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教练谈F3A飞行篇(15)

时间:2022-09-26 01:29:30

2013年F3A世锦赛结束后,P-13和F-13两套动作将不再用于比赛,因此大家应将注意力转到P-15和F-15的练习。从动作名称可以看出,P-15和F-15两套动作将用于2015年F3A世锦赛的预赛和半决赛,而且还将成为接下来两届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F3A项目的预赛和决赛动作。由于之前没有练习过P-15和F-15,因此笔者无法就单个分动作进行解说,本期主要参照动作图,对两套动作中的新变化做一大体分析。

首先看P-15的动作图。仍由17个分动作组成,但与P-13相比,图形动作的比例大大提高。除了第7动作是叠加了滚转的线动作、第15动作是叠加了“横滚”的线动作,其余几乎都是图形动作。之前的F3A比赛动作里,图形动作往往安排在中线位置,这次却出现在边线位置。可见,图形动作偏多是P-15的第一个变化。

P-15的第二个变化是,出现了新的分动作。之前笔者曾专门介绍过“横滚”、“二位滚”、“四位滚”、“八位滚”等动作的训练方法,但P-15里出现了一种未曾见过的新动作,暂且称其为“1/6滚”。在第7动作里,模型飞机须在航线上先做3个“1/6滚”,再做3个反向“1/6滚”。从字面上理解,“1/6滚”应该指模型飞机每次滚转60°。但实际动作是否必须这样做,还待官方权威解释。

P-15的第9动作是“小礼帽”中做“2周半螺旋”,是整套动作里最难的分动作。在之前的F3A比赛动作里,“2周半螺旋”一直只是在中线上的“螺旋”,但与“小礼帽”结合后,位置变成了中线稍偏边线的地方。在做第9动作时,选手不仅须注意“小礼帽”轨迹的对称性,还要把握好“螺旋”的进入点。这是因为之前“螺旋”放在中线位置时,操纵手可以很清楚地预留出模型飞机的减速距离,而“小礼帽”的下降边仅与上升边关于中线对称,没有可靠的参照物。再看第17动作,是“圆筋斗”叠加“快滚”。以前曾经提过,选手对F3A成套动作的把握程度,后半部分往往弱于前半部分。因此将“快滚”放在整套动作的后半部分,已然增加了动作难度,而叠加的“圆筋斗”又进一步加大了难度。由此可见, P-15动作难度增加,是第三个变化。

再来说说F-15的动作图。与往年相比,这套动作的难度提升比较多。第一,不仅在第1动作里就安排了多个“1/4滚”和“殷麦曼”的叠加动作,而且之后滚转和筋斗的结合动作也将难度提高。 第二,整套动作里多次出现了“1又1/4快滚”和“1又3/4快滚”,而之前的F3A中“快滚”都是以1周、1周半或者2周的形式出现。不仅如此,“快滚”还要求“侧飞”进入,对模型飞机的动力控制是一个挑战。因为“快滚”后模型飞机的速度会骤减,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速,之后的动作很难完成。此外,F-15里设计了边线位置的“螺旋”。在做边线位置的“螺旋”时,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操纵手很难控制模型飞机不出边线。因为模型在做自由“螺旋”时,实际处于无动力状态,所以一旦飞行场有风,就很容易飞出边线。如操纵手已经察觉飞行场有风,并操纵模型在边线前一小段进入“螺旋”,但仍有可能因“螺旋”时风速增大,模型被吹出在边线之外。而一旦模型飞机飞出了边线,那么对下一动作的进入将非常不利。因此,对边线的处理很重要,十分考验选手的操纵模型飞机的能力。

F-15里有难度的分动作还有不少,比如第7动作要求飞“水平三角筋斗”叠加“半滚”。所谓“水平三角筋斗”,其实是一个立体动作,也是该动作的第一个难点;第二,在“水平三角筋斗”的每个转角上,还须叠加一个“半滚”,而“半滚”的进入和改出时机须通过多次训练来寻找;第三,模型飞机在三角形的每条边上是“侧飞”状态,且整个分动作的进入点和改出点还要在同一位置、同一高度,最难处理。因此第7动作可谓F-15最难的一个分动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相比之前的F-13,F-15难度大大提高。

综观F-15动作图,会发现整套动作里包含“快滚”的分动作有6个,包括 “快滚1周”、“1又1/4快滚”、“快滚1周半”、“1又3/4快滚”、“快滚2周”,且有正反向的和侧飞进入的,基本涵盖了“快滚”的所有类型。由此可见,F-15的第三个难点就是“快滚”动作特别多。因此要想飞好F-15,一定要练好“快滚”。(未完待续)

上一篇:“空中轿车”改造记 下一篇:简单有效的导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