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时间:2022-09-25 05:53:57

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摘 要】2013年5月和9月对洪泽湖9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洪泽湖获得17种,其中软体动物13种、寡毛类3种、甲壳动物1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为29.8%。洪泽湖底栖动物种类数与历史相比大幅下降。调查发现5月比9月更适合底栖动物生存。

【关键词】洪泽湖 底栖动物 调查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水面面积为1597 km2。近年来,随着洪泽湖流域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富营养化进程加剧。富营养化影响水体生物群落结构[1],从而影响底栖动物的分布。底栖动物因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于水体底部,是很好的水环境质量指示生物。因此,研究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的生物监测数据。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

洪泽湖(33。06’~3。40’N,118。10’~118。52’E)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在淮安、宿迁两市境内,水域面积1597 km2 (以汛期控制水位12.5 m计,废黄河基面),最大长度65 km,平均湖宽25 km,最大水深6 m,平均深度2 m,年平均水温16.3℃。

1.2研究方法

2013年5月和9月对洪泽湖9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

1.2.1底栖动物调查

使用1/16m2的彼得逊采泥器定量采集底栖动物样品,每个点位采样1-2次。采集的底泥样品经40目的筛网现场分选,并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带回实验室后,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挑选出底栖动物样本,用显微镜将样本鉴定至尽可能低的分类单元[2,3],并计数。

1.2.2数据处理

用EXCEL进行底栖动物群落样品密度和优势度计算。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洪泽湖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7种,其中软体动物13种、寡毛类3种、甲壳动物1种,优势种为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优势度为29.8%,河蚬出现频率为100%。同时,5月份底栖动物密度比9月份底栖动物密度大;5月和9月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见表1。

表1 洪泽湖5月和9月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比较

3结论与讨论

从耐污值来看[4],洪泽湖优势种为较清洁的软体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没有发现相对耐污种群摇蚊幼虫,底栖动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

1987-1990年朱松泉等[5]报道洪泽湖底栖动物75种,其中软体动物43种;1994年袁永浒等[6]调查发现螺类和蚬类占主要优势;2000年韩爱民等[1]发现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是洪泽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2007年葛储广等[7]报道洪泽湖底栖动物底栖动物在1998-2003年间减少了26种。本次调查中,底栖动物种类数在减少,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数也在减少,只发现13种,减少了30种。洪泽湖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软体动物物种密度均大幅下降,某种程度上跟人类对河蚌、河蚬和湖螺等具有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进行捕捞有一定的关系;加上洪泽湖为过水性湖泊也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8]。另外,本次调查发现洪泽湖5月底栖动物密度和种类数均高于9月,这表明春季比秋季更适合底栖动物的生长;同时秋季为捕捞季节,水产品捕捞也不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

总之,目前洪泽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且软体动物种类与密度大幅下降,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应合理利用湖泊资源。

参考文献:

[1]韩爱民,杨广利,张书海 等.2002.洪泽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14(6):18-22.

[2]梁彦龄,王洪铸.环节动物寡毛纲小蚓类.载:尹文英等著,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科学出版社,1998,90-98,476-480.

[3]陈义 等.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科学出版社,39-62.

[4]王备新,杨莲芳.我国东部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分类单元耐污值[J].生态学报,2004,24(12):2768-2775.

[5]朱松泉,窦鸿身.洪泽湖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39-152.

[6]袁永浒,王兴元,陈安来 等.1994.洪泽湖螺蚬资源调查报告[J].水产养殖,(6):l5-16.

[7]葛储广,王国祥.2008.洪泽湖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J].人民长江,39(1):28-30.

[8]张敏,许保科,刘洪林 等.论洪泽湖湿地资源的保护[J].江苏水利,(1):39-40.

上一篇:提高真空回潮机冷凝器出水温度 下一篇:丙烯腈废水吹脱法脱氮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