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人民群众观

时间:2022-09-26 03:02:02

再谈人民群众观

摘 要:群众观既是马哲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群众路线的基础和一切工作的基石。正确认识和践行群众观,对于理论和现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反,弄错群众观,在理论上则会形成“狭隘群众观的关门主义”和“泛化群众观点的投降主义”,在现实上,则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

关键词: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66-02

一、群众观的释义

(一)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历史的创造者则是指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体现者以及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们[1]。那是不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的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很显然,不是这样的,在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人,都只是历史的参与者(凡是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1])。是参与者未必都是创造者,是创造者却一定是参与者。

(二)人民群众的特征

1.从唯物论的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客观物质的存在。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人民群众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可以感知,但是却不依赖感觉,并为感觉所反映。

2.从辩证法角度讲,人民群众是运动的,并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人民群众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无时无刻不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从奴隶阶级到地主阶级再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盲动式自发的运动到有理论指导自为的运动,而这一切都是与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这种运动规律性更多地表现为统计学规律而非动力学规律。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讲,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人民群众是个社会范畴,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相始终,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地存在下去。同时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产生之前和毁灭以后,它将不会存在,并且人民群众是与历史时期相一致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4.从实践唯物论角度讲,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用实践检验周围的一切,也检验着自身。人民群众用实践改变着自身的存在、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人民群众才区别于动物的被动的自然存在而是能动的自觉的存在,而且这种能动自觉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地提高,同时,人民群众的实践性,也使得其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二、现实生活中的群众观

在现实生活中,有三种群众观,即“泛化的群众观”、“狭隘的群众观”和“科学的群众观”。

(一)“泛化的群众观”也可以称为“扩大的群众观”

这种群众观主要内容是:凡是现实社会存在的人群都是人民群众,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都是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的人,都应该团结,都应该给予民主的权利,在社会根本不需要专制,无论什么形式的专制,或者即使需要专制也应该是小范围的,不应该夸大到全社会。这种观点看到了人民群众和历史参与者的共同点,但抹杀甚至说是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分歧,看到了矛盾的统一性,但忘记了矛盾的斗争性。在实践上的表现则是把革命阶级、中间阶级以及被革命阶级区分不清甚至不加区分。在历史上,中共党内陈独秀和王明就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前者在1927年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后者则在1937年—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断然喊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口号。在当今社会,这种观点主要是以“人权”和“民生”为幌子,闭口不提阶级,认为一提“阶级斗争”、“阶层区别”和“利益分歧”就是在试图复归“”甚至“逐步化”,在现在,应该多提“和谐”,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都是在破坏“和谐和稳定”,它们现在都应该像“手摇纺车”和“青铜器”被送进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因为他们已不存在现实生活里了!

(二)“狭隘的群众观”或者也可以称为是“微型的群众观”

这种群众观的主要内容是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奉为经典,始终坚信在每个历史时期只能有一个纯而又纯人民群众的群体,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只能依赖这个群体,其他人均是革命和建设的对象,任何试图扩大这个群体的做法,都是对被视为是对本阶级的背叛和对革命和建设的破坏,是没有阶级性和党性原则性的表现,在处理革命阶级、中间阶级和被革命阶级的问题上,他们始终坚持革命者就是革命者,被革命这就是被革命者,他们之间只有对立,只有斗争,没有统一,更没有可能和平相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你死我活,就是非黑即白。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上,它们原则性必须压倒灵活性,对革命阶级之外的阶级只能有一个办法一个出路就是革命就是专制,民主只属于且仅仅属于革命阶级,纯而又纯的革命阶级。在历史上,中共党内出现的“关门主义”就是这一群众观的最好注脚和最佳例证;在抗日战争时期,抵制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也是这一群众观的直接产物。“狭隘的群众观”拒绝统一战线,把可能的同盟者当成革命的对象和建设的阻碍,使得革命和建设处于“四面出击”和“众矢之的”之中,从而阻碍了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在现代社会,就是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社会主义内部各阶层利益分歧,并对这些加以扩大,他们主张“社资对立”和“阶层斗争”,因为斗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绝对的。

(三)“科学的群众观”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这种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假,但是也不可忽视历史参与者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力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坚持原则性和党性,但同时也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历史时期,要根据具体的革命任务来组成统一战线,以向共同的敌人发起攻击并取得胜利。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既要组成统一战线,也要善于领导统一战线。在革命和建设中,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敌人,也没有绝对不变的同盟者,只有不断变化的革命任务和革命力量。在民主和专制的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民主对象,也没有绝对的专制对象,要善于利用民主和专制。所以,社会上,除了本阶级之外,其余的未必都是“敌对阶级”,也未必都是“友好阶级”。所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3]。

上一篇:广西旅游景观符号特征与成因分析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