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空间

时间:2022-09-25 11:43:29

城市?生活?空间

摘 要:本文从微观层次入手,基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理论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从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城市形态,空间组织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落脚于武汉的亲水空间环境,思考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的方法。通过这种认识和思考,回归到城市空间环境营造的根本目标——优化城市环境,创建城市品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的城市生活更美、更和谐。

关键词:城市生活;城市空间环境;武汉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一场城市更新,信息时代将城市引入再城市化的进程,也出现了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有史以来最深刻而又最剧烈的,快速的城市化不仅迅速改变了历史城市,也改革了新兴城市的空间结构。在社会逐渐资本化和城市人口膨胀的过程中,一方面,急剧的城市化缺乏理想的城市模式,另一方面,追逐利润和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正将传统的城市改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非人性化空间。

然而,每座城市都有应属于她自己独特的空间结构,空间不仅是形态的问题,更是历史形成的城市创造力和城市精神的表现。从深层次上说,城市空间体现了城市和社会的理想、经济、信仰、制度、伦理和价值观。城市空间是人与社会生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和城市空间。

一个城市的形象与空间环境,同时与人类的创造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过程又源于我们对空间的认知。

一、对城市空间的认知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深刻地揭示了空间与实体的关系——没有内部空间的存在,器皿或房屋只是一种无用的实体而已。用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来分析城市中的实体与实体以外的空间关系时,说明“图”与“底”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上,则要求把街道和建筑以外的空间作为“图”,放在重要的地位。

城市是一个充满着生机的载体,而城市空间则是人们进行生活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它为城市居民的室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给予他们以意象上的感受。

纵观历史,城市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首先,城市的存在有赖于生态的环境。城市空间组织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使人扎根于大地,怀着拥抱大自然的感情。当然,人们由于生产生活、通商贸易等需要,也会在远离山、水的平原上选择适当的位置定居下来。然后掘井取水,营造自己的家园,但仍离不开大自然的怀抱。

在城市的形成和生长的过程中,只有人的存在才具有生命力。人始终是城市的主体,起主导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二、近水亲水的武汉城市空间

武汉,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绝对的大都市,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格局的发展,人文地理的变迁,武汉渐渐的失去了昔日那种荣耀的地位。武汉具有极强的兼容性,但城市形象的个性却不够突出。而武汉最引以为荣的“水”环境是城市空间最大的特色。

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水具有动态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使人与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同时要充分利用水体这个自然条件渗透到人工环境中去。

(一)亲水环境的城市空间

在有水的地方要尽量满足人类亲近水、亲近自然的心理,让人们能够方便地亲近它,接触它,利用它和欣赏它。凡是有江河湖泊经过的空间里,人与水的关系总是密不可分的。结合自然地形与两旁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就有了不同的布局。当城市滨水的时候,就要把城市与水连成一片,把临水的界面与城密切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人们的重要活动场所,又是体现城市独特形象的窗口。

(二)界面与借景——塑造特色城市空间

对城市而言,水是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自然边界,尤其在江岸、湖边或海边,这就是凯文·林奇指出的城市意象的五要素之一的边界。当人接近一个城市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界面形象。

个体建筑无论怎么美,如果没有周围空间环境的烘托就成不了气候。在处理借景的时候,要注意城市与水体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自然水面的大小决定了周围建筑物的尺度;反之,建筑物的尺度影响到水体的环境。空间尺度的掌握非常重要,临水面等自然环境的建筑物如果超过了适当的高度就适宜放在后排,前面用较为低矮的建筑物来过渡,这样做不但层次较为丰富,还可使更多的使用者享受到自然景观。

(三)“江城”与“桥城”

武汉具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这是每一个熟悉武汉的人对武汉最强的感性认识。这种优越的滨江滨湖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武汉的特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江城”的武汉,如今提出以“桥城”来塑造城市特色形象,这是一个“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和谐互动。

桥是功能实体,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为武汉文化服务的,它能够进一步拓展武汉本土文化的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从桥的作用看,桥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拉近地理空间,增强了区域间的交流。

从功能上来说,桥是一种连接两地的构架物——水上桥,陆上桥——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交通桥”;从城市设计上来说,桥梁重视的远不只是其基本功能,更是提供一种令人兴奋的穿越体验,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景观桥”。这对于城市空间的诠释,是一个新的尝试。

自由之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丽角色。水对所有人都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于水边。水本身是动态的,但做为武汉城市发展的基地空间环境,它是静态的,而城市空间的发展是动态的。武汉人亲水而居,武汉市临水而建。

我们可以以武汉城市中大地景观的水系为“桥”来思考城市设计,引导城市人居的生活方向,连接武汉三镇的城市文脉,跨越地界,构建“桥城”。

江河湖泊,长期为我们提供最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沿着水体,我们可以构建可移动的房屋和营地。水体是我们阅读城市景观的标点符号,为我们解释地貌和地质组成,为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三镇的信息流。

水不再是城市空间中的阻隔,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点桥接,以水为桥,水系连接历史与现代,使人们能够追溯和体会武汉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活,让物质空间和虚空间有了渗透和连接。立足于城市的自然景观特质,通过城市设计,构建利于城市发展的本土化人文景观特质,提升一个城市的可识别性。整个流域被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来研究,这增加了充分利用和享受其城市功能的可能性,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框架,其间所有区域被更好地整合。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城市空间尽可能的把城市居民汇集起来,来减少公众对城市空间的冷漠感。

三、结语

以上是以武汉城市空间为例,对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环境营造所作的探索和思考。目标在于能通过城市空间的理论原则与设计手法注入城市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 任仲泉. 城市空间设计[M].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4.

[2] 宛素春等编著.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 成砚.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雷云尧. 武汉城市空间拓展浅析[J]. 安徽建筑, 2010(2).

(本文审稿 黄明)

上一篇:饮用水国标的妥协与斗争 下一篇:人格特质研究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