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25 05:55:13

一所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以四平市一所私立中学为研究对象,把该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为研究内容,针对问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学生差异性教学和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级中学 信息技术 课程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和网络、资本的全球化、技术的市场化和经济的系统化,造就了全新的世界经济结构,即全球知识经济。在新的经济结构中,谁具有相应的知识,谁就能在知识经济中具有相对有利的地位。于是,知识的迅速获取、灵活处理和有效运用,成为当代人们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同时,随着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在这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为满足时代的需求,人们就要成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来不断更新知识,积累能量,提高自身生存的质量和能力。为此,人们必须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具备信息素养,成为终身学习和再获取其它能力的基础。

面对知识的转型和社会的巨大变革,社会知识的无限增长和迅速更新,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展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教育理所应当的成为这轮改革中的焦点,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动力。改革中人们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放眼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为提高本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纷纷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本国公民的信息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竞争。由于发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资源丰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都比较高,比发展中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更优越,而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增课程成为这次改革的重点,在试点实验中也格外受人关注。吉林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也积极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验工作。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各地区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及时的分析总结。同时,每所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摸索出许多新方法,成为这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巨大财富。

本文从四平市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工作较好的学校中,选一所学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对该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从学生的差异性教学、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和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调查设计和过程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吉林省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条目,按照一定的理论指导,并参考若干学位论文调查问卷,设计了本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具体题目如下:

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差异性,本问卷设计了第1、2、3、4、6、7题;针对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本问卷设计了第8、11题;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和任课对教材的处理,本问卷设计了第18、19、26、27题;针对信息技术课是否应该列入中考科目,本问卷设计了第28题;本问卷还设计了两道主观题,信息技术课应增加的内容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建议。

本人于2009年9月,在四平市一所初级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七年级的9个班54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班,包括2个普通班级、1个特快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3%。选择这个年级的原因是:一是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刚刚接触,在不同的学生中间,由于入学前的基础条件和家庭背景的关系,学生之间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七年级时表现较为明显,这正符合实施学生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条件。二是学生在步入初中第一年,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两个阶段,所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的过程,这对于了解课程实施情况是有利的。三是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千变万化,版本甚多,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适应能力在这一年级有显著性。

三、这所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1.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和差异性

在这次调查中,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和差异性,对于相关问题统计情况,获取如下信息:

(1)你家里是否有计算机,是否接入Internet?

(2)你平时上网的目的是什么?

(3)你每天利用计算机(含上网)的时间是?

(4)你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主要来自哪里?

(5)你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主要软件有哪些?

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分析,有67.2%的学生家中有电脑,且接入了Internet,有61.2%的学生能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说明在本校七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以前,已经基本能够使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还是不错的,有47.3%的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说明了这一点。

综观该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差异性方面的调查结果,学生的基础素质较高,但有一部分学生情况不乐观,如:29.5%的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利用计算机,8.6%的学生从不使用计算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来自信息技术课堂的只有29%,这说明该校学生之间存在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性且差异性较大。

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学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信息技术背景的差异性,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所限,一些农村学生来城市学校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没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这样的问题在问卷后的主观题中也有体现,有一位同学在回答“信息技术是否应列入中考科目”这一问题时回答:一些农村学生根本没有电脑,无法进行实践操作。这说明城乡之间的地区差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异。同时,学生的信息技术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信息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使小学阶段的内容与中学阶段的内容做好衔接,导致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

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认为,所学技能来自信息技术课堂,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不能使学生满意,多数学生认为,自学是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手段,学生的这种反应说明信息技术课程亟需改进,必须使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只学习过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这对于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早已经是家常便饭,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而一些平时信息技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觉得吃不饱,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产生较大的“贫富”差异,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信息的积极性。

2.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在编制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若干篇学位论文关于此问题的问卷,获取了如下信息:

(1)你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

(2)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

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中,有22.6%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娱乐课堂,玩玩游戏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而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占到4.8%,对于信息技术课已经达到入迷程度的学生仅占8.6%,说明学生在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情感特点,爱玩游戏是普遍的现象,由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足,信息技术课在学校所处的地位不高,导致学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娱乐课堂对待,个别学生对于教师所讲内容的不感兴趣,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认识。二是调查结果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喜欢信息技术课,而深究其原因,多数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老师讲解内容时,纵情的玩网络游戏,是造成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原因。

3.对于信息技术教材的处理方面

被调查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对该教材和教师使用教材的情况,获取如下信息。

(1)你所希望的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应该是:

(2)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是否通过增加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

(3)你对所学的信息技术教材满意吗?

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源于对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区分难度,有34.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材操作性要更强一些,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有此看法,他们把信息技术教材看作是产品说明书一样,这是教材编写者的失误,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是关键,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增减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就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二是有67.2%的学生认为,对所学的信息技术教材满意主要原因集中在教材内容语言描述简洁易懂,生动有趣和教材内容呈现形式活泼方面,这可能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也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有关,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好,所以他会认为教材通俗易懂;又由于他对内容感兴趣,会对内容的呈现方式产生好感,这两方面是学生喜欢这套教材的主要原因。有32.8%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材不能令他们满意,原因是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与实际应用脱节和陈旧。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不足为奇,因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内容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都会对其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产生阻力,与实际生活脱节是学生比较共同的认识,这是教材本身的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快,所以很多内容可能会让学生感觉学而无用。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尊重并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搞好搞活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1)学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性表现不同:有的学生对电脑有很大兴趣和很高悟性,在操作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有的学生面对最基本的操作也不动手实践。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是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学生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统计表明,来自拥有电脑或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二是小学教育的差异。学生在小学所受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不同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在入学时,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有了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更进一步的差异,那些电脑水平领先的学生会产生自信,显出极高的兴趣和悟性,而那些水平落后的,就缺乏信心和动力,致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2)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层推进教学。

①教学对象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平时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②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③教学活动分层。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相应的分层活动,使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进度、速度和方法等各方面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

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增强对信息技术课目标的认识。只有明白了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和意义,教师才能有目的、正确的选择教学内容。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增强对信息技术课目标的认识,就要弄清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本质。

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在王吉庆编著的《信息素养论》一书中可谓介绍得相当详细和全面,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和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为,这四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层次,信息常识的获得是第一层,也是最基本的;在了解了一些基础知识后,才能逐渐的培养其信息能力,这是第二层;只有具备了信息伦理和道德,才能将信息能力合理、合法的运用和发挥,这是第三层;信息意识和情感是信息素养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这是第四层。这是完备的信息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其不可缺少的四部分内容。对此我们也有补充和增加。在意识与情感的解释上,该书提到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而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层次不止如此,而是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热爱当今的信息时代,并能勇于投身其中。在伦理和道德方面,还应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信息素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教师充分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就会在教学中选择并传授与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至于囿于传统计算机教育思想的藩篱。

3.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建议

(1)在编写语言的人称上,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写,将“教材”变成“学材”,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最高的教学目标;注意语言的衔接,以唤起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的复习,引起学生与教材内容积极主动和有效的对话与交流。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可以依据教材进行能动的学习感悟的主体。

(2)在教材起点的选择上,生活永远应当是我们课程与教材的逻辑起点,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逻辑起点来写,使教材一开始就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共鸣,增加亲和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如在给学生讲授电脑中的“写字板”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写字板”写起,可增强亲和力。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提供良好的素材和范例。例如:在给学生讲word中表格的用法时,就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发掘学生的客观需求,比赛是离不开评分表格的,怎样用Word~l作表格呢?很自然的切入到学习的主题。接下来制作全校的统计表、修饰统计表等都来自强烈的客观生活需求。

教材内容要居高临下,抓住要害。教材的编者既要对这门课有十分深刻的了解,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看清楚这门课的前后、左右、上下。如果仅仅是读懂了一些别人的教材,就动手写教材,这样的教材只能是他人教材的补修,排列组合。要写好一本教材,作者的知识必须大大超过要写的内容,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如果自己知识不足,后果很可能是写了一大堆,却抓不住要害。教材的作者对这门课一定要有自己十分明确的观点。

内容不求全,但应突出重点。编写教材不等于编写辞典,编写辞典力求全、求辞条多,每条辞条力求详尽、不厌其烦,使读者一查即明白。但写教材不能求全,更不能说写的越多越好,如果恐怕学生这也不知、那也不知,又觉得漏了这个不好、缺了那个也不好,就洋洋洒洒写上一大厚本,这样的教材是用来查的,不是用来教的,也不是用来使学生学的。教材不力求全,要教给学生方法。所以,写教材之前,要明白学生的起点,知道哪些是重点、难点,突出核心的概念、关键的内容一定要写好,还要考虑语言的简洁。如在编写初中的计算机时,就应该兼顾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求全,要突出重点。

五、结语

该校建校以来,在信息技术方面成就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面做更多的调查研究工作,广泛深入地了解该项地区初级中学,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面的情况,并做出积极回应。

参考文献:

[1]韩凝华.湖北省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兼论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李献业.尊重差异鉴别差异发展差异――初中信息技术差异性教学实施的策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5.

[3]裴娣娜.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钟启泉.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张萍,朴姬顺.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四段教学法在电子实训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研究生德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科学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