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26 05:20:16

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摘要 针对固原市原州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及林木保存率,结合多年的造林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宜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治理模式,包括集水坑整地造林、带状集流沟整地造林、鱼鳞坑整地造林,以期为其在今后的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生态治理;造林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区;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95-01

固原市原州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西部、宁夏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等原因,导致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难度大,往往呈现“年年造林不见林、常补常缺”的现象。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在多年的造林绿化中,探索总结出适宜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3种治理模式。

1 黄土丘陵干旱区集水坑整地造林技术模式

1.1 技术要求

1.1.1 工程整地。用水准仪沿水平线按3 m×3 m打点放线,确定栽植点,然后在栽植点处开挖规格为80 cm×80 cm×80 cm的穴,将挖出的死土用于四周培埂,埂底宽40 cm,顶宽30 cm,埂高30 cm,要求所挖的穴线性排列整齐,培埂要踩实且光滑平整,横竖成线,然后用穴周围活土进行回填,回填后坑内呈漏斗状[1]。

1.1.2 苗木选择。选用一至二年生、地径≥0.5 cm、苗木截干高度≥20 cm、根系完整、无损伤、无病虫害的Ⅰ、Ⅱ级良种壮苗进行造林。做到“起苗保根、包装保水、运输限时、假植及时”。

1.1.3 栽植。严格按照“一提二踩三覆土”工序进行栽植,确保栽植后苗木根系舒展、深度适宜、踩实扶正。造林密度为1 110株/hm2。

1.1.4 混交方式。山杏、山桃采用株间或行间按1∶1的比例营造乔灌混交林。

1.1.5 抗旱措施。苗木栽植时,采用ABT生根粉、保水剂打浆蘸根,有效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根系保水抗旱的能力。

1.1.6 病虫鼠害防治。苗木栽植时应用拒避剂蘸根,结合使用原州1、2号和人工捕打进行甘肃鼢鼠防治。

1.2 成效

通过采用集流整地、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使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5%以上;乔木林年均生长量高生长达18 cm,灌木林年均生物量达4.5 t/hm2,林木生长量较对照造林区提高30%以上。能彻底实现水土不下山,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恢复植被迅速[2-3]。

1.3 适宜推广范围

适宜在梯田或15°以下缓坡地、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年降雨量在300 mm左右的干旱地区推广。

1.4 评价

1.4.1 模式特点。一是该整地造林模式蓄水好,能有效将所有降水集于树穴,苗木生长可得到相当于当地3倍的降水资源。二是抗旱造林技术充分应用,确保了造林成活率。三是栽植穴内土壤疏松、肥沃、墒情好,苗木生长量大、郁闭快,5~6年即可成林。四是治理水土流失效果佳。

1.4.2 局限性。因整地用工量大、土层厚度要求高、受坡度限制而不能大面积推广。

1.4.3 推广前提条件。降雨量200~350 mm、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坡度

2 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区带状集流沟整地造林技术模式

2.1 技术要求

2.1.1 工程整地。用水准仪沿等高线按1 m×6 m打点放线,沿水平线挖宽60 cm、深60 cm的沟,挖出的土在下沿培埂,埂底宽50 cm、埂高40 cm、顶宽40 cm,再用沟上沿活土层回填,回填后的集水沟底宽1.2 m,沟间距为6 m。

2.1.2 树种配置。外沿采用柠条直播造林,每穴播种10~15粒,穴距50 cm;沟内栽植云杉、山桃、山杏、沙棘,株间距1 m。

2.1.3 苗木或种子规格。山桃、山杏选用一至二年生、地径 ≥0.5 cm、截干高度≥20 cm的苗木;沙棘选用一年生、地径 ≥0.4 cm、截干高度≥20 cm的苗木;云杉选用苗高≥1.2 m、冠幅≥60 cm、土球≥30 cm的苗木;柠条种子要求发芽率在65%以上,为上年度采收且成熟饱满。苗木管理要做到“起苗保根、包装保水、运输限时、假植及时”。

2.1.4 混交方式。云杉、山杏、山桃、沙棘按4∶2∶2∶2比例混交造林,采用株间或行间混栽,营造乔灌混交林。

2.1.5 栽植。严格按照“一提二踩三覆土”工序进行栽植,确保栽植后苗木根系舒展、深度适宜、踩实扶正。云杉苗木栽植后应及时浇透水。造林密度3 300株/hm2。

2.1.6 抗旱措施。小苗栽植时,采用ABT生根粉、保水剂打浆蘸根,有效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根系保水抗旱的能力。

2.1.7 病虫鼠害防治。苗木栽植时应用拒避剂,结合使用原州1、2号和人工捕打进行甘肃鼢鼠防治。

2.2 成效

通过采用带状集水沟整地和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使当年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乔木林年均生长量达20 cm,灌木林年均生物量达5 250 kg/hm2,林木生长量较对照造林区提高35%以上。能彻底保证水土不下山,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恢复植被迅速。

2.3 适宜推广范围

适宜在梯田或16~25°坡地、土层厚度在100 cm以上、年降雨量在200~350 mm的干旱地区推广。

2.4 评价

2.4.1 模式特点。一是该整地造林模式蓄水好,能有效将所有降水集于树穴,苗木生长可得到相当于当地2倍的降水资源。二是充分应用抗旱造林技术,确保了造林成活率。三是栽植穴内土壤疏松、肥沃、墒情好,苗木生长量大、郁闭快,4~5年即可成林。四是治理水土流失效果佳。

2.4.2 局限性。因整地用工量大、造林成本高、土层厚度要求高而不能大面积推广。

2.4.3 推广前提条件。降雨量在200~350 mm、土层厚度在100 cm以上、坡度16~25°。

3 干旱半干旱区鱼鳞坑整地造林技术模式

3.1 技术要求

3.1.1 工程整地。要求鱼鳞坑口径为100 cm×80 cm,在鱼鳞坑中间50 cm处挖宽30 cm、深50 cm的沟,将挖出的死土沿下坡培埂,再用上沿活土回填沟内。回填后坑内外高内低、反坡15°,坑间密度2 m×2 m,坑与坑沿水平线呈“品”字形排列。

3.1.2 苗木规格。造林选用云杉、油松、樟子松、山桃等乡土树种。山桃选用一至二年生、地径≥0.5 cm、截干高度≥20 cm的苗木;油松、樟子松选用2+2年的苗木,地径≥0.4 cm,苗高≥20 cm;云杉选用苗高≥50 cm、冠幅≥30 cm、土球≥15 cm的苗木。苗木管理要严格把好“起苗、包装、运输、假植”关,尽可能缩短起运时间。

3.1.3 混交方式。云杉、油松、樟子松、山桃按4∶2∶2∶2比例混交栽植,采用株间或行间混栽,营造乔灌混交林。

3.1.4 栽植。严格按照“一提二踩三覆土”工序进行栽植,确保栽植后苗木根系舒展、深度适宜、踩实扶正。造林密度2 505株/hm2。云杉苗木栽植后应及时浇透水。

3.1.5 综合技术措施。苗木栽植时,将ABT生根粉、保水剂、拒避剂混合拌土施入栽植穴内,有效促进苗木生根,提高根系保水抗旱能力和预防鼢鼠危害。

3.2 成效

通过采用鱼鳞坑整地和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使当年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能彻底保证水土不下山,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恢复植被迅速[4-5]。

3.3 适宜推广范围

适宜在25°以上陡坡地、土层厚度30~60 cm、立地条件较差的破碎地段及年降雨量在300 mm以上的半干旱地区推广。

3.4 评价

3.4.1 模式特点。一是该模式整地投工投劳少、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于土层较薄的土石质山区。二是因其造林密度大、整地破坏面积小,植被恢复快。三是充分应用抗旱造林技术,确保了造林成活率。四是栽植穴内土壤疏松、肥沃、墒情好,利于苗木生长。五是能缓解水土流失。

3.4.2 局限性。整地集水效果一般,适用范围小。

3.4.3 推广前提条件。降雨量在300 mm以上、土层厚度在30~60 cm、坡度>25°的陡坡地或破碎地段。

4 参考文献

[1] 刘德海.半干旱山区水平沟集流整地造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8):182,184.

[2] 王治霞.宁南黄土丘陵区集流整地造林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20,222.

[3] 王振彪.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集流整地模式[J].现代园艺,2014(2):16-17.

[4] 王晶.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鱼鳞坑整地规格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5] 李萍,朱清科,赵磊磊,等.黄土丘陵沟壑区鱼鳞坑雨季土壤水分状况[J].农业工程学报,2011(7):76-81.

上一篇:松毛虫灾害监测与防治方法 下一篇:金银花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