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雕琢生物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25 07:04:45

从细微处雕琢生物高效课堂

摘 要 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遵循学生客观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实现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生物思维品质与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实现高效课堂这一目标,需要一线教师从课堂的有效导入、教学手段的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开展等多方面进行反思。本文以高中生物新课程人教版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第4节的一堂公开课为例,用高效生物课堂的标准进行衡量与剖析。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反思 生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biology classroom is the key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and deepen curriculum reform. Efficient classroom requires teachers to follow students based on objective cognition on the law,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ach the go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quality and biological biological science literacy requirements. How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fficient classroom, the need for first-line teachers from the effective introduction of the classro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inquiry problem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lection. In this paper, an example of an open class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new biology curriculum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he molecular and cell, is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the biology class in the fourth chapter.

Keywords High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reflection; biology

1 情境导入:激发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越重,主动参与性就越强,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根据生物的学科特色,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社会甚至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精心设计导入情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也利于高效课堂氛围的形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堂的导入环节设置,采用的是“炫~无糖口香糖”的广告视频。伴随着酷炫的画面、熟悉的旋律,广告词响起――“ Five 无糖口香糖,激活感觉。”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在一瞬间得到汇聚。此时教师引入课堂教学:“无糖口香糖真的没有糖吗?我们到底有没有被商业广告忽悠呢?” 结合生活中常见而易被忽略的切入点,恰到好处地抛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2 不忘根本:保证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而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同学。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包括知识储备状况、学习接受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成功的教育者会根据学生不同的禀赋特长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都有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如何缓解一次性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吃不饱”或者“吃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进程、学生参与度等方面保持高频度的反思。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展开隐性分层教学将大有裨益。不同难度的问题情境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主导展开,一方面给全体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有思维腾飞的展示空间。对待学生的优点用“高倍镜”,对待学生的缺点用“低倍镜”。用鼓励机制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本节课堂导入之后,第一部分“糖类”相关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工作,交由学生们以表格的形式在限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并完成,包括糖类的分类、名称、分布特点、生理作用等几大方面。有些内容在书本上有明确直观的表述,有的需要从隐藏信息中提炼,甚至有些需要将前一节“核酸”的结构组成相关知识点迁移过来。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选择较低层次的学生代表实时进行反馈,将自己梳理的答案演练在电子白板上,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让部分共性的问题得到合理呈现。接下来引入学生相互评价机制,让中、高层次的学生依次对表格知识指出问题并作修正,教师从旁给予必要的强调。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间,最大限度地消灭学生存在的疑难点。如类比核糖和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学生据相关分子式推导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三类单糖都属于六碳糖;如结合五碳糖的功能,得出两类五碳糖分布于所有细胞中等等正确结论。在相互辨析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主体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隐性分层教学,生成性问题得以有针对性的发现并解决,以及知识之间跨章节的有效迁移。

3 思维训练:设置探究式问题情境

问题的解决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的思维行走于问题之间是高效课堂的基本保证。本节内容虽然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教材编排重在用文字表述相关知识点,稍不注意就容易落入照搬书本的乏味状态,影响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保证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本节课堂在用表格梳理完糖类基本知识点之后,深挖细掘过程中就注意了架构书本之上的有效问题策略。如讨论葡糖糖功能的时候,联系书本黑体字――“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问道:这句话能不能理解成――“所有糖类都能作为能源物质呢?”引导学生们对于不同糖类的功能加以区分,理解大多数的糖类是可以作为能源物质的,但是五碳糖及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有其他特定功能。

在利用书本上两张典型示意图分析完二糖、多糖的组成特点后,请学生板书三种糖类之间的相互转化概念图。反馈时诊断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单糖和二糖、翁呛投嗵侵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且能够准确运用“水解”、“脱水缩合”等专业术语。但是不能明确指出的二糖和多糖存在的关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吃馒头或者米饭的经历,对淀粉经唾液淀粉酶水解之后产生的甜味来自哪一种糖类展开讨论,引申出淀粉逐步水解的过程,继而推导出二糖与多糖之间同样可以直接发生联系。

生物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生活联系紧密,合理采撷生活中的实例来点缀、丰富并升华自己的课堂,将较容易实现新课改对培养学生生物思维品质与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与此同时促进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切实实现课堂的高效,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比如结合输液时常见的葡萄糖溶液而不是蔗糖或者麦芽糖溶液,帮助学生理解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结合沙漠中穿行的骆驼的自身需要,讨论驼峰中储藏的主要物质为脂肪;联系“胖人怕热,瘦人怕撞”的俗语,理解脂肪的功能;结合大家小时候爱喝的娃哈哈AD钙奶,讨论A和D分别对应的具体生物学含义,以及含钙的乳饮品中添加维生素D的用意;结合胆固醇,讨论健康饮食的生活常识。在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实例的辨析讨论中,把本节知识点真正落到实处,用实践来理解理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为了进一步使问题情境具备有效性,避免交流和讨论流于形式,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并努力挖掘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深度。所以,选择学生在生活中迷惑不解或习以为常的典例拿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是不错的策略。教师还应注意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让课堂真正实现传承型到探究型的跨越。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并借机引发学生展开讨论。一方面利于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教研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4 因地制宜:不囿于固定的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钥匙,不可能保证所有课堂教学高效实施。面对各种教学模式(如“353”、“211”、“导学案”等),一线教师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需选择。根据生物学科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和实践求知。

本节课堂中,除了运用表格形式的知识清单帮助学生自主归纳新概念之外,在完善知识体系、结合生活实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都充分运用了生生互助的理念。比如说在学习完本节全部内容后,PPT上展示一张肯德基汉堡包的照片,让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个汉堡包中包含了哪些课堂上所学的糖类及脂质。各小组就自己给出的答案进行组间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升华理解了各种糖类和脂质分布特点。

无论以何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课堂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身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为基本标准。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深化这一目标,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所以教师对整节课节奏的把握、学生反刍时间的保证、回归课本等细节方面需要尤为关注。

5 总结升华:有效复习的进行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学习也是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除了课堂中把握高效,在课堂小节或复习课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概括和归纳,串联重组知识点以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在“糖类”部分内容结束后,课堂上给定两分钟复习时间进行知识点巩固,然后利用抢答方式及时把脉知识掌握情况。“脂质”部分结束后,采用角色转换,学生充当提问者的形式进行问答接龙,让重难点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中充分突破。

除了横向从知识模块强化联系加深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纵向自行开辟知识串,凌驾于学科之上全盘俯瞰。将学科内的知识融汇贯通,多维度地巩固高效课堂。如本节内容中,在讨论等质量的糖类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远低于脂肪的原因时,由于两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从元素的比例上着手分析。此时为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提前“调用”细胞呼吸一节的知识点,辅助学生相关信息――能量的释放与氢的氧化过程相关。由此,学生就能根据脂肪中氢含量多的元素组成特点,理解脂肪担当细胞中“良好储能物质”的角色。

总之,反思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就是能在课前对即将发生的一切具有正确的预见性,在教学中能对各个环节作出合理的反应,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体验集结为一种别具风格的教学特色。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仅能让自己的生物课堂更加高效,还能有效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促使其成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王文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华出版社,2005.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例 下一篇:工作坊模式在来华留学生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