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杂2008棉花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9-26 03:35:47

南杂2008棉花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赵小华 时国军 傅寿军

摘要分析了南杂2008棉花的特征特性,从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全程化控、平衡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及时收花等方面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

关键词棉花;南杂2008;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南杂2008(审定名:大丰杂312),由大丰市金禾良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苏棉12号选系1021为母本,泗棉3号与苏a218杂交后代23系为父本配组,于2002年育成。2007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棉200701[1]。南杂2008属中熟陆地棉杂交1代种,具有高产、优质、结铃性强、纤维品质优等优点。现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出苗较好,子叶中等偏大,叶色绿,长势强,株型塔形,植株较高,茎杆粗壮,叶色较深。结铃性强,铃卵圆形,较大,铃壳薄,吐絮畅;全生育期135d,株高113.8cm,果枝18.2台,单铃籽棉重5.9g,大样衣分39.7%,小样衣分40.7%,籽指10.6g,霜前花率89.3%。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mm,马克隆值5.1,断裂比强度30.7cn/tex,纺纱均匀性指数145。病圃鉴定结果:枯萎病指11.9,黄萎病指42.9,耐枯萎病,感黄萎病。

2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籽棉产量3 831.0kg/hm2,较对照苏棉9号增产15.1%,皮棉产量1 518.0 kg/hm2,较对照增产12.2%,2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籽棉产量3 673.5kg/hm2,较对照泗杂3号增产7.1%,较对照苏棉9号增产17.3%,皮棉产量1 470.0kg/hm2,较对照泗杂3号增产2.1%,较对照苏棉9号增产13.4%。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好,2005年在安徽省宣城市水阳镇示范种植籽棉产量4 620.0kg/hm2,较对照南抗3号增产5.2%,皮棉产量1 755kg/hm2,较对照南抗3号增产2.7%;2009年种植,由于受气候影响,棉花产量普遍下降,但该品种籽棉产量仍达3 655.5kg/hm2,皮棉达1 425.0kg/hm2,比楚杂180增产6.3%。

3高产栽培技术

3.1培育壮苗

该品种属于抗虫杂交棉中生育期较长的品种。适宜播种期应该在4月10~15日。采用双膜育苗,抓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出苗快而齐;选择优质种子,1钵1粒健籽。播种前要晒种选种,确保种子质量;大田选择优良种子5.25~6.00 kg/hm2,制钵量4.5万钵/hm2。苗床地要做好冬翻春晒培肥工作,要求播种前7d对苗床地施用磷肥15kg/hm2和钾肥15 kg/hm2或优质三元复合肥15kg/hm2,肥、土经充分拌匀后制钵。播种前浇足水,播种后盖细土1cm以不露籽为宜,然后喷床草净,平铺地膜,后发弓盖膜,双膜育苗。出苗后及时撤地膜,选晴天通风揭膜晒床,降湿防病害,干旱时可适当补水[2]。让茬不及时可采用搬钵蹲苗,延长苗龄,做好补水、肥、土及盖膜增温工作。移栽时可日夜炼苗,但要防雨淋、冷害,争取做到移栽时棉花幼苗红茎过半,苗高15cm以上,有4片以上真叶。

3.2合理密植

为了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均衡发展,必须安排合理的栽植方式和密度,一般要求密度2.7~3.0万株/hm2,平均行距80cm,株距50cm,沟宽30cm。也可采用宽窄行种植,肥力较低田块适当增加密度。移栽后及时做好中耕松土灭茬工作,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搞好三沟配套,清沟沥水,注意防渍抗旱,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及时整枝、抹叉和打顶。

3.3全程化控

在苗床上子叶平展后见心叶时,用壮苗素喷洒叶面,大田在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打顶后7d分别用缩节胺纯品15、30、45、60g/hm2对水150、300、450、600kg喷雾[3,4],控制棉花旺长,塑造理想株型。对于化控技术,强调根据苗情、肥水、天气条件,控旺不控弱。

3.4 平衡施肥

该品种需肥量较大,对钾肥敏感。因此,要平衡施肥,重施有机肥,特别是增加钾肥的用量。应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施尿素660kg/hm2;施氯化钾不少于450kg/hm2;过磷酸钙不少于750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2~0.4)∶(1.0~1.2)。肥料施用重点是基肥和花铃肥,适施保铃肥。一般30%作基肥和苗肥,60%作花铃肥,10%作长桃肥。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棉花长势长相灵活掌握。基肥一般用优质三元复合肥150kg/hm2和硼肥15kg/hm2,移栽时将肥料放入宕内作垫底肥,可覆少许土,使肥钵分离。棉花盛蕾见花期,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开沟或打宕深施优质有机肥(猪栏粪)150t/hm2左右,或用腐熟的饼肥1 125kg/hm2、尿素75~150kg/hm2、磷肥750kg/hm2、氯化钾450kg/hm2、硼肥15kg/hm2。于7月上中旬左右重施花铃肥,在植株叶色落黄、下部坐住2~3个大桃时施用。一般施尿素150~225kg/hm2,优质三元复合肥225 kg/hm2,于距离主根20~30cm处开沟或打穴深施。补施盖顶肥,用尿素150kg/hm2,或优质三元复合肥120kg/hm2撒施,时间在立秋左右,最迟不宜超过立秋后1周。8月中旬至9月底,每7d左右喷施1次0.3%~0.5%磷酸二氢钾和1%尿

素溶液[5],结合治虫药肥混合喷雾。

3.5病虫草害防治

及时做好中耕除草,适时防治病虫害,全面推广应用频震式杀虫灯,以减少用药次数,节约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病害主要是枯萎病,以农业防治为主,同时要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报,在防治适期及时用药防治。做到每3hm2棉田安装1盏杀虫灯,每盏灯有专人负责清理、登记和维护,并保证6~9月20时至次日4时开灯,同时结合人工化学防治蚜虫、红蜘蛛、盲蝽象,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重点防治第4代棉铃虫,9月中旬前后主防第3代红铃虫以及斜纹夜蛾。

3.6及时收花

棉花吐絮期经常遇到秋雨连绵,为保障高产优质,必须保证及时收花,分次精收细摘;同时防止“三丝”混入,用布袋装棉花,以防杂质混入。

4参考文献

[1] 吴国荣,潘友旺,冯汉金,等.杂交棉新品种大丰杂312[j].中国棉花,2008(1):21.

[2] 王付生.安阳县棉花种植技术建议[j].种业导刊,2008(5):22,24.

[3] 库尔班尼莎·扎曼.棉花栽培全程化控技术[j].农村科技,2008(12):18.

[4] 范建.“两无两化”棉花栽培新技术示范成功[j].现代农业科学,2006(2):42.

[5] 谢周峰.棉花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8(7):24.

上一篇:探析江苏淮北地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下一篇:兴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