的人居环境,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它用感情和目的性的手段,突出人居环境的独特性、意向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5)人文艺术在人居环境的体现,经历了从人基于生存的本能而直觉体验的实用空间和精神空间,发展到用语言、文学、艺术、象征、宗教等文化为参照架构,运用“修心、怡情、养性”的抽象概念,并结合了几何图式,形态结构、视觉原理、现代科技、现代功能的具象空间。又由于人文艺术对人居环境的功效作用,人们在生理性的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更向往一种融社会、文化、历史、未来、自然等为一体的人文艺术的生态环境,这是社会文明和历史的必然。

二、人文艺术的生态环境对人的意义

1.关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作用的相互关系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质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的标准伴随着身心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家居的空间功能要求相对独立、功用、细化。关于物质性和精神性因素、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相互关系,我们不妨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对人居环境作一些“需求”的比较。人的需求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从人居的角度来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翻译:如果把“需求层次”比喻作金字塔的话,那么属于低级的需求部分是物质性的层面,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金字塔的基础,属于高级的部分是精神性的层面,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金字塔的上层。基础的建构决定上层的建筑,上层的建筑是金字塔的聚焦点,是一种象征,是一种代表,是一种标志。可以这么说,人居环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塔尖,是人们对人居环境的理想追求。

2.从家居环境中追求精神性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的古代,相当一部分的人们懂得从家居环境中追求精神性的艺术境界。从皇家的宫苑、王侯仕宦的府邸、富商巨贾的公馆、及至文人雅仕的私家宅园,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把精神性的艺术体现作为最高的追求境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还把家居延伸为“隐逸”、“复归”、“悟道”、“蓄锐”等功用,令自己的失意之心转而在家居中对自然宇宙进行探究,进行各种高雅的活动,或吟诗作画,或抚琴品茗,或读书思考,或著书立说,使自己达到“物我融合”、“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使自己“观事理,涤志气”,获得心灵的平净,人性得到复归。

3.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

人文环境对人的奇妙作用一点都不为过,所谓“地灵则人杰,人杰则地灵”“,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杭州西泠印社碑铭)古时江南一带因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私家园林,城市是“古书建就的城市”,还有众多的诗书传家、学术传家、艺术传家的名人,因而使江南具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文脉相承的沿习,从而不断衍生出众多的才子佳人。广东也因其开放的地理环境和中西文化兼容的人文环境,在近现代涌现出不少的时代俊杰。可见,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良性结果能正比例地作用于人。

4.人文艺术的生态环境的普及化与时代性

过去有观点认为,家居环境的人文之美是“礼不下庶人”,人文之美只对文人士大夫等起作用,平民百姓温饱尚且成问题,哪有条件讲究“人文艺术生态环境”。其实,关键就在于“温饱”问题。人在满足了低级需求后,才可以有更高一级的需求欲望。古往今来,不少只是庶民出身的“豪绅”,其家居也是满堂“仁义道德”字画,也供奉孔老夫子;不少的村头祠堂中,刻画“三娘教子”、“岳母刺字”,劝人勤学;不少像“四合院”一样的民居建筑,具有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少像客家人的“围屋”,让宗族之人血脉相传所以,人文艺术环境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的精神起作用,它不论人的贫富及贵贱而能够“有教无类”。

现代的人文艺术的生态环境,应是在传承和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兼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运用现代的科学成果,结合现代人的特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山水、人与环境、人与环保、人与景象、人与空间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人与情感、人与心理、人与科学等方面的关系。因此,人文艺术的生态环境首先是使人向善的,这是优化人居环境的科学之道。

上一篇:矿企机械化开采实施方案 下一篇:土地违法建设管治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