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镇凹陷西部沙三上亚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时间:2022-09-26 12:04:08

车镇凹陷西部沙三上亚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摘 要】车镇凹陷为一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其西部的车西洼陷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四个带即:北部陡坡带,中央洼陷带,曹家庄断阶带及南部超覆带。近年来重点对该区域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在南部断阶带各个层系均取得较好的勘探开发成果。但是在凹陷带的背斜隆起及北部断破带,勘探开发迟迟未见有较大的突破。因此通过研究,笔者总结了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综合分析构造、断裂系统、各类微幅度构造、储层及储盖组合、油源及疏导体系之间的相互控制与匹配关系,系统分析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为下一步勘探奠定基础。

【关键词】车镇凹陷;沙三上;油气藏;控藏因素

一、油气藏基本特征

根据钻井及地震资料分祈,研究区存在两套生油岩,即以沙三下为主,包括沙四上和沙三中上构成的下部生油岩和以沙一段至东营组下部构成的上部生油岩。洼陷沙三段生油岩厚度中心最厚达900米,有机碳达5%,说明洼陷内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

本区各断阶的边界断层,均深断至沙三中下,这些断层沟通了生油岩和储集砂岩,故这些均能成为油源断层,从而成为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研究区存在主要三种油藏类型,洼陷带沟谷中靠砂体上倾尖灭形成岩性油藏、断阶高部位存在的构造背斜油藏或靠断层封堵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二、成藏主控因素

1、大断裂控制有利成藏区带

从目前钻探的情况来看,油源断层的发育活动控制油气的分布范围。持续活动且断距大于80m的从沙三段一直断至沙二段的大断层是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控藏区2000m),附近油气富集,产量高。支脉断层指断距在20m以上,与主脉断层间距在2000m以内的与主脉断层和储层一起形成有效阶梯式运移通道的断层。

根据断层的发育时期及活动情况将车镇凹陷的断层分为三类:早期活动断层:以盆地发育早期活动为主的断层;持续活动断层:伴随着盆地形成发展持续活动的断层;晚期活动断层:盆地消亡期发育形成的断层。

三组断裂分别受到燕山运动的挤压、喜山运动的拉张和东营运动的拉张走滑等应力场作用,应力特征不同,因而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同[1-3]。总体特点是早期活动断层主要分布于沙二、沙三、沙四段,与油源沟通条件好,如曹家庄断阶带、大1断层等,后期活动弱封堵性也很好,但不利于油气运移。持续活动断层具备较好的输导性能,但封堵性分为两类,需要根据上、下盘岩性组合的变化具体分析,例如车西洼陷南坡东段沙二下地层来说,顺向盆倾断层容易与上盘沙三上的泥岩对接封堵较好,成藏有利,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而反向断层容易与上盘沙二上的砂体对接,封堵条件差,成藏不利。晚期断层大部分没有切割油源,运移条件差,切割油源的断层因其与油气的运移时期相一致,因而也不具备良好的封堵条件,总体上对中上部层位破坏性大,对下部层位影响较小,因此底部层位成藏较好。

其次断距控制油气的分布。断距越大,油气的输导条件越好,油气越丰富,有利成藏区带越宽,含油面积越大。大断层附近封堵条件好。断距大于100m的断层附近圈闭的有效性好,成藏有利。断距越大,断层控制的油气分布范围越大,产量越高。

2、小断裂与砂体的发育特征控制圈闭的发育程度

在大断裂控制的区带背景下,微小断裂与砂体的发育配置控制了圈闭的发育程度[4]。过研究对比不难发现,不同断阶带微小断裂越发育区域,油气分布越密集,微小断裂的不断活动,至使断层不断开启与闭合,一方面可以形成丰富的断裂系统,沟通油气的运移,有利于油气的输导、富集。另一方面,微小断裂的活动使得地层的沉积速率、沉积环境存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差异,致使储层发育程度存在差异。在研究区,沉积演化作用使不同层序形成不同的砂地比,沙三上车西洼陷砂地比10-30%,易于发育岩性圈闭;沙二下,车西地区除了南坡近物源处砂地比高,其余地区砂地比在10-30%,是构造岩性圈闭的有利发育区。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微小断裂与砂体的发育配置控制了圈闭的发育程度,找到二者有利的配置区带,便为下一步有利的勘探目标。

3、具有鼻状构造背景的区带油气相对富集

车镇地区自西向东发育几个较大的鼻状构造带,为滩坝砂体的沉积创造了良好环境。车西地区发育两个鼻状构造带,即CX5、CG10-CX27两个鼻状构造带,其中CX5块已上报探明储量,CG10-CX27鼻状构造带也有多口井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去年完钻的CX277井在沙二段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充分说明该区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区。

4、不整合面可有效沟通油气

车西凹陷沙二段-沙三上亚段可划分12个砂层组,地震剖面上位于T2与T4反射层之间。由下至上,由北至南各砂组层层超覆,近期研究认为,不整合面对油气运移和成藏起到重要作用。油气的输导不仅和断层、骨架砂体有关,而且与低序级不整合面运移有关。车西地区沙二段沉积时期,沙二上―沙二下为平行不整合面,沙二下―沙三上为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处砂体孔隙度均在13%以上,较远离不整合面处砂体孔隙度高1-2百分点,且不整合面上砂体孔隙度要高于不整合面下的砂体,构造高处高于构造低处砂体孔隙度,孔隙度最高值集中在不整合面上下,大部分在25%左右,远离不整合面的砂体,物性相对较低。不整合面的存在表明其下地层曾上升至地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孔隙性和渗透性大大增强,其本身可为储集层,还能使不同层位的断层、储集层同烃源岩更广泛的联系起来,形成立体的网络状输导体系,导致多层系的油气运移聚集成藏[5]。因此,不整合面附近的地层超覆油藏也是沙三段重要的油藏类型。

三、结束语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研究区主要存在三种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构造油藏以及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同时经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控制油气成藏的四种主要因素,即①大断裂控制有利成藏区带,②小断裂与砂体的发育特征控制圈闭的发育程度,③具有鼻状构造背景的区带油气相对富集,④不整合面可有效沟通油气。通过研究分析,深化认识车西地区沙二沙三段的成藏规律,为下一步寻找有利探区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颖,赵锡奎,高博禹.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2) : 181-186.

[2] 宗国洪,肖焕钦,李常宝等.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9,5(3) : 275-282.

[3] 陈嘉树.济阳运动的特点及其对济阳坳陷的影响[J]. 石油实验地质,1993,15(1) : 86-99.

[4] 李凌.车镇凹陷西部沙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5) : 28-31.

[5] 李长宝.车镇凹陷不整合特征及地层油气藏形成模式[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5):16-19.

上一篇:关于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措施的解析 下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