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口信夫及折口学

时间:2022-09-25 04:41:42

【摘 要】折口是日本近现代民俗学家、国文学家、语言学家、评论家,又是短歌、诗歌、小说作家。其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民俗学的发展,堪与创始人柳田国男相匹敌;在国文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将民俗学导入国文学的研究之中,提出“文学发生论”;创作了具有影响力的许多作品。一生完成了数量庞大令人惊叹的著作。日本对折口及折口学的研究之多,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口及折口学经历了褒与贬、异端与正统论争的洗礼。

【关键词】折口信夫;折口学;民俗学;文学发生论;影响

折口信夫(1887―1953),既是学者,又是作家;既是国文学家、民俗学家、评论家、语言学家,又是短歌、诗歌、小说、戏曲创作者。

他的著作数量极其庞大。有《折口信夫全集》(折口博士记念古代研究所编)共三十一卷及别卷一卷,《笔记篇》共十八卷及别卷一卷、《笔记追补卷》五卷。除了收录索引的两个别卷外,文章的总页数为两万七千三百六十八页,按四百字的稿纸来粗略换算的话,达四万七千余张。一个人一生中能仔仔细细阅读如此多的书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更何况是拥有如此浩大数量的著作。可以说折口是日本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给日本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在他死后,人们把他所从事的研究与创作称为“折口学”。数次折口信夫全集的刊行对折口学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折口信夫其人及其折口学经历了毁誉褒贬、异端与正统论争的洗礼。

1.折口及折口学在中日两国的研究状况

在日本,关于折口及折口学的研究有很多。仅1994年出版的石内彻主编的《折口信夫研究资料集成》收录的从1918年到1965年间的折口及折口学研究的论文著作等文献资料就有九四六件。根据CINII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学术论文数据库调查显示,截止到2011年,仅以“折口信夫”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论文就有近千篇。可想而知,加上以他的某篇文章、某个作品或者某个问题来进行研究的论文更为可观。根据1994年石内彻的调查研究,折口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18年到1954年间折口同时代人对其研究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55年到1964年间《折口信夫全集》刊行及其弟子们研究书籍出版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65年到1984年折口学普及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时期。第四个时期是1985年以后折口信夫基本文献得到进一步充实和研究的专业化、细化的时期。同时还认为已出现第五个时期的兆头。(1)通过日本以上研究状况可见折口及折口学之影响力于一斑了。

而在中国,对折口及折口学进行真正研究的却很少。据考察,根据CNKI数据库调查显示,吉林大学日语专业2009级的硕士生孙文梅以“从《亡灵书》看折口信夫的生死观”为题撰写了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7月史姬淑等人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循环时间与线性时间――大江健三郎与折口信夫”的论文。2005年在《日语知识》第9期上发表了大连外国语大学陈岩教授的“折口信夫及其新被发现的两首和歌”一文。根据万方数据库调查显示,日本东京文物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星野在中国的《池州师专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接奇形怪状人’民俗与戏曲发展的关系”的文章,2008山东大学郭海红撰写了博士论文“继承下的创新轨辙――70年代以来日本民俗学热点研究”一文。仅此而已。因此,不期望寥寥数千字就能正确评价一个人,仅仅希望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日本文化研究的学者的关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折口信夫、了解折口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也许会对中国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本篇文章拟从折口信夫其人、折口学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折口信夫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折口信夫其人

(1)关于折口信夫姓名的读音

说起折口信夫,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研究生期间就已知其人。自那以后,自以为然地就按照常识性的读法把他的名字读作了“orikutinobuo”。直到不久前,被指出应读作“orikutishinobu”。这才意识到其名字读音的特殊性,同时也反省自身对学问的不严谨性。

其实,不是为自身辩解,把他的名字读作“orikutinobuo”,也情有可原。“折口”二字,按折口信夫的出生地大阪当地的发音来看是“orikuti”,按关东、东京口音就是“origuti”。所以,对出生于大阪、学习就职于东京的折口信夫本人来讲,东京音的“origuti”也早已习惯了。按照日本几大词典的读音应该是“orikuti”,而日本图书文献检索中也有读作“origuti”的。至于“信夫”二字,其父亲为其命名为“shinobu”,而小时候家人曾称他“nobuo”。至于其父亲为什么不按通常读音将“信夫”读作“nobuo”,有众多猜测。据说其老师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在第一次看到折口信夫的投稿署名“orikutishinobu”时,闪现在脑海里的是“口を折って忍ぶ”。“忍ぶ”与“信夫(shinobu)”同音,意即“咬牙忍耐”。柳田觉得很奇怪,还以为“折口信夫”是一个笔名呢。由此看来,也许在柳田国男的印象中其本名读作“orikutinobuo”才不足为怪。

(2)折口信夫的身世

折口信夫出生在大阪的一个以卖药为生的商人之家。1887年他出生时,他的家庭是一个有八十三岁高龄的曾祖母、五十岁的祖母、三十六岁的父亲、三十岁的母亲、二十四岁和十六岁的两个姨、九岁的姐姐、七岁・五岁・三岁的三个哥哥这样一个十人的大家庭。1894年他的曾祖母和二哥相继离世,同年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双胞胎弟弟出生。两个弟弟为大姨所生,而且是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兄弟六人,从排行来看,折口信夫为老四。前面的三个哥哥都是一个汉字的名字,下面的两个弟弟是两个汉字的名字。折口信夫在名字的写法和读音上在兄弟几个当中产生了明显的界限。如果仅从汉字来看,属于后者,而如果从“shinobu”的读音来看明显属于前者。这种命名的不同风格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令人匪夷所思。小时候曾被寄养外乡,再加上父母感情的淡薄,使生性敏感的折口信夫对自己身世产生怀疑和苦恼,这无不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阴影。

(3)青少年时期面临的四次死亡

据折口信服夫的《零时日记》(2)记载,在他二十八岁之前曾四次面临死亡。第一次是在小学四年级时,不慎从树上掉落下来,撕裂了,幸亏捡回来一条性命,却多少留下了障碍的后遗症。还有一次算是无意识的吧,从悬崖上掉下来,幸亏悬崖不太高,下面是草地这才捡回来一条命。另外两次,明显地是有意识地想自我了断。但最终这四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这对他后来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无不产生很大的影响。

(4)青少年时期经历的三次失败

第一次失败是在十八岁时,高中毕业考有英语会话作文、几何、三角、物理四门不及格,落榜了,是他的小姨带他散心从精神上鼓励了他。第二次失败是,他十九岁也就是比正常同学晚一年高中毕业,家人希望他报考与家业有关的医科,而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了东京,报考了国学院大学,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毕业后,回到了大阪,在二十五岁时当上了大阪府立一所中学的特聘教员。但在二十八岁时他却辞去了教师职务,带着十个毕业生来到了东京。为了养活这些学生,他借了高利贷。这次又是他的小姨从经济上解救了他。第三次失败是,在小姨帮助下还清了高利贷的折口信夫,1916年完成了“口译万叶集”,1917年在东京一所私立中学任教员,而且加入了当时著名的“阿罗罗木”短歌杂志社,开始著书《万叶集辞典》,开始了他作为万叶人的生活。作为学者,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在1915年认识了柳田国男之后热衷于民俗采访之旅,竟旷工达一个月之久,结果被中学辞退。

(5)一生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折口信夫一生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一是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一个是短歌作家岛木赤彦。1915年与二人初次相识。虽然在他的《自撰年谱》(3)中清楚地记载了与岛木赤彦相识的时间,而他与柳田国男这位日本民俗学巨人的相识却是模糊的,但是根据《定本 柳田国男集别卷第五》年谱(4)记载,折口信夫首次拜访柳田国男是在1916年。与岛木赤彦的相识并加入其所在的短歌杂志社《阿罗罗木》,大大地促进了其短歌的创作。但是由于创作风格的分歧等原因,最终与岛木赤彦分道扬镳。而与柳田国男却有着一生的师徒交情。在民俗学上,他与柳田国男两人虽然存在着分歧,但折口始终把柳田作为他一生最尊敬的老师。

(6)步入正轨后的人生及其评价

1918年,创办了民俗杂志《土俗与传说》。1919年在母校国学院大学做临时讲师,出版了《万叶集辞典》。1922年称为国学院大学的教授。一年后,成为了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国文学科教授,从此他的人生步入了正轨,直至去世。

折口信夫一生不近女色,终生未娶。曾以柳田国男作为保证人,收养了一个非常信赖的弟子藤井春阳为养子,后来二战时参加硫黄岛之战,战死沙场。有人说折口信夫具有同性恋倾向。关于这一问题,根据1914年他的小说《口笛》的问世以及他死后刊行的包含“日记”在内的全集来看,可以说是公认的、不争的事实。

说折口信夫是一个孤独寂寞之人,这主要是指在文艺创作上。生活中的折口信夫,乐善好施,家中常常是来访的弟子不断,笑声不绝,丝毫看不出没有妻儿的孤独。他死后蜂拥的悼念者也并非偶然。他死后创刊的杂志《短歌》上,追悼他的文章竟达二百六十页之多,执笔者或为其友,或为弟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人格魅力。

总之,各种版本的书刊对折口信夫其人的评价中,最醒目的字眼就是尊师、爱生、愤世嫉俗、缺少生活能力、怪异等等。关于他的怪异,小说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百日堂先生》以及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三熊野诣》的主人公都是以折口信夫为原型写的。笔者以为,如果是一个“常人”的话,如果不是对学问痴迷以至举止怪端的话,又如何能完成如此宏头巨著呢?

3.奇迹般的折口学

折口信夫还有一个名字,叫释迢空。他通常将这两个名字区分使用。作为学者从事研究时用折口信夫,作为文学家从事文学创作时用释迢空。至于为什么起名释迢空,不得而知。有人猜测源自他对江户时期国文学家兼歌人释契冲的憧憬。或许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笔者更认为这与他一生不近女色有很大关系。因为只有佛教徒才会在自己的法号前加上“释”字,也常常以“……空”而命名。当然,这可能与他小学时从树上摔下来而产生的障碍有一定的关系。也由此可见其立志学问、终生不娶的信念。

折口学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研究的部分,一是文学创作部分。然而,在折口信夫来讲,这两部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他是将学问的研究,不仅以论文的形式,而且尝试着以诗、歌、戏剧或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1)国文学・民俗学研究方面

折口信夫的著作中最能反映他的思想、学问的是《古代研究》,包含1914年―1916年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分为《国文学篇》和《民俗学篇》。国文学篇开头收录了其国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论文“国文学的发生――客人的意义”;在民俗学篇的开头收录了民俗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往妣国・常世――异乡意识的起伏”。他的主要研究主题是“万叶集的基础研究”和“日本的灵魂信仰研究”,尤以后者著称。

《古代研究》是折口信夫的主要著作。但是他所说的“古代”,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时代划分上的古代,而是指日本的原精神性。不是沉睡在文献中的,而是指基于文献研究体验与乡土生活采访研究的研究者自身真实感受到的古典生活。他所说的古代不是存在于中世之前,而是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之中。

折口信夫在他的国文学研究中反复强调文学发生论。他所指的发生并不仅仅指古代文学的起源,而是指探讨各个时代各种文学形式分别如何发生、如何展开又如何使下一个时代的文学产生。折口信夫全集的第一卷里有四篇关于文学发生论的论稿,而整个第七卷主要都是关于日本文学发生论的论稿。可以说这个发生论贯穿他的一生。

如果说折口信夫在国文学研究上的最突出的贡献是“文学发生论”,那么他的国文学研究的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开创了国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即将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导入了国文学研究之中。

折口的民俗学研究活动大约始于1915年。他长达三十年间长短无数次的民俗采访之旅充满了艰辛,有时会被当成密探遭到村青年团的袭击,有时天黑迷路就凭着一把雨伞独自露宿山林,可见其对民俗研究的执著。论文“髯龙的话”在柳田国男主要负责的民俗研究杂志上的发表,得到了柳田的好评。以此为契机,认识了柳田,开始了他民俗学研究生涯。折口的民俗学与柳田国男的“柳田民俗学”相区别,被称为“折口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发展史上除了柳田国男之外最具影响的民俗学家。折口民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民俗方面。

折口在民俗学研究中最大的功绩、最有影响的就是“客人论”。他在日本人“神”的观念中引入了“客人”的概念。这个“客人”概念是折口创造的词汇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客人”。按照折口信夫的解释就是“是神,是定时来临的大神。从大海的彼岸,来到某个村庄,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幸福的,而且是为村民们所信仰的神。”他认为“客人”的故乡是叫做“常世”的他界。“客人”从“常世”来给人们带来幸福。从这里,他找到了日本古代信仰的根源。而这些“客人”来访时所讲的来历、祝言,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原始形态。这就是他讲的文学发生论的原理。将民俗与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例如,折口有一篇著名的论文叫做“翁的发生”。“翁”是日本古典戏曲“能”的重要的曲目之一。这篇论文就是从“翁”这一戏曲曲目出发,指出情节极其简单的“翁”之舞的神秘性、广受欢迎的根源就在于“翁”来自他界,打开了现实与他界的通道,瞬间又消失在他界。也就是说“翁”是来自他界的精灵,是“客人”神。在此,折口将民俗学导入了文艺作品的发生之中了。

柳田对折口在作为学者的资质上有着极高的评价,但否认“客人论”的柳田与折口之间存在着学术上的争议。与具有归纳倾向的柳田相比,折口通过预先想定的“客人”、“依代(5)”等独创概念,来进行现象的说明,具有演绎的性质。师徒二人保持着在真理追求上互不相让的学者的关系。

折口在他国文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新词,被称为“折口名”。这也是折口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像前面提到的“客人”“依代”“常世”“精灵”是具有代表性的词语。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就是“贵种流离谭(6)”。由于他创造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新词,再加上撰写了许多语言学方面的文章,也有人把他称作国语学家。

(2)短歌・诗歌创作方面

他以释迢空为笔名从事短歌、诗歌创作,尤以短歌创作著称。他先后参加了正冈子规成立的“根岸短歌会”、岛木赤彦所在的“阿罗罗木”短歌杂志社,从事短歌的创作和遴选。后来由于与“阿罗罗木”所主张的写生的写作风格相背离,退出了“阿罗罗木”。1924年与北原白秋等人结成“反阿罗罗木派”,创刊《日光》杂志。192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短歌集《海山之间》,1930年出版了第二部短歌集《春的使者》,1937年《短歌文学全集》释迢空篇刊行,1940年出版了《近代短歌》,1942年出版了短歌集《告天地》。1926年“短歌圆寂之时”,论述短歌灭亡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叙事诗的形式。1947年发行了诗集《古代感受集》,于1948年获得艺术院奖。1952年出版了诗集《近代悲伤集》。1953年去世前口述《自歌自注》。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玉叶和歌集》《风雅和歌集》的时代是一个本质确立的时代。他临摹这些古典作品,创作新的短歌。这是他短歌的一大特点。他创作的短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当今的短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众多的折口学研究者当中,有折口的弟子,也有不是其弟子的。与绝大多数折口信夫论唱反调的就是村井纪的《反折口信夫论》。在众多研究者对折口信夫独创性的赞美声中,村井纪认为他的折口信夫研究就是日本法西斯的研究。他所关注的是折口以短歌以及自己所创造的叙事诗的形式“参战”这一点。指出他以新的叙事诗的形式讴歌“圣战”超过了短歌,将记纪神话现实化,将十五年的战争神话化。而且指出这不仅在于战争期间,日本战败后还说“神败了”,完全把战争当作神的旨意了。

村井纪指出在折口信夫全集收录的诗歌、文章中有许多都是赞美战争的。只有他的那些赞美“圣战”的短歌与战后许多歌人一样成为批判的对象,而其特异的叙事诗却逃脱了人们追究诗人战争责任的视线。

(3)小说创作方面

折口一生只写了两部小说。一部是未完成的小说《口笛》,一部是《亡灵书》。

《口笛》是1914年3月至4月间在报纸上连载的小说,只有前篇。主人公漆间安良是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与同学渥美泰造两个男孩来到山崖上要一起同归于尽。文章就此结束。

根据折口信夫出生后的家庭情况以及他的《零时日记》,从主人公漆间安良身上可以看出中学时代折口信夫的影子,主人公的家庭也基本上是折口家人的写照,但在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上多少有些错位。因此,可以说《口笛》相当程度上是折口在向世人传达儿时记忆、知识的一种心象。

提起《亡灵书》,人们会首先想到的是埃及的《亡灵书》。但与埃及的《亡灵书》完全不同。《亡灵书》是折口信夫在1939年撰写并发表的一部小说。它是在中将姬传说及大津皇子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川村二郎在中央公论文库本《亡灵书》的解说词中曾高度评价《亡灵书》为明治以来日本近代小说的最高成果。关于《亡灵书》,学界大致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以加藤道夫为代表的,认为《亡灵书》是一种幻想的审美感觉;一个是以山本健吉、池田弥三郎为代表的,把《亡灵书》看作是折口信夫在学问上的信念,具体讲就是认为《亡灵书》是诗人释迢空与学者折口信夫的共同创作,即是学问与创作的有机结合体。

4.结语

折口学涉及文学论、艺能论、言语论、神道宗教论、短歌、诗歌、小说等等。本文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要的叙述。他之所以能从事如此跨度的学问与创作,其原动力概在于喜怒哀乐心情本位的性格上,他一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学者,最终没能将他那喜怒哀乐的激情完全迸发在小说与诗歌的创作之中。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他自己在歌集《海山之间》后记中的一句话:“站在学者队伍里,文学气息明显;站在文学家的队伍里,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学究气” (7)来说明他的研究与创作或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当然,一个人一生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1953年11月,三岛由纪夫在《三田文学》追悼折口信夫的纪念刊号上评价折口是“一位具有艺术家灵魂的杰出学者,是将直感和丰富想象力与学问的严谨性巧妙融合在一起的罕见的人”。

对折口信夫其人及折口学,日本学界毁誉褒贬,由异端到正统。我们从他对柳田的尊重和对弟子的爱护,看出他的尊师爱生,从他庞大的著作中我们看出他对学问的执著,也从他研究与创作的业绩看出了他给日本文学、日本民俗学所带来的影响。他的怪异和文章的难解是他带给人们的负面的印象。其实,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按照常人的做法是否能够有如此惊人的业绩令人怀疑。对折口学,我们不能用古典学、国文学的既成概念来理解,这正如“折口名”中的词语所显示的那样,对许许多多的事物,折口都有他独到的全新的解释。至于折口学与天皇制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应当摆脱陈旧的束缚、摒弃偏见来更加客观地评价折口及折口学。

本篇文章由于篇幅和时间所限,不可能全面地阐述折口及折口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中国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折口学研究,以期对中国的学术研究能带来一些启示。

注释:

(1)《折口信夫研究资料集成》别卷 第十四页(原文为日文)

(2)《折口信夫全集》第二十八卷

(3)《折口信夫全集》第三十一卷

(4)《定本 柳田国男集别卷第五》 年谱

(5)依代:神灵降临时,被看成是神灵的寄居物,有树木、岩石、动物等许多种,被当作神灵供奉。

(6)贵重流离谭:折口命名的说话的一种类型。一般都是讲年轻的神或英雄流落他乡,经受种种考验,最后成为神或受尊敬的人。

(7)《折口信夫全集》第二十一卷

【参考文献】

[1]中泽 新一著.来自古代的未来人[M].筑摩书房,2008.

[2]村井 纪著.反折口信夫论[M].作品社(株式会社),2004.

[3]奈良桥 善司著.释迢空 折口信夫论[M].欧风(株式会社),2003.

[4]崎 进著.释迢空・折口信夫的人生[M].樱枫社,1987.

[5]池田 弥三郎著.私说 折口信夫[M].中央公论社,1972.

[6]折口博士记念古代研究所.折口信夫全集(1965.4~1968.6)[M].中央公论社,1965.

[7]定本柳田国男集编集委员会.定本柳田国男集(别卷第五年谱)[M].筑摩书房,1974.

[8]石内彻编.折口信夫研究资料集成(别卷)[M].大空社(株式会社),1994.

上一篇:浅议多媒体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析网络交易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