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CID的国际化路径

时间:2022-09-25 11:55:54

中关村CID的国际化路径

中关村CID(Center of Innovation District,即创新中心区),在地域上是指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区域面积约238平方公里,占海淀区全区总面积的53%。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开发建设,已形成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中关村翠湖科技园三大组团为主体的空间格局,集聚了华为、用友、IBM等约2000多家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已成为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国际化是中关村CID的必由之路,这既是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鼓励创新创业、抢占全球创新高地对其所做的高端定位。那么,如何合理设计中关村CID的国际化路径,成为摆在政府和园区建设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经济增长、创新中心区与国际化

1、创新中心区推动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增长,都要有强大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可能来自优秀的人才,可能来自充裕的资金,也可能来自有利的区位,或者来自优惠的政策。但不管怎么样,这些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创造价值的中枢。没有创新的环境,人才、资金、区位等都无用武之地。基于此,拥有资源但却不懂得灵活利用是空有资源,对人才、资金、区位、政策等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进行创新性地利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依靠若干个经济增长极。创新也一样,在创新资源充沛、创新活力迸发的区域,容易形成区域的创新中心区,进而成为经济的增长极,推动区域整体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西部的硅谷、中部的北卡三角园、东部的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中国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上海的张江科技园、武汉东湖科技园、台湾的新竹科技园等,无一不是如此。这些地方既是经济增长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创新中心区,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诞生地。

2、国际化激发创新中心区的活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创新中心区,其创新活力越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越强。也可以反过来说,经济越繁荣、创新活力越强的区域,越能吸引到国际上的优秀人才、流动资金,从而形成国际化的商务和居住环境。作为全球创新的圣地,硅谷在国际化方面也是首屈一指。根据最新的《2016年硅谷指数》,2015年,硅谷净流入海外人口14338人,海外出生人口占37.4%(此指数,加州为27.1%,美国是13.3%)。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可能比例更高,比如在硅谷工作的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从业人员中有74%是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区域。另外,硅谷白人之外的种族占65%(其中,亚裔占32%)。

显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在思想碰撞、创新激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硅谷创新创业的势头强劲,这从其创新创业成就中可以明显看出来。2015年,硅谷专利注册数占旧金山地区的47.7%(旧金山地区占美国的5.8%),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分别占旧金山地区的33.1%、38.4%(旧金山地区占美国的39.6%、43.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全球创新圣地,硅谷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和资金聚集,国际化程度必然不断提升。

中关村CID的国际化也达到了较高程度。如甲骨文、IBM等欧美外企的创新研发中心很早就落户这里。区域内华为、联想、用友、百度、腾讯、北斗星通、安泰科技等著名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也聚集在这里。中关村CID的创新元素十分集中和活跃,已成为中关村乃至中国的创新中心。

园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与政府引导

1、企业国际化与园区国际化相辅相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际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的水平。评判企业的国际化,主要依据发展战略(企业是否制定了国际化战略?是否面向全球承担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董事会/管理层/员工中有多少人具有海外背景)、资本结构(海外投资占多大比例)、市场范围(海外资产/收入所占的比例?有多少海外合作伙伴?有多少海外分支机构?有多少全球品牌)。

为了从全球范围内吸引到最优质的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开拓和占领市场,企业有充分的意愿和明确的动机去推进国际化。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园区运营者和园区内的企业是一体的,企业国际化必然会对园区配套服务的国际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园区服务的国际化又帮助企业国际化走的更好,两者相辅相成。换句话说,任何国际化水平高的企业,所在的园区必然是一个国际化水平高的园区。国际化水平高的园区,所在的企业必然是国际化的企业。

2、政府为入园企业打造国际化园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并不干涉企业经营包括国际化的行为,政府需要做的是研判经济规律,制定合理政策,进行产业技术引导。因此,政府的着力点在园区国际化,通过园区国际化引导和鼓励企业国际化,从而形成创新与国际化的高地。

而评判园区的国际化,主要依据人力资源(园区管理层/员工有多少人具有海外背景)、平台(有多少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国际化企业(有多少跨国企业?含本国及海外)、政策(有多少国际化相关的政策举措?)、配套设施(是否有便利的国际化社区、医院等)。以上的种种,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国际化路径之一:筑巢引凤

目前来看,中关村CID已汇聚了华为、联想、用友、腾讯、百度、滴滴出行、赛尔网络、甲骨文、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形成了移动互联网、软件与信息服务、导航与空间位置服务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可以说,这些企业都是国际化的企业或瞄准国际化的企业,而这些产业也都是在全球新兴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国际化是中关村CID及内部企业的共同选择。

借鉴硅谷、北卡三角园、剑桥科技园等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政府要提升中关村CID国际化,进而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应采取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做好分内事,“筑巢引凤”。当今世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哪里的环境更适合创新,创新资源就会涌向哪里。中关村CID要吸引到全球最优质的创新资源,就必须拥有全球最好的创新环境,体现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是指要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软环境是指要有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市场氛围。多年来,在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的统筹领导下,在实创股份公司等开发者的苦心经营下,中关村CID的园区软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推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国际化

政府要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国际化列入议事日程,做好详细的总体设计,梳理国际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所涉及的内容,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对人员培训、实施操作的各细节尽早谋划,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建设。加强对公交、出租车、机场、宾馆、酒店、银行等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及1l0、119、120等应急系统的国际化,切实提高其服务水准、文明礼貌、外语水平等,对一些必要的窗口行业,将外语培训纳入必要的从业资格中。

2、加强园区全员国际化队伍建设

园区国际化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政府管理队伍和涉外管理队伍的支撑。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办法,提升政府在国际化挑战中的决策引导、统筹协调、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涉外管理队伍建设,打破过去单一设立专门机构,配置精兵强将,扩大编制、增设岗位的做法,要改变以往国际化为外事部门职责的单一做法,树立人人都是国际化工作者意识,岗岗都是国际化前哨的做法,加大对公务人员国际化与正常业务相对接的培训、园区部门与企业间、园区各部门间相互进行国际化学习和交流力度,强化工作人员分岗位对外语、涉外法规与政策以及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强化工作人员主体自觉提高国际化意识,真正形成一支能够参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政策水平高、原则性高、精通国际业务、懂知识、懂文化、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3、规范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

支撑国际化园区高效运行的基础是一个规范的法律体系,包括公开、透明的立法环境,高效、规划的执法环境,公正、有效率的司法环境,优质、诚信的法律服务环境等。通过法律确认和保障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经济活动的自主性,为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有效规则和秩序。规范政府行为,强调开放、透明,打破行政性的垄断和保护,以法制原则约束政府权力,排除行政权力的任意干预,确保主体按市场机制的要求独立进行经营活动。

同时,伴随企业跨国经济活动将日趋活跃,涉外纠纷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一批通晓国际惯例,符合我国法律规定、公正执法的涉外法律人才队伍,担当作为所属地法律仲裁的职责。因此,加强执法系统的国际化队伍建设,提升法官、律师以及警察等的国际化执法水平,成为国际化发展重要的基础工作。

国际化路径之二:搭台唱戏

“筑巢引凤”是中关村CID国际化的第一步,但并不是说必须走完这一步才能走下一步,而应该是多步并进。在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同时,要同步推进平台建设。这里的平台种类繁多,具体包括:

(1)国际人才集聚平台。依托海外留学生、外籍人才和外企的“本土”人才,为CID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吸引国内外人才入园从事研发工作,为园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解决入园人才面临的问题。

(2)国际资金汇聚平台。重点引入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引进国际VC&PE机构、科技金融机构,构建天使投资网络,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支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解决初创期、发展期、成长期企业的资金供给;提升发展期、成长期企业的信用等级,提高其债权融资的能力;为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方便、快捷的上市渠道。

(3)国际技术开发平台。拓展技术合作的方式,形成开放式的技术研发平台,通过委托研发、合资合作、技术入股、共建实验室等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来推动技术研发,围绕特定产业项目组建中外企业的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开发的国际化。

(4)国际科技会议平台。引入专业会议组织策划机构、抓住以召开会议内容为主的会魂,包括国际学术会议及论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中企业的科研成果展示、科技产品介绍、实物展示,兼顾商务洽谈、酒店餐饮、专家公寓等配套服务等功能。

(5)国际研发机构集聚平台。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部门、海外知名高校的实验室等,吸引国际大企业的研发部门进驻,引导园区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共建研发机构,鼓励第三方技术研发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园区内高校与海外高校、企业等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6)国际科技孵化平台。引进孵化有实力的国外科技企业以及研发机构,为入孵项目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科技中介服务、经营的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7)国际创新信息整合平台。重点引入: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创投风投类金融服务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国际创新信息集聚与整合平台提供权威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创新信息。国际创新信息集聚与整合平台具有五大功能,即:创新资源信息有效聚集、创新资源信息专业分析、创新资源信息权威、创新资源信息辅助决策(为政府服务)、创新资源信息增值服务(为市场服务)。

(8)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机构聚合平台。引进境外知识产权评审委员会在中心设立办事处。引进国际顶尖标准化机构在中心内设立办事处。整合国内标准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标技委等标准化研究的专业人才,大力引进标准研究的研究机构。重点引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国际商标协会(1NTA)、法国制造商联合会(UDF)、法国王业产权局和法国原产地名称局、泰国商业部及有关知识产权机构、马来西亚自创品牌协会、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自创品牌协会、台湾智慧产权协进会、台湾金商标协会等国际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l)、太平洋地区标准大会(PASC)、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COPANT)、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0)等区域标准化组织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1EEE)行业标准化组织。

(9)国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平台。提供科技成果咨询以及科技产权交易服务。引进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引进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引进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重点引入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美国国家技术信息中心(NTiS)、香港生产力促进局(HKPC)、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美国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0TL)、德国弗劳恿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PhG)、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英国技术集团(BTG)。

(10)国际技术标准平台。重点引入各行业的标准化组织,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战略合作,引导各专业组织设立分支机构和召开技术标准会;鼓励园区企业利用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国际化路径之三:扬帆出海

可以认为,园区企业“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立住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园区国际化的目标,也是判断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与园区企业“走出去”相伴随的,应该也是园区的“走出去”。这种走出去,包括但不一定是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可以是虚拟的,重点在于建立全球创新网络。因此,当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已就位,平台也正常运转,中关村CID国际化也必须迈出关键一步,即“走出去”。

1、走到哪里去?

为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达到不同目的,中关村CID应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一方面应考虑到东道国的积极性和条件,另一方面应有意识地选择和促进。除在发达国家布点外,为了发展与东欧、东盟、拉美、非洲的合作,进行我国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和产品输出,可逐步推进在东欧、泰国、越南、巴西、南非、埃及等国布点。

中关村CID“走出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走向发达国家,就近学习发达国家创新中心区的运营模式,学习发达国家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化、技术扩散的经验;另外一个方向就是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中关村CID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提升影响力。

2、如何走?

政府运行。这种模式系政府间协定合作项目,双方政府投人引导资金,由政府直接运作或由承办单位运作。如中俄科技园是由中俄两国首脑会晤提出,中俄总理定期会议科技合作分委会确定,由哈工大八达公司和莫斯科动力学院为各自具体承办单位。建立的“中俄科技园管理公司”,注册资金为10万卢布,双方各占50%股份,按股份公司市场运作管理。

政府与企业合作运行。这种模式系双方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政府支持并加以组织,具体由企业投资和运作。如中美马里兰科技园为科技部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支持的合作项目。中方由火炬中心、中关村园区和济南高新区共同出资1200万元,成立北京中关村海外创业园公司,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在美注册成立“中美马里兰科技管理公司”,负责运作。

企业运行。这种模式系双方公司或高新区的合作项目,由企业投资和运作。如中澳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由郑州高新区创业中心与澳大利亚Goldsn-Sunshine公司合作建立,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作为运行单位。中奥科技园由火炬中心和奥地利国际科技中心共建项目,中方完全由社会集资,由6家企业出资建立“中欧兴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1000万元,与奥方合资建分公司,作为管理运作单位。

东道国运行。这种模式系外国有关地方政府或企业自发建立旨在吸引中国企业的孵化器,完全由外方投资和管理。如英国威尔士发展局建立的思旺西科技园,已形成7个孵化器网络,与上海交大确立合作关系。

综上,通过三步走,中关村CID将逐步完成国际化并达到很高的水平,最终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与硅谷、北卡三角园等国际知名创新中心媲美,最大程度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创新中心区内企业的国际化做出积极贡献,形成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极,助力我国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博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全球创新中心总干事,亚太创新基金会副理事长,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中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上一篇:浅析微阻缓闭止回阀油位显示装置的重要性 下一篇:Ezcolor,让印刷供墨如同油画创作般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