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25 11:12:21

军用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管理研究

摘 要:该文通过对技术状态管理理论的简要阐述,提出了军用产品研制过程中开展技术状态管理的内容和要点,并结合实践分析了做好技术状态管理应把握的几个方面,为后续产品设计和开发活动提供依据。

关键词:军用产品 研发过程 技术状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198-01

技术状态管理是做好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技术状态项目的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标识、控制、审核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保持技术状态的可追溯性。在军用产品研发过程中,技术状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指使用条件、速度、杀伤力等功能特性和组成、尺寸、配合、重量等物理特性所包括的技术文件、产品图纸、工艺规程的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产品研制的成败及研制质量水平的高低,在GJB 9001B-2009中对技术状态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1 技术状态管理内容

技术状态管理包括四方面内容: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记实和技术状态审核。通过控制基线更改管理技术状态,确保军用产品系统和技术状态项在研制的各个环节都能使用现行有效的技术文件。

1.1 技术状态标识

军用产品研制的方案探索阶段同步开展技术状态标识工作,通过技术状态标识工作,使技术状态有了“可见性”。建立技术状态基线主要包括以下活动:

(1) 确定产品结构,选择技术状态项目。

(2) 对每个技术状态项明确所需的技术状态文档。

(3) 对技术状态项目及相应文件分配标识特征或编码。

(4) 发放和保持技术状态文档。

军用产品系统研制和生产的规划、实施及控制,都应有一个完整的层次体系作为贯穿整个研制生产过程的总脉络,结构框图( WBS) 是技术状态标识的首要工作。

1.2 技术状态控制

当出现设计评审、设计验收、设计确认要求的改进或者发现制造、安装或服务有困难时,应当对技术状态进行更改,必须更改的技术状态项目,要提出更改内容、更改理由、更改方案、更改分类等。对技术状态的更改,须按照批准权限对评审结果进行最终认定,做出批准或拒绝更改的决定,并形成文件。

1.3 技术状态纪实

技术状态纪实应确保归档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开展技术状态纪实活动应从产品的研制方案阶段起,分为记录和报告两种,主要包括技术状态文件清单,技术状态说明报告,技术状态更改许可、实施和验证报告以及其他采购方要求提供的报告等。

1.4 技术状态审核

验证技术状态项目与技术状态文件的一致性即为技术状态审核,包括功能技术状态审核和物理技术状态审核。技术状态审核可结合设计定型工作进行,也可以单独进行,按签字顺序流转审查,技术图样一般包括设计、校核、审查、工艺检查、标准化检查、审定、批准等流程,所有流程完成签字后方可生效。

2 技术状态管理要点

产品技术状态受技术发展、需求改变、器件停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固化、更改频繁,需要通过建立技术状态基线、加强技术状态更改控制开展好军用产品研发的技术状态管理工作。

2.1 建立技术状态基线

技术状态基线通常分为功能基线、分配基线和产品基线,在产品的研制初期, 被正式确认作为今后技术状态改变判定基准的技术状态文件,这三种基线所形成的技术状态文件是一级一级建立的,前一过程的技术状态输出应是下一过程的技术状态输入,具有可追溯性并相互协调。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应该是产品技术状态文件服从分配技术状态文件,分配技术状态文件服从功能技术状态文件。

产品基线的确立应作为技术状态管理关注的焦点,在设计定型前,依据研制总要求、会议纪要对产品规范、图纸资料等文件进行审查,以确保产品规范和图纸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按要求对所有图纸、资料进行归档,在检验验收前,进行产品基线的再确认。

2.2 技术状态更改的控制

在军用产品研制过程中,保证产品的功能特性、性能指标、使用环境以及装备六性等方面不变的情况下,技术状态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更改,但要以不影响产品的技术状态基线为原则。技术状态更改控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改的理由是否经过充分调研;二是更改的方案是否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审;三是更改后是否进行产品功能特性和物理特性的验证和确认;四是更改后是否进行相应文件、资料的更改和归档。

3 结语

以前,由于全过程的技术状态管理不被重视,只关注产品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研制任务书的要求,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无找出问题所在,对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做好军用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管理,确保研制进度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本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中的领导作用,建立技术状态管理领导机构;二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扎实开展技术状态管理规范编制工作,确保技术状态管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三是将技术状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质量管理培训的重要环节,确保具备相应岗位能力;四是根据研制进度适时进行技术状态管理总结,推广经验、改进不足。

参考文献

[1] 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 陈明丽,高德记.技术状态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3).

[3] 李军.浅谈如何正确实施技术状态管理 [J].低温与超导,2011(4).

上一篇:“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高职课程开发保障机... 下一篇:车流波理论分析车道数减少造成行车延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