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艺术语言分析

时间:2022-09-26 04:22:27

当代公共艺术语言分析

摘 要:艺术语言作为艺术家表达艺术思维和观念、完成作品与观者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每一种艺术门类中都不可或缺。公共艺术的语言表达也自成体系,一般包含了艺术语言与设计语 言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形式、材质、文化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艺术语言;分析;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艺术语言是艺术家与设计师传达思想情感、与人们进行心灵交流、达到心灵共鸣的方式与途径,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样,美化着人类公共空间、提升着公共空间的人文精神价值。

一、艺术语言体系

艺术语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自成体系,具体来讲,它包含了每个艺术门类自身特有的工具、材料和形式语言要素,能将意念、思想转化为人们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构成自己的艺术语汇和方式方法。

艺术作品本身是依托艺术语言而存在的。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各自均有独特的艺术语言,音乐的节奏、旋律;舞蹈的形体与动作;美术的形状、线条、色彩、明暗;建筑的体积与空间;电影艺术中的镜头组接、场景转换等等。艺术语言的丰富造就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多样化,使作品与受众产生更广泛的共鸣。艺术语言常包括写实、写意、夸张、抽象、象征、比喻、比拟等手法,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的纯粹、精妙往往成为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二、公共艺术语言

公共空间在当代社会是一种民众共同参与、认同、互动的环境,公共艺术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样具有公众性、开放性特质,这类环境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就必然要符合大众审美趣味。

公共艺术泛指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但公共艺术也常常包含了艺术语言表达与设计语言表达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公共空间中的用具有时本身就是艺术品,或兼具艺术的审美趣味,或自然地融入了公共艺术作品之中,以当代公共座椅设计为例:如果座椅安放在私人空间,则不具备公共性意义,就不能称其为公共艺术设计,而如果只是在造型上一味求新、求异而影响了使用,不能兼顾座椅的功能设计,也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优秀的公共设计;另一方面,从艺术审美角度看,如果设计制作时仅把它当做一种用具,不考虑它所在的环境氛围和审美效果,那么其艺术性就会受影响,所以在包豪斯倡导的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指引下,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既涵盖了艺术语言审美要素,又需要考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性要素。

(一)视觉语言

雕塑、绘画、装置等造型艺术作品是公共艺术常见的表现形态,在这些艺术门类中,视觉构成了最基本的感知方式,据考证,人类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大约有80%左右来源于视觉,可见视觉对于生命有机体的重要作用。视觉语言的形式要素主要包括形象的形状、大小、色彩、明暗、体积、动态等方面,完成物象的视觉形式分析,产生视觉认知和经验共鸣。因此,造型艺术的一切形式美要素都适用于视知觉。

(二)听觉语言

听觉对于公共艺术而言是一种辅助手段,从当代的艺术多元共生角度来看,能使人产生艺术共鸣的途径日益丰富,听觉从音乐欣赏中逐渐具有了另外一种社会审美功能,例如在许多购物中心、餐馆、候车大厅等区域,音乐常常以背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飘进我们的耳朵,尽管是被动地接受,但美妙的乐音带给人身心愉悦之感,让人轻松在环境中活动。公共空间中的的大型音乐喷泉也常常将喷水池的艺术造形与音乐声效合二为一,将听觉语言诉诸作品中,使视听融为一体。

(三)触觉语言

触觉是接触、抚摸、压按等过程中所获得的皮肤刺激感,触觉体验是丰富而奇妙的,粗糙与光滑、干燥与湿润、温暖与寒冷等体验总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触觉肌理是重要的触觉语言,当代公共艺术不仅重视艺术作品的“被动欣赏”,同时更加强调民众的公共参与性和互动性,研究人的触觉感知与艺术体验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公共艺术中针对设计要求选择恰当的肌理材料能够有效地帮助人群理解作品、完成作品的欣赏过程。

(四)综合感官语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伴随现代技术革命,这些以尖端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带来了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艺术欣赏。当代多元的文化发展带来多元的审美追求,人们越来越多地将公共艺术的美感要素渗透在感官系统的每一个细胞,而不仅仅停留在视觉、触觉的等层面,公共艺术的视、听、触、嗅等感官表现语言协同作用于当代公共艺术作品。

三、公共艺术的表现要素

(一)形式美感要素

现当代设计发轫于德国包豪斯,包豪斯学校首先倡导技术和艺术的和谐统一、理性的视觉敏感性,对设计的材料、结构、肌理、色彩等具有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将形式美要素融入设计作品,著名的包豪斯学校教授莫霍利・纳吉在其教学理念中引入构成主义概念,对达达、未来、抽象等艺术流派兼收并蓄,其所倡导的抽象几何形式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简洁、抽象、理性的审美趣味仍然占据着许多人的内心。

当代前卫的艺术观念引领着另类的审美取向,在几何抽象的现代审美趣味中也不时会有生态形的参与,如卵形的雕塑陈设、仿动植物生态的空间等等,同时更加强化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在经典与创新的碰撞中不断迸发出当代崭新的美学体验。

(二)空间美感要素

公共艺术在视域中依照三维体积关系展开陈列,作品的长、宽、高构成其真实存在的尺度关系。公共艺术与一定的空间环境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一方面,公共艺术自身具有形态的虚实、穿插、围合与开放、具象与抽象等变化要素,另一方面它又要和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秀的公共艺术从选材到制作都不会破坏环境的本质特征,反而能够在文化品位方面提升空间的价值,体现环境、人文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存。因此,空间美感的体现仍然要在实体上遵循形式美法则、精神上尊重和考虑民族地域、历史文脉等约定俗成的文化渊源。

(三)材料与媒介美感要素

当代城市环境中水泥、金属、复合材料等人造型材充斥在自然原生态系统中,公共艺术的完成离不开这些人工与天然材料的应用,公共艺术的美感要素也离不开这林林总总的材料关系。

城市建设离不开材料与工具,材料美感也伴随材料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从早期城市来看,石材、木材等原生态材料大量使用,如果说当时社会公共场所的雕塑、广场喷水池、公共用品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话,那么其材料本身的天然肌理以及人工的雕琢加工痕迹则使早期城市的公共艺术呈现出原生态拙朴的材料美感,这种拙朴之美至今沿用;伴随着金属冶炼、陶瓷、琉璃、纺织等技术行业的发展,更多的金属、陶瓷等材料也应用到公共环境中,例如近现代俄罗斯很多公共交通场站内就大量运用了马赛克拼贴制作壁画,艺术表现语言透露着历史美感,显现着这个国家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在当代,随着光、电、声、数码技术等高科技的使用,公共环境的艺术表达可谓日新月异,材料的意义在当代已由过去单一的视觉感知、触觉感知扩展到听觉、思维与想象甚至联觉等多维度领域。许多公共广场、共享大厅、互动场地中的音乐喷泉、装饰灯带、数码大屏幕墙、激光束、光绘等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四)文化美感要素

文化是一定社会及人群所共同遵守和沿袭的的精神规范要素,城市发展离不开国家、民族文化历史脉络。以公共广场为例,其空间中常见圆雕、浮雕、壁画、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如我国的天安门广场中的圆雕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就集中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作品风格写实、气势磅礴,具有典型的纪念性与象征性意义,这些作品位于肃穆的纪念堂、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中恰如其分。广场其他区域如绿地、休息区等也规划合理,整个广场的文化气息整体协调统一,彰显着新中国的文化美感,凝聚着全国民众的精神气魄。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类别,从语言层面看是较为综合、多元的,尤其是二战后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给当代的艺术生态圈带来了新的观念形态和艺术样式,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材料与技术异彩纷呈,语言的丰富带来了审美视野的拓展,人们在多元化的观念形态与审美标准中体验着公共艺术的多样化精神意蕴。

参考文献:

[1][美]阿纳森.西方现代美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牛宏宝 西方现代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上一篇: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案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