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义

时间:2022-09-25 07:17:27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义

[摘 要] 审美影响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于人的意义非同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审美情趣流俗低下,教师要发掘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给予学生“美的发现”“美的享受”“美的创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义。

[关键词]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美的发现;美的享受;美的创造

审美是人由于情感而萌发的主观活动,是对事物美与丑、是与非的判断过程,它在一瞬间产生,但取决于人长时间的审美积累以及审美价值观,又决定了人一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影响了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知识面非常窄,兴趣爱好单一,学习生活中不善发现美、欣赏美。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诸多成长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生活、对人生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思考。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生不仅要有高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应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行。语文学科有丰厚的审美教育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审美准则,升华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为他们走向真善美提供丰富的营养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有效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义。

一、给予学生“美的发现”

人总是希望生命完满,这就使得人努力唤醒人性中最为本真、最为纯情的那部分――尚美,于是便构成了审美。在人的眼里,山水开始有了生命,云雨就有了活力……所以,审美便是情感的产物。[1]

拥有一份美好的情感,才会启动双眼、身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一切,并带着饱满的热情去欣赏它。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深厚,如蕴含着优美意象的诗歌经典,就足以让学生徜徉于诗歌的殿堂,陶冶性灵,提升品位。

譬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的前四句陈述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六句写归隐乐趣以及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之情,表现了诗人高尚纯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语言质朴,读来韵味隽永,富有理趣。学习此诗,定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恬淡怡然之情,在此情此景的熏染下,获得一份心中的宁谧,在喧嚣的尘世中,感受青春及人世间的诸多美好。

除经典诗歌外,美文佳作在语文教学资源中也是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空中楼阁》,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精美散文,作者以清新优雅的笔调,充满诗意的想象,写景抒情,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和对自然风物的独特的观察、认识与感悟。那山、那树、那霞、那屋……文章所描绘的景致让人陶醉神往,阅读此文,让人一心只求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呼吸,自由畅想,寻求人生的“绝妙佳境”,陶冶自我的情操。

教学过程中,巧妙而充分地利用此类资源,便可让学生处处有“美的发现”,在“发现中”熏陶、沉淀、升华。如陶渊明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宁静;少几分焦虑,多几分淡定,让学生在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求学习生活的美好、幸福和感动!

二、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让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不安,年轻人尤为耐不住寂寞,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当其冲。由于身心、年龄、阅历、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心浮气躁,没有规划,不明未来。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审美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它可以教会学生抑制浮躁的情绪,按捺骚动的心,客观和理性地看待人与事、今日与未来,不仅学会寻找“美的发现”,更学会体悟“美的享受”,思考人生,体味生活。

如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抒情短诗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痛苦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这首诗语调亲切,热诚坦率,既有浓郁的人情味,又富哲理性,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特有的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激情和火热的乐观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如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节选)》,该文中的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作者抓住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突出他所理解的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令作者感动的是地坛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而这些无疑会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憾与沉思,如何对待我们的生与死、爱和恨、亲情的离与别……

在教学中,获得审美启发、愉悦的学生,定能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既耐得住寂寞,又能挥洒青春的激情。教师要教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怀揣一份美好、淡然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不管艰辛、坎坷,还是成功、失败,在如歌的青春岁月里,奏响这个年龄所特有的旋律,书写应有的五彩斑斓。

三、给予学生“美的创造”

“美的发现”带来“美的享受”,促使人完成“美的创造。众所周知,审美能怡人、乐人,能给人们提供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同时在愉悦与享受的过程中,也能培养与促进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因为美是包含着真的、善的内容的一种自由和谐的感性形式。审美教育能锐化感觉、强化体验、促发灵感、活跃思维,特别是能够培育与提高人的联想、想象能力。以艺术(文学乃重要艺术之一)为中心的审美实践活动,不仅使人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还能强化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为美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要体验、欣赏它的美妙,就需要有相应的解读这种符号的能力,要把艺术符号变成带有个人色彩的、想象中的“形象世界” “情感世界”。所以经常接触美、接受美的熏陶,会使人的感觉更加细腻、敏锐,联想、想象能力得到强化。而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乃是人的创新、创造能力的灵魂。[2]

同时,“创造性思维是人最高形式的心理功能,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成就的高峰”,这是各国教育者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创造性思维需要有意识的努力,需要现实和逻辑;另一方面,它又需要联想、想象。而恰恰审美教育可以填补这一空缺,在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时,激发他的创新、创造能力。

如法国作家莫迫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文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一心梦想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为此却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全篇以“项链”为线索,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的出现。故事结尾富有讽刺意味,犹如石破天惊,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这种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疑对学生思维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思考得知项链是假的后,接下去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并尝试继续写下去。此时,学生发挥想象,既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时也是审美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与锻炼的重要途径,看似简单的一个教学环节的补充,却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更是完成了“美的创造”。

再如诗歌单元中诸多经典佳作的审美意象,更是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联想力。而想象力发挥的过程,就是创新、创造能力锻炼与培养的过程,因而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便慢慢积淀为自身的素养,便转化为在社会各种活动中的创新和创造。“美的创造”便在美的发现与享受中应运而生了。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言文字知识学习是工具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而美育便是人文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发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意义,是对语文人文性的丰实,也是对语文教学实效的拓展,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铁梅.审美人生教育[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2]叶志良,励继红.审美知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山西信托盈利下滑近四成 风控能力极弱致业绩重...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材二度开发的三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