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分析

时间:2022-09-25 03:44:11

关于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分析

【摘要】对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研究,可以明确犯罪的类型、特征,找其行为发生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思想特征,增强预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学生 犯罪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9-01

如何预防、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加强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犯罪的类型及特征

(一)学生犯罪表现出类型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1.财产型犯罪。目前,以抢劫、盗窃等案件居多,其中盗窃案占学生犯罪的70%。由此可见,盗窃罪是学生普遍发生、数量最多的一种罪。

2.暴力型犯罪。暴力犯罪在学生犯罪中所占比例较重。在学生暴力违法犯罪中,既有行凶、杀人、抢劫等严重犯罪,也有打架斗殴行为且群殴现象严重。

3.网络型犯罪。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活动,其中有些学生经常光顾,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客体,如制造计算机病毒。另一方面,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犯罪,如利用网络泄露他人的隐私、在网络上不真实的言论、建立等。

(二)学生犯罪同其他违法犯罪一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有别于一般青少年犯罪,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学生犯罪的突发性,往往事先没有预谋,主要表现为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受到打击,或由于考试、追求异性受挫,或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或打球、打牌发生身体的碰撞和口角的争执。由于学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易走极端。同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向社会、他人打击报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团伙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住宿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同时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与朋友结交的过程中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庸俗的人际关系盛行。促成了团伙的形成和发展。团伙犯罪,参与人员较多,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因此,多为恶性犯罪,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

3.智能型。学生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所受的是高等教育,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受过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生犯罪逐渐向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及高隐蔽、高危害性。甚至还有一些博士或硕士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

二、学生犯罪成因

(一)个人因素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在人生观上,人生就是享受,无条件的索取,不需努力也无需付出。在价值观上,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一些学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呈现出功力、世俗的意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容易演变为意识,在恶性发展时,违法犯罪者就会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采取犯罪的现实行动。

2.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多数学生在心理方面尚未成熟。承受不了打击,受不了委屈。一旦现实与愿望相违背,就会陷入自卑、自责的状态,很容易产生的意识,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学校因素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许多学校缺乏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德育课教学方面主要以说教为主,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导致内容乏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由于大多数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由度加大了,在学生的管理上强调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但高估学生的这种能力,使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学生无故缺勤、夜不归宿、上网通宵达旦等现象屡见不鲜,极少数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对此现象视而不见,这些不良现象,极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3.学校法制教育走入误区。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而忽视了育人功能。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僵化,流于形式,致使不少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

(三)家庭因素

残缺不全的家庭,缺少家庭温暖,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卑、放纵、性格孤僻的不良性格和叛逆心理,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曾在社会上轰动的泼熊的清华大学学生及刺杀公务员的浙江大学的学生都出生单亲家庭。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适当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些家庭只重视孩子的智育教育,而忽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应该严加管教,惩罚严厉,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一旦心理失衡,后果不堪设想。

三、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违纪违法,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教育与惩罚相结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

(二)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供更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较强的队伍。结合学生实际,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对哪些行为该为,哪些行为不能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犯罪发生。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等活动,如:球类、辩论、诗歌、征文、文艺晚会等比赛,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人生成长需要,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使同学们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发挥特长,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构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家庭教育首先父母应该做表率,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应该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要随时跟踪孩子的思想动态,常与子女谈心,及时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难问题,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长江. 职业学校学生犯罪分析及原因[J]. 职业圈,2007,(17).

[2]孟凡文. 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上一篇: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探索新形势下生物技术... 下一篇:浅议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的网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