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宜居住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

时间:2022-09-25 05:50:18

基于宜居住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农村逐步城市化,生活环境现状已无法满足人的需求,此时生态城市理念渐入人心,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理念,从城市规划结构、功能及设计方法来进行城市规划要点探讨,研究如何将理念合理的运用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当中,发挥其能动作用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

前言:生态城市是一种时代趋向,它可以降低对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同时降低生活废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相协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城市具有和谐、高效、整体、持续的特性。城市规划应该以建造生态城市为理念,令人们与自然之间能够良好的融合,在自然、健康的条件下享受可利用的资源,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

1.生态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形成经济、人、自然之间的完美融合,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手段,采用最佳的生态位,进行的人与城市的符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方针、计划等,结合城市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将尽可能地满足城市发展以及人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手段。

1.2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结构产生变化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考虑城市生态的特殊性,同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还应该结合实现规划可实现性等因素。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主要有:(1)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2)确保城市发展空间;(3)对区域文化的保护;(4)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该考虑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

1.3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捉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落实,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明确城市规划现状及未来发展,以空间、时间、意识为出发点,设计出一套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使得经济持续化发展的协调性城市优化方案。

2.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

生态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结构上,城市生态化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结构实现生态化,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必须从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入手,控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可以从生态分区规划、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和生态安全控件格局来探讨生态化结构问题。

2.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规划应研究城市形态及规模的演变规律,分析未来城市形态的变化趋势和生态问题,为生态的分区做好规划。生态分区主要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异质性和敏感性。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按照建设性保护与整体协调和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的原则来进行。规划成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重建区、生态控制区,同时以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各生态区进行评价。

2. 2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依据生态敏感性差异,生态服务功能分级、行政区划等来进行单元建设规划。制定生态单元的建设规划,以城市功能指标为导向,结合不同生态单元的特点来进行生态建设方案编制。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主,从资源、环境、开发强度等来确定生态单元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生态控制为原则,以生态建设为导向。

2. 3生态妥全空间格局

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之间的平衡是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核心部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是指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特征在以生态单元为划分基础,以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为简写,通过生态廊道形成辐射网,从景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以不通过空间结构分以特征进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

3.生态城市规划的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环境区划为前提,分析区域环境空间分异规律,了解各生态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从而做出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分区应以区域经济开展、生态环境、生态管理为基础,实现不同功能的生态系统。功能区一般有生活区、交通区、园林绿化、游乐区、工业区等。

3.1生态功能区划作用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建设规划,将服务功能、经济功能合理地进行分区,使得每个区域能够利用好资源、环境满足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和需求。各个区域和部门的生态优势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分,将生态优势、限制性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区域的因地制宜,为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

3. 2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包括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等。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是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两种不同的区划方法。从上到下法是结合生态环境区域异分因素进行分析,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来进行从大到小的地域划分。从下到下则是根据地域单位的相对性,以区域相似性组合将基层较为简单的区域合并成较为复杂区域的方法。类型制图法是根据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类型图,通过不同类型来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分布图式进行生态区划的划分。

4.生态城市规化的设计方法

4.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理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协调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运用设计将各种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

( 1)高效。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网,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共生关系发达,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系统能量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就高。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原理、开拓边缘原理、共生原理都是生态原理的组成部分。

(2)最优协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基础。城市的人类活动的强度是否能够与城市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因素的平衡。生态城市的平衡最核心的是应进行自我调节,运用最适功能、最低限制因子原理来进行协调。

4.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从意识、时间、空间三个方面来开展。在规划城市时,应该从意识、时间、空间上进行动态思维把握,并且准确的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划中对时间序列、时间定位以及时间限度进行统一规划,准确把握时间轴;而规划空间则应落实到具体的规划中,主要以土地功能区分;是规划方案中意识是以超前创新的思维来预测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及形态。在城市规划中,把握意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有效协调性,并结合三者考虑,以确定现实的可行性。

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城市,将自然与城市相融合,可以优化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增强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理念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少平.城市生态规划与区域可持续能力模型[D],2009.

[4]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8).

上一篇: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析 下一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县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