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质量安全稻米成本收益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25 08:16:46

黑龙江省质量安全稻米成本收益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质量安全稻米对质量有着特殊要求,特别是对投入品的选择,理论上应使要素资源需求的种类及其投入数量有别于常规稻米,并最终导致成本收益发生变化。本文采用黑龙江省稻米主产区调查的实际数据,运用非参数统计检验中的Wilcoxon和Mann-Whitney U检验和Z统计值检验方法,对比研究安全稻米和常规稻米生产的成本收益,旨在获取两种生产方式成本收益是否真正存在差异的实证信息。

关键词:质量安全稻米 常规稻米 成本收益

食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最直接地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稻米作为我国人民生活消费主食的主要来源,消费弹性系数低,其质量是否安全,日益受到关注。质量安全的稻米指以体现质量安全为主旨,按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和规则生产的有机稻米、绿色稻米、无公害稻米的总称(展进涛、陈超,2009)。安全稻米强调产地环境、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三个方面,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资源的需求不仅直接影响稻米质量,而且决定着稻米的生产成本与收益。本文采用黑龙江省稻米主产区调查的实际数据,对比研究安全稻米和常规稻米生产的成本收益,旨在获取两种生产方式成本收益是否真正存在差异的实证信息。

研究基本假设

本文使用的概念为经济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指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和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如购买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以及租用土地和劳动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没有外在表现,可用机会成本说明(高鸿业,2001;臧日宏,1998)。在本文中,隐性成本包括两类:一是劳动隐性成本,包括家庭劳动投入和出资雇佣的农工一并计入劳动成本。二是土地隐性成本,包括农民自己承包的土地和转包其他家庭的责任田,均计入土地成本。关于劳动的隐性成本和土地的隐性成本数据很难获得,本文以当地雇佣的农民工工资来计量劳动的隐性成本;以土地流转的价格来计量土地的隐性成本。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研究的稻米生产的成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可变物质成本,即生产中各种可变物质投入的折价金额总和。

劳动成本,即生产中各种劳动投入的工值总和。

变动成本,即可变物质成本与劳动成本之和。

固定成本,即设施的折旧费用、地租。

总成本,即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衡量两种生产方式的成本收益采用下列相关评价指标:

总收益=公顷产量×单价

可变物质成本收益=总收益-可变物质成本

可变物质成本收益率=(可变物质成本收益÷可变物质成本)×100%

变动成本收益=总收益-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收益率=(变动成本收益÷变动成本)×100%

总成本收益=总收益-总成本

总成本收益率=(总成本收益÷总成本)×100%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2007年和2008年7-8月份黑龙江省五常、宁安、桦川、方正4个县市的调查数据。所选县市均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稻米主产区,其中五常市素有“中国优质大米之乡”、“中国优质水稻五强县之一”的美誉;桦川县号称北方的“鱼米之乡”,其星火乡生产的大米有“白色珍珠”之美称;宁安市盛产的曾是唐代贡品的响水大米,以粒白如玉、米香四溢驰名中外;方正县是全国第三个“大米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被国家授予“中国富硒大米之乡”。调查中每个市县均选出二个代表乡镇,每个乡镇均选择质量安全稻米和常规稻米两种生产类型,共获取有效样本386个。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质量安全稻米是以稻米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依据,而常规稻米的生产是以农民的经验和习惯为依据,两种生产类型有各自技术上的相对一致性。因此,本文主要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中的Mann-Whitney秩检验方法,用Z值和相伴概率值对2007年和2008年两个年度的合成样本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以获取两种生产方式成本收益是否存在差异的实证信息。

以可变物质成本为例,假设安全稻米生产中各农户的可变物质成本分别为X1,X2,X3……Xm,调查所得样本为X;常规水稻生产中各农户的可变物质成本为Y1,Y2,Y3……Yn,调查所得样本为Y。以MX代表样本X的均值,MY代表样本Y的均值,则可以假设:

H0:MX=MY;H1:MX≠MY

将样本X(X1,X2,X3……Xm)和样本Y(Y1,Y2,Y3……Yn)混合,并按升序排列,求出每个数据各自的秩Ri,则可得到X的秩和WX以及Y的秩和WY,对WX和WY,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如果WX明显大于WY,,则说明X在混合样本中的位置次序高于Y,因此,MX>MY;反之,MX

Mann-Whitney U检验还可计算X每个秩优于Y每个秩的个数U1和Y每个秩优于X每个秩的个数U2。对U1和U2进行比较,如果U1和U2差距较大,则有理由怀疑H0。

应用SPASS自动计算Wilcoxon W统计量和Mann-Whitney U统计量,如果mn,则W=WX;如果m=n,则W为第一个观察值所属的样本组的W值。Mann-Whitney U统计量按下式计算:

其中W为Whitney W,n为W对应组的样本量。

同时,SPASS软件还给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Z统计量及Z值对应的相伴概率值:

在样本属于大样本时(样本个数大于30),以Z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作为判断标准;小样本时,以U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作为判断标准。如果P小于既定的,则拒绝H0,可认为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总体的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值采用双尾检验。

实证分析

采用上述统计检验方法,对质量安全稻米和常规稻米的各类成本,以2007年、2008年两年样本和样本均值进行比较及统计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了安全稻米和常规稻米的产量、产值、价格以及各类成本、成本收益(率)的平均值统计检验结果,两种稻米的各类成本及成本收益(率)差异及其显著性归纳如下:

从两年样本的分析结果看,安全稻米和常规稻米在产量上无明显差异,但产值(总收益)却表现明显不同。安全稻米的产值两年样本的均值高达15871.74元/hm2,显著高于常规生产12740.47元/hm2,在1%的水平上统计检验显著。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安全稻米生产平均价格2.21元/hm2比常规稻米的平均价格1.85元/hm2高出了19.46%,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安全稻米较高的产值(总收益)。

在可变物质成本、实际变动成本、实际总成本的比较上,安全稻米的相应成本值均极显著地高于常规稻米;可变物质成本收益、变动成本收益、总成本收益亦均极显著高于常规生产,并且都通过了1%水平的统计检验。但是在三类成本收益率的比较上则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安全稻米的可变资本收益率为218.04%,低于常规稻米的可变资本收益率224.97%,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安全稻米变动成本收益率为126.44%,显著高于常规稻米变动成本收益率109.96%,通过了1%水平的统计检验,总成本收益率54.6%,高于常规稻米总成本收益率44.28%。

造成安全稻米与常规稻米各类成本和成本收益(率)呈现复杂变化的原因是,常规稻米生产中的劳动投入和农药、化肥的投入均极显著地高于常规生产,与价格影响因素共同作用,致使两类生产的成本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在安全稻米的种植过程中提倡施用有机肥、生物复合肥和农家肥,并且肥料的施用要符合NY/T 394要求,但是在生产资料市场上,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的价格明显高于化肥等无机肥。在常规稻米生产中,农户施哪种肥、施用量是多少,都凭经验,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影响”,价格低廉的肥料是首选,从而导致常规稻米可变物质资本偏低。这不仅徒然增加稻米生产成本,还会带来病虫危害,而且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口感,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给生态环境带来隐患。

两种稻米在农药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了较大差异,安全稻米生产的农药施用量普遍高于常规生产的施用量,按照质量安全稻米的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稻米生产严格禁止使用某些人工合成农药、剧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和低毒、低残留品种农药,对农药的品种、施用期、施用量、施用方法和安全间隔期都要严格加以控制,从而使得安全稻米生产的农药投入费用增加,可变物质成本增加、可变资本收益率变低;而常规稻米的生产,农户凭经验种植,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收益抵减的农药费用支出总是控制到越低越好,价格成为其选择农药的主要影响因素,至于所施农药是否会影响稻米质量安全很少抑或根本不会考虑。

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两种稻米的相应成本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安全稻米生产技术标准高,关键环节操作规范,管理精细,因此导致投入量大,各种成本相应增加,而与之对比的常规稻米,则形成明显的反差;常规稻米种植过程中低价农药和化肥投入,人工费用较低等因素,导致总成本也相对较少。但是,安全稻米较高的售价所能产生的效益弥补了与常规水稻相比较高的成本所导致的效益损失,并且还能增加稻农的收益。因此,对于黑龙江省的稻农来说,是否选择生产质量安全的稻米,关键是水稻的收购价格和水稻生产的成本二者的综合影响能否给稻农带来较高的比较收益。

参考文献:

1.叶乐安,吴永兴.上海郊区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9)

2.展进涛,陈超.生态标志型水稻要素资源需求与经济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2008(5)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臧日宏.现代西方经济学[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陈凤霞(1976-),女,辽宁凤城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上一篇:假期制度调整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积极财政政策促进辽宁就业的效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