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血证的部位探讨

时间:2022-09-25 03:03:49

关键词 蓄血证 病位 血脉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蓄血证最早的概念应该是血瘀证,即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血和脉关系密切。《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这即是瘀血的原始概念。张仲景在前人血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外感热病的特征,提出了蓄血证的理论和论治大法。《伤寒论》论述蓄血证的原文有4条,提出的汤证共3个,桃核承气汤证是其中的一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条)”。从原文看蓄血的部位似在膀胱和少腹,但历代医家对其争论较多。我们通过对桃核承气汤的研究,认为蓄血的部位应为血脉。

1 历代学者对蓄血部位的认识

《伤寒论》对蓄血部位的描述比较模糊,有“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等说,所以历代医家都有发挥。如成无己的“血畜膀胱”说、钱天来的“血蓄回肠”说、柯韵伯的“血蓄少腹”说、唐容川的“血蓄血室”说等。崔河泉[1]认为血应是蓄于足厥阴肝经,和建清[2]主张血蓄冲脉胞宫,王长宇[3]认为血蓄小肠,童增华[4]认为蓄血部位应在下焦。何赛萍等[5]从现代实验研究认为蓄血证的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血蓄的部位应在血脉。日本学者[6]通过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肝脏疾病、高血压、子宫肌瘤等观察,认为血液粘度增高是“蓄血”的客观指标,所以又将蓄血证称为“高血粘度综合征”。

2 蓄血证的部位是血脉

自汉以降,历代医家对血蓄之处众说纷纭,仁者见仁。那究竟如何理解蓄血证呢?蓄血证的部位应是血脉。

第一,从文献记载看。《说文解字》注:“蓄,积也,从草,畜声。”《广雅》注:“蓄,聚也。”因而所谓的“蓄血”即“积血”也。《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因此,只要有血液流动之处皆可能发生蓄血。

第二,从临床应用看。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三方是治疗蓄血证的重要方剂,这三张方剂目前用于临床不仅可主下焦之蓄血证,亦可治疗中、上焦之蓄血。从近几年报道看[7],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适应范围不断扩大,如可治疗脑外伤头痛,出血性脑血管病,流行性出血热之发热、小便少,复发性口疮,乳蛾,经期先后精神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因此,对于蓄血证之病位不能局限于或经或脏或腑,凡血液流注之处皆可能血瘀而为病。

第三,从桃核承气汤的实验研究看。何赛萍等[5]人对桃核承气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认为桃核承气汤能明显地改善内毒素血症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对抗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支持了桃核承气汤泄热活血的作用。

总之,蓄血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存在于外感热病中,而又见于内伤杂病中,必须具备“热”与“瘀”的表现。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泌尿、生殖、肿瘤、损伤、妇科、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等多系统疾病中,若某一个阶段存在着血行不畅、血液淤滞之高凝状态、血栓前倾向等表现,都与蓄血证有着类似之处,可选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加减治疗。由此可见,蓄血证的病变部位不是某一个脏腑、某一个部位能对应的,凡是全身涉及到血与热相关的病证都与蓄血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1]崔河泉.《伤寒论》蓄血证方析疑[J].国医论坛,1995(1):1-4.

[2]和建清.《伤寒论》太阳病蓄血证今识[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2):15-17.

[3]王长宇.抵当汤(丸)证的病位及药物作用机理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7-9.

[4]童增华.《伤寒论》蓄血部位应在下焦初探[J].中医药学报,1996(6):8-9.

[5]何赛萍,徐莉.桃核承气汤对蓄血证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8(4):11-14.

[6]有地滋.汉方医学桃核承气汤证患者的血液粘度[J].近大医志,1981,6(3):403.

[7]徐晓东.桃核承气汤的现代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方剂学研究专集):179.

收稿日期 2008-11-21

上一篇:治疫明理论 下一篇:调肝脾针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女性激素、促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