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盛放之花

时间:2022-09-26 04:09:56

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一些国际性大企业及奢侈品牌反而将营销重点转向中国内地市场,一方面他们看好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相信中国的企业与商人有能力将其品牌影响力发扬光大,在这个^口众多,具有无限消费潜力的国度创造奇迹。正如世界顶级家居品牌Formitalia于2008年岁末与“锦豪意家”及中粮广场的联姻……

谭柳丽:与国内外顶尖品牌携手……

Q创业之初,FORMITALIA品牌如何吸引到你的注意?在你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怎样的市场定位?

答:在没有选择投资经营Formitalia产品之前,我本人就对此品牌有所认知。他们的产品外观上看起来奢华、大气,实际使用时十分舒适。Formitalia集团早在1986年就进入国际市场,在近十年发展中,一直是流行趋势的先锋。

Q作为世界顶级家居品牌经销商,你看重这类品牌哪些优势?

答:Formitalia是世界顶级品牌,他们拥有世界顶级的设计师、精良的工艺、严谨的工作态度、成熟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我选择他们的理由。

Q你认为在目前及未来北京豪宅市场,世界顶级家具品牌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你认为奢华家居品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答:目前中国家居品市场消费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档产品不能吸引购买豪宅业主的眼球,这必将迎来奢侈品市场的春天。

Q为什么选择中粮推广场作为展销平台?

答:十二年奢侈品家具行业影响力及营销经验、世界500强企业背景及雄厚实力、奢侈品家具行业知名度、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服务……中粮广场是一个相对高端的体验馆模式展销平台,这与Formitalia、兰博基尼品牌的定位一致;通过前期的洽谈,我发现他们会联合旗下的家具品牌商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通过差异化经营与vip服务、针对性地宣传推广,为商户提供周到服务。

Q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责公司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机进驻中粮广场?

答:首先相信中国政府及市场,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时更相信中粮广场。据我所知,近期中粮广场在联合旗下的品牌商及媒体,共同商讨应对市场考验的策略措施,面对这样一个专门针对高端奢侈家居品的营销专家,我没有不选择的道理。再者,我们的产品并不是昙花一现的流行品,而是具有百年传承的家居奢侈品,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与中粮广场的联姻可谓是珠联璧合。

王树维:奢侈家居品,不会遭遇严冬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粮广场多少产生了一点影响,但不是很大,或者说目前还没有完全突显出来。在受到直接影响的金融、房地产以及制造业等行业的影响下,家具行业的波及程度有可能在明年三、四月份明显显现出来。

Formitalia世界顶级家居品牌是在奥运之前经过洽商决定进驻中粮的。尽管在目前甚至未来数月中,家具行业形势将会比较严峻,但这些品牌商非常信任中粮广场,毕竟我们有着世界500强的企业背景及十二年奢侈品家具行业的营销经验,早已经过无数次市场的考验及洗礼。因此,在我看来,中粮广场无论是品牌价值还是市场影响力都是值得信赖的;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粮广场内所有租户都在为我们献计献策,大家共同迎接这次市场考验。

中粮的市场定位是高端,且只做高端,基于十二年家居奢侈品营销经验,广场对这个领域内的销售群及受众群有着充分的理解与研究;对于进驻的每个品牌及其陈设,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中粮广场的展销环境定位――不仅是家居卖场,更是一种奢侈品家居文化的展示。

目前中粮广场内融集的品牌,不仅国内家具品牌商及各界财富名流耳熟能详,同时更是名声享誉国外家具行业。说到与Formitalia的合作,是我们于今年四月份参加了意大利米兰家居展,在展会现场遇到了它的经销商及厂家,通过三方洽谈,他们双方都对中粮广场有了相当的认知度,且正在寻找中国第一家展销店;正是于此,我们―拍即合。通过中粮广场招商团队的不懈努力,并邀请外方亲自到广场内考察,亲历我们的实力与专业,外方厂家及中国经销商,都给予了我广场一致认可。

在意大利米兰家居展上,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国内与国外奢侈家居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中国高端家居品行业发展空间充满信心。近年,中国高端家居品发展已经非常迅速,目标客群的新贵阶层也在迅速成长。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及海外生活经历,他们了解国外市场和品位生活方式,对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是一种很强大的促进力量。

高端消费品口碑传播很重要,中粮广场的推广模式即是在小众人群中进行点对点的传播,至于在国际家具品牌中的知名度,大都是通过行业内的口碑及对中粮广场“100-1=0”的服务理念而获得的。

中粮广场通过对目标消费群的针对性调研得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财富阶层影响并不是很大(如汽车制造业),换言之,这类人群并不是不需要高端消费,只是正处于观望状态,波动期过后,他们仍会对奢侈品有着强烈的需求,顶级家居品在中国的销售定将呈现继续上扬的态势。

上一篇:冬日“慢”生活 下一篇:丹尼尔·里伯斯金:伤痕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