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求职心理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5 08:48:52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求职心理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理调查,了解了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的不良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心理;调查;对策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地方普通高校在总体办学实力上无法与同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的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和地方重点高校相比。在当前用人单位将毕业生的毕业学校作为招录人员的条件或重要参考标准的今天,这无疑给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加大了难度。为了了解地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笔者作了此次求职心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了某地方普通高校的2013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3份,有效问卷567份。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0.7%。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该地方普通高校2013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心理特征:

(一)积极的心理特征

1.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比较乐观自信,在受到挫败时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例如“你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的调查中,65%的学生认为“竞争虽然激烈,但有实力的人总会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自信”;“如果你在求职过程中屡造失败”的调查中,只有21%的学生表示“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不敢再尝试自己找工作,害怕再受打击”,而28%的学生表示“自信心没有受到打击,继续努力”,更多的学生表示出了坚强,如51%的学生表示“自信心受到打击,但不会放弃找工作”。

2.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性思考能力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理性,具有较清晰的思考能力。例如,“如果有单位愿意和你签订就业协议时”,69%的学生表现得谨慎、理性,表示“认真考虑后决定是否签约”,只有19%的学生表现得没主见,“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签”,12%的学生表示“有单位就签”;“如果你在毕业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知道该如何处理,16%的学生表示“先待业一年然后再找工作”,59%的学生表示“先找份工作,有机会再换工作”,只有25%的学生表示没主见“不知道如何办,各方面的压力会很大”。

3.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平和问题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平和的心态。例如,“当你看到别的同学签到好单位时”,47%的学生表示“能够祝福别人、勉励自己”,44%的学生表示“心理有点失落,但还是会祝福同学”,只有9%的学生表现出了狭隘的心理“心理非常不平衡,嫉妒别人”。

(二)需要关注的心理特征

1.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在调查中只有33%的学生表示“心态很好”,而67%的学生表示有过心理障碍。例如,19%的学生表示有过“攀比心理,认为自己找到的工作一定要比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好”;30%的学生表示有过“依赖心理,不主动找工作,希望父母、亲戚帮忙”;9%的学生表示有过“怯懦心理,不敢迎接挑战,不敢主动去找工作”;12%的学生表示有过“厌世心理,根本就不想工作”;9%的学生表示有过“造假心理,用假成绩、假学历、假证书等去求职”;17%的学生表示有过“从众心理,别的同学到哪里求职我就跟着到哪里求职”。

2.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悲观、焦虑的心理值得关注。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紧张,就业无望,非常悲观”,1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的过程中出现过“焦虑不安,甚至失眠”的现象。

3.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对自己缺乏了解、信心不足、怯懦的心理值得关注。例如,40%的学生表示对于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目标模糊,对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不够清楚”,17%的学生表示“没有目标,不知道将来该从事什么工作”,只有43%的学生表示“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从事什么工作”;对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54%的学生认为“不自信,心里没底”,10%的学生表示“对将来的工作充满恐惧”,而只有3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4.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法心理值得关注。例如,9%的学生表示有过“造假心理,用假成绩、假学历、假证书等去求职”。9%的数字虽然不算大,但是这种造假心理是非常危险的,造假的行为不但违法,还会毁了学生的名声,误了学生的前程。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的成因分析

(一)就业能力不足是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原因

“艺高胆大”是很多重点高校大学生求职时表现自信的主要原因,而“技不如人”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信心不足、怯懦心理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参加综合性大型招聘会,当与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共同竞聘时,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信心不足和怯懦心理表现得更加突出。地方普通高校在获取优质办学资源、生源质量、办学总体水平等与重点高校相比存在差距,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盲目攀比,盲目追求上档次、上规格,中职希望升到高职,专科学校希望升到本科学校,本科学校希望获得硕士授予权。导致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在规格和模式上的趋同,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毕业生缺乏就业的竞争优势。

(二)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就业指导课对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调查高校已经按照国家的要求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开设,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师资水平不高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水平。由于教师更多地热衷于专业课和有学科支撑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既是公共课且没有具体学科支撑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受到教师的青睐,辅导员和学工人员成为了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师资力量。许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社会阅历浅,职场经验欠缺,依靠自学承担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除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与考核外,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其他类型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非常少。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三)缺乏健全的“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所感受到的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导致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受到心理问题折磨的学生受到的伤害是极大的,同时对他人、社会产生的破坏性也将难以预测。在调查中,60%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学校非常有必要给毕业生提供‘求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剩余40%的学生选择了“求职心理辅导可有可无”或者“没有必要”,这40%的学生是否不需要辅导呢?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得知,这一部分学生其实内心是渴望得到心理辅导的,只是对学校提供的心理辅导持怀疑态度。

被调查高校虽然设置有心理咨询室,有值班的心理辅导教师,从学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纪录看,前来咨询、接受辅导的学生比较少。原因在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呈现一种被动性,等待学生前来咨询和接受辅导,没有主动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动干预,而且也没有针对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特别辅导。

(四)缺乏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机制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敢参与竞争,不知道如何找工作”“怯懦心理,不敢迎接挑战,不敢主动去找工作”“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非常紧张,不敢多说”等心理的出现,原因之一是学生缺少与用人单位交流的经历和经验。被调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大四以前,对求职、对与用人单位的交流等都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学生在大四之前直接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很少,学校很少组织非毕业班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活动。由于缺乏与用人单位交流的经历和经验,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的接洽存在交流的障碍,出现紧张、怯懦等心理。

四、克服大学生不良求职心理的对策

(一)地方普通高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

当前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如果地方普通高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导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与重点高校的趋同,必将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中应坚持立足地方实际、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高校应科学定位,通过错位发展的策略,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在自己的办学层次上培养一流的学生,办出特色,培养有特殊技能、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理论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有丰富职场经验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选派理论基础扎实、有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和职场经验的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立激励机制,对承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教师在考核、评优、项目立项等给予一定的倾向,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研究中;有计划地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聘请校外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特别是用人单位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让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建立“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建立“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目的在于,积极预防大学生求职心理危机的出现,对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过激行为出现。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呈现的心理特征,建立大学生“求职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队伍和体系,制定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方案,将就业指导与心理援助、支持、矫正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求职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通过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学生求职前给予学生心理咨询与调适,排除心理干扰,克服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去求职;建立“求职心理危机”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危机,通过电话、来信、网络和面谈等形式给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四)搭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互动的平台

被调查高校与用人单位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联谊会等,但只局限于校方与用人单位的活动,大学生极少参与其中。高校可抓住这些活动的契机加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互动活动,例如可以在学校举行这些活动期间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参与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诸如“就业形势分析”“用人单位喜欢怎样的毕业生”“求职材料如何设计更吸引用人单位”等主题的讲座。通过这样“双赢”的活动,用人单位可以借此机会宣传本单位,赢得毕业生的青睐,同时大学生又可以获得一些真实的就业信息和具体的就业指导。通过经常性地互动活动,增加大学生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锻炼大学生的胆量,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沉着与理性。

参考文献:

[1]李艳.浅析新时期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现代阅读,2012,(11).

[2]赵春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年级调查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上一篇:Butterfly Fly Away 下一篇:公益广告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