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探寻

时间:2022-09-25 06:50:19

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探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由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构成。而事实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天平上已经失衡了。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探寻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 策略与方法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95-01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由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构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根本上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语文课程标准》还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事实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天平上已经失衡了。课内阅读肩负着传授阅读知识、能力、方法的重任,我们老师必须遵循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更加严谨科学;我们的学生只注重课内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外阅读和知识的积累,这样造成了知识视野的狭窄,语言表达的空洞以及构思的俗套等。它更直接地表现在习作上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学生提笔忘词,犹如茶壶里煮饺子,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习作只有豆腐干大小的文字。老师一说学生似乎都明白了,可是叫他写下来就抓耳挠腮叫苦连天,握笔作杵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钧任翕张”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另外课外阅读过程难以驾驭,效果难以估计,学生的阅读基础参差不齐,老师缺乏系统性的批阅和管理。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它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在新课程背景下探寻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1.目标与原则——取法于课内,完善于课外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各有侧重,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就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从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挖掘教材资源优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不可否认,课内阅读的篇目在选择上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可行性,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更注重学生阅读的兴趣、感悟和鉴赏,给学生收集各种信息提供了一个广阔领域,为学生训练能力准备了一个开放的平台。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子系统,他们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提供阅读技能;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将课内阅读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这个过程就像临习书法一样,启蒙在临摹,苦练在临摹;只有感悟技巧、章法后,才能得心应手的挥毫泼墨。“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基本的原则。

2.过程与策略——博采而乐学,厚积而薄发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因此,我们老师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跳读法、“总分总”三步读书法、“乐趣”读书法、改编法、摘录法、谈心法等。

“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一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鲁迅先生最喜欢跳读法。

爱因斯坦“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总”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分”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分”,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了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得一啃到底好得多。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我们还要提醒学生不可为某种读书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像这样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

3.反馈与调控——完善机制,便于调控

郭沫若先生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在千钧任翕张 ” 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课外阅读、积累光停留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老师不采取相应的反馈评价,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是名存实亡,如脱缰野马,隐患重重。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给予学生阅读和练习的机会。

(1)给予学生讨论、欣赏摘录材料的机会。在班级内讨论和交流摘抄材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好词佳句,可以深化学生对摘抄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励学生自觉摘录。

(2)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阅读了《小萝卜头》等文,老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英雄故事汇”,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与积极性。

(3)给学生循环往复练习的机会。老师给学生安排一段独立阅读的时间,给每位学生发一本好词佳句本,让学生自由填写。活动开始表扬完成出色的作业,指出个别学生作业在数量、内容、书写等方面的不足,接着揭示本次阅读的重点,最后摘录。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训练。养成了习惯,就是指做某事已经到了自动化的地步,几乎不用花费额外的力气就能够做好它。如果养成了阅读习惯,那么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提醒,就会找到相关联的阅读篇目进行阅读,就会在阅读中主动地进行摘录和积累。

笔者多次将这一策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外阅读的反馈操作不可能像课内阅读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对课内阅读,乃至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确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他还说,一所学校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准备的书,那才是学校。由此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为了我们民族的富强,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从自身做起,培养阅读兴趣,热爱读书。

上一篇:浅谈将美术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下一篇:以和合文化为核心构建班级和谐文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