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09-25 10:57:36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反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档案遗产。现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大多分布民间,损毁、流失与消亡现象普遍存在。为保护这些珍贵档案遗产,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建立了切实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研究这一保护机制的构建与不足,可为我国档案遗产的保护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所面临的严峻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是指建国前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土官、绅民等在其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画和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录。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种类繁多,从档案实体的构成来看可分为少数民族物质档案遗产,也就是建国前少数民族直接形成的载录在纸质、石质、木质、金属器皿和感光材料等载体上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主要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遗产、少数民族汉文档案遗产和少数民族图像档案遗产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档案遗产,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产生形成的,为喇嘛、和尚、巫师、长老、工匠、医师和民间歌手等所掌握和传承下来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相关民族礼仪、节庆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多种类型。云南现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量档案遗产散存民间。云南现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除为各类文化机构所收藏外,尚有大量珍贵文献散存民间。以纸质古彝文档案为例,据初步调查,云南省楚雄州散存民间的有1000册,仅武定县就640册,双柏县240册;红河州有1800多册,其中红河县896册,弥勒县565册,石屏县313册;玉溪地区有1000册,其中新平县120册,元江县100册;昭通地区亦有1000册,如昭通市郊彝族普朝榜家中就有30册,镇雄县有300册,彝良县有70册;此外曲靖地区和宁蒗小凉山彝族地区散存民间的各类彝文档案也各有1000册以上。这些散存民间的少数民族纸质档案遗产,大多年代久远,保管条件恶劣,发霉、受潮、粘连、虫蛀和结砖破碎现象极为普遍。更为严重的是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石刻档案遗产裸存野外,风化、毁坏现象普遍,许多珍贵的摩崖、碑刻档案遗产都已损毁无存。

2.重要档案遗产损毁、流失问题严重。据云南省建水、楚雄等民族研究所调查,在“”期间各县被烧掉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不计其数,而保存至今的各种档案遗产损毁现象仍然存在。如新平县平甸乡的一位毕摩存有60多部古彝文档案文献,在他去世时,其家人把这些古籍作为随葬品全部烧毁在坟旁。丽江白沙西园岩脚村旁的岩壁上曾留存有一方珍贵的纳西文《麦宗墨崖》,由于历史年代久远,麦宗墨迹早已风蚀无存。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外对东巴文化、傣文化等研究热潮的兴起,许多外国人前来各民族地区旅游、考察,其中一些人不惜用重金购买散存于边远山村的档案文献。据了解,曾有瑶族的部分古籍被泰国人购买,而近年来东巴经典贩卖流失海外的也在1000册以上。

3.珍贵非物质档案遗产的消亡流失。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档案遗产主要由土司、毕摩、东巴、和尚、长老、工匠和民间艺人等所掌握使用,他们熟知本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状况,是本民族文化的掌握者与传播者。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在世的老人越来越少。如在1983年丽江地区组织召开的东巴座谈会上,参会东1=,60位,至今,这些东巴大多数已去世。老东巴的去世不仅带走了丰富的纳西族历史文化,致使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档案遗产无法传承下来。更为严重的是至今仍散存于民间或保管在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的东巴古籍成为无人能读懂的“天书”。更为严峻的是无文字民族的非物质档案遗产的快速消失,如云南元阳县的哈尼族民间艺人杨批抖老人能诵唱数万行的古歌,另一马普成老人同样能够诵唱数部长诗,但都因年老体衰在几年前去世了。这些老人的辞世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

1.政策法规性的保护机制。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首次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从立法保护的高度对云南包括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2005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提出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规划与工作目标。此外,迪庆州制定的《建设迪庆香格里拉特色文化区的意见》,大理州制定的《大理民族文化大州实施意见》等文件都包括了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云南省还出台了针对专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条例,如2005年12月2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在民族档案遗产立法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多方协作性实践保护机制。云南省现存少数档案遗产数量极其丰富,据统计全省分布有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文献有13万余册(卷),少数民族口述档案4万余种。1984年以来,云南省文化、民委和档案部门等共同协作,在全省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进行了普查、搜集和抢救保护工作。以纳西族东巴经为例,目前,省图书馆征集到600多册,省博物馆约有300册,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有600余册,丽江县图书馆珍藏有7000册,中甸三坝乡文化站有600余册,维西县文化局有360册。各地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对裸存野外的重要少数民族金石档案进行了迁移、修复和加盖防护建筑等保护措施。如大理州将散存各县的上百方白族历史碑刻迁移到州博物馆保存,丽江将珍贵的沐氏土司碑刻迁移至东巴文化研究所保存。此外,档案、民委等部门还进行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遗产采录工作,现已录制完成l万余种。这些切实的保护措施对抢救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3.发掘、传承性保护机制。为了更好地保护抢救和发掘利用珍贵的民族档案遗产,1984年云南省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形成近300人的民族古文献整理出版专业队伍。近20余年来,已抢救档案文献3万余册,出版彝族、傣族、纳西族、回族、哈尼族、白族、苗族、瑶族等民族古文献58部。所翻译出版的5000多万字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7年开始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写工作正在进行,并已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之《纳西族卷》、《白族卷》等。同时,投入1000万元的《彝族

毕摩经典译注》已经完成翻译,并已出版40卷,正在编辑的还有20卷。此外,云南省从2002年开始组织100余位专家编撰《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内容涵盖了云南26个民族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两万余种口述档案遗产,这对保护与抢救无文字民族口述档案遗产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构建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的完善性问题。云南省目前的法规主要有《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文物保护规定》等类型。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2007实施的《云南省档案条例》第二十条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记述和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由于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价值珍贵,具有不可再生性、易损毁性和流失性,在管理与保护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专门的管理规章,以规范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抢救、管理与发掘利用工作。

2.多方协作的协调性问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隶属文化遗产的范畴,更兼有文物、古籍的多重性质,因此,在档案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方面,文化、文物、民委部门,民族研究以及部分从事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参与了档案文献收集与保护工作,这对集中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护与抢救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有重要意义,但其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极为明显,如保管机构众多,保管条件简陋,归属权与保护责任不明确等。因此,如何协调各方关系,将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遗产集中到保护条件较好的档案部门进行保管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与重要问题。

3.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持续性保护问题。目前,云南省在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抢救方面还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政策的持续性问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与抢救是一项长期艰苦和细致的工作,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与政策保证;二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问题。如目前每征集一册民族古档案文献要花费3000元,而组织翻译出版一部70多万字的珍贵档案文献至少要几年时间,花费几十万元。只有解决好持续性保护问题,才能使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工程得以长期进行。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机制构建带来的启示

1.要从抢救国家文化遗产的高度对数民族档案遗产进行保护。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量珍贵档案遗产已经损毁、流失与消亡。为此,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少数民族档案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档案的保护对维护历史的真实与国家文化遗产的完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要有政策与法规保证并进行长期规划。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抢救是一项长期的文化保护工程。为此,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是要将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政策上予以保护;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法规保障体系,从法规制度方面予以保护;三是要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与目标,从工作措施上予以保护。

3.对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要动员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抢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障。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集中力量保障这一文化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广泛吸纳民族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海外相关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保护与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4.解决好少数民族档案遗产的保护与发掘利用的矛盾问题。少数民族档案遗产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科技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在档案遗产的发掘利用方面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实现少数民族档案遗产发掘利用与科学保护的和谐发展。

5.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保障少数民族档案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的重要措施。专业人才队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民族档案遗产传承人;二是从事档案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专业人才的建设可通过现有人员的培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民族档案遗产传承人的传带培养等方式进行。如丽江就开办了东巴文化学校,在培养民族专业人才方面探索出了一种较好的模式。

上一篇:用心坚守,放大生命的价值 下一篇:国家通讯社档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