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07:大破天幕杀机》谈电影跨文化视域融合

时间:2022-09-25 02:59:06

从《007:大破天幕杀机》谈电影跨文化视域融合

[摘 要] 一部优秀的电影必须能够进入观众的心中,能使人有非看不可的欲望,007系列电影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一部跨文化电影为何能得到不同文化下观众的欣赏、喜爱并且认同呢?这就牵涉到跨文化视域的融合问题,只有让观众真正感觉到在看自己能够理解接受的电影,同时又能使身心得到放松和满足,从而达到一种视域的融合,也就是情感上的认同,这样才能够走向世界,并取得“叫好又叫座”的理想效果。本文以《007:大破天幕杀机》为例来谈电影的跨文化视域融合。

[关键词] 《007:大破天幕杀机》;跨文化;视域融合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编号:2012B179)及2012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示范中心(课题编号:zj201221)项目的部分成果。

007系列电影第23部《007:大破天幕杀机》已于2013年1月21日登陆中国。熟悉的、激动人心的绚烂而撩动人心弦的开场音乐和007电影中人物、场景等标志性的蒙太奇作为电影的前奏,使观众迫切期待着时隔三年又一部007电影所带来的视听盛宴。

对于007电影情节的套路事实上对于观众来说已经烂熟于心,邦德、邦女郎、M女士、Q博士等人物肯定要出现的,马提尼酒、邦德完成任务的工具肯定要有,这次完成任务又有什么新奇的装备,是我们所期待的。这一部与以前的演员、故事情节、新奇装备有什么不同。观众们在期待中被带进引人入胜电影视听及音响效果中,对于007迷来说又解决了一次期盼多年的心灵之惑。带着一种心理满足感依依不舍离开“隔离现实”两个多小时的精神港湾――电影院。

如果没有看宣传或者是较专业的影评,只看过一次的观众甚至还没完全弄懂整个电影叙事的来龙去脉,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能够使他们心无旁骛欣赏完整部电影?是什么让他们毫不犹豫抢票进入影院以求一睹为快呢?对于一部分不喜欢英文的中国观众来说对于电影中的 “martini,shaken,not stirred”(马提尼,摇的,不是搅拌的)及“license to kill”(杀人执照)这样的英语对白即使是不看中文字幕也没有什么理解的障碍,是什么原因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力图结合系列片《007:大破天幕杀机》来研究电影跨文化的视域融合,通过具体研究分析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寄希望给予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以一定的启示。

一、影片简介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的主人公邦德当然要挺身而出来解决这一天幕杀机,当然,无所不能的邦德果然是不负众望,在克服各种凶险后战胜了敌人而拯救了总部。与以前的007系列影片一样,是一个以体现超级特工詹姆斯・邦德神勇的佳作,也是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得以极端体现的电影之一。

对于邦德迷来说。他们已经深知电影的套路:片头是邦德在完成一项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但邦德总能圆满完成,来体现他的身手。即使《大破天幕杀机》中这一情节邦德似乎没有圆满完成任务,并且生死未卜,但观众一点也不会担心,因为邦德是不会死的。他还要完成后面更大的任务。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但对于邦德迷来说却没有任何吃透剧情的障碍,也就是说,观众的视域与电影所要传递的信息得到了有效融合。所谓视域(horizon),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因而它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感知、想象、感受、直观、本质直观、判断等意识行为都具有自己的“视域”即视力范围。对于文化的处理来说,视域是一个人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框架或视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传统和文化之中,不同的人又由于时代、环境以及知识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视域。不可能有纯客观的、与人的特殊视域无关的理解。一个文本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可以说前面的22部007电影都是《大破天幕杀机》的理解铺垫,事实上我们也可称其为“007文化”,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理解且融入007电影情节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这就是说为什么对于中国观众以及其他国家的观众来说,看007是他们乐于做的事,因为这是他们所能读懂并且能够大快朵颐的“文化”盛宴!人们总是能够自然而然融入到自己喜欢的、轻松的且能给自己带来身心愉悦的文化文本之中!

二、视域融合中包含着、听、说三个方面

此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投射着其他两方,它们同出于一源,融通无间地展现出“此在”的生存境域。因而,“视域融合”并非绝对完全相同,它是各种异质性因素的融合。对于《大破天幕杀机》片头音乐以及片头007经典人物动作场景情节的再现,对于观众来说,是那么亲切而理所当然,没有观众会厌烦其程式化的展现,反而给予其极大的兴趣,紧紧盯着屏幕,脑中会想起007系列电影中的久违的熟悉画面。人们对其的接受正如戏迷们对于他们一遍又一遍欣赏他们所喜爱的剧目一样,是那么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生分感觉,尽管他们所欣赏的只是一部舶来品电影。电影中有他们所不懂的语言,有人物们所带有的自身文化下的脸部表情以及习惯性动作,都没有构成他们理解上的障碍。

尽管大多数观众都不知道马提尼到底是什么样一种酒,但是他们都知道这种酒该怎样处理才符合邦德的口味。可见“视域融合”并非绝对完全相同,然而观众们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习惯去理解和接受电影中的情节,并且对主人公的表现给予认同且产生喜意和好感。人们不会因为邦德不喝茅台而感觉到失落不快。这就是说我们对于电影中突出的英雄形象而给予认同。即使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对于女性的花心以及好色或者是邦女郎等不齿行为,观众也能给予认同。还有一些随意剥夺人的宝贵生命的行为可能令中国观众感觉到不快,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即使是公职人员也不能随意毁坏公物或者是轻易剥夺生命,而电影中的邦德却有“杀人执照”(license to kill),我们不会以自己的文化去衡量片中的邦德而削弱其英雄形象。可见这一点所反映出的,我们对007电影的接受是各种异质性因素的融合。

三、007系列电影具有广泛的视域融合基础

据统计007系列电影全球观看人次已经超过20亿人次,也就是说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看过007电影。007电影自从面世以来的半个世纪已经风靡全球,可以说对全球电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银幕主角形象,而从1962年的《诺博士》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一直能够保持着人们对于007的热度,可见这部系列电影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007电影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虽然保持了其主要人物角色和基本道具的形式的不变,比如,影片中的每一代邦德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否则这部影片早已是老生常谈而被观众所遗忘。从当今的系列电影的例子可以看出,难有连续几部系列电影能够留住观众。事实上007电影是与当今电影发展以及人们的文化及精神需求保持着与时俱进。从007电影的六人主角以及邦女郎的不断替换可以反映出人们的不同审美要求。从邦德的形象在电影中喝酒抽烟到现在只喝马提尼而没有抽烟形象的出现事实上也是当今人们对银屏健康形象而提出的要求。对于电影中出现的邦德与女人调情的场面及情节也做了相应的删减。这些有碍于当今观众观瞻的内容的去除符合了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中也不断在更新着各种道具,在现代科技视域下的观众绝对没有理解的障碍,人们实际上在享受着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神奇力量。例如邦德使用武器和车子的不断更新发展,武器是推陈出新,车子能够进行海陆空作战的转换,使人们耳目一新,总能够在007电影中找到新的看点和刺激。而这些新的变化总是能够找对发展中的观众的口味,不会影响到人们对电影的理解,使不同的人能够在紧张和热烈的气氛中轻松体验到电影给他们带来的。

在“群众基础”广泛的007电影中从来都不会忘记视域融合这一概念。比如电影中邦女郎的角色不停更换,且以不同肤色的邦女郎来“照顾”到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要求,使这部影片更加世界化,能够满足不同文化下观众的口味。影片中的场景发生在很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认同感等原因使更多观众由于关心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而不断加入到观众的队伍中来。007电影很注重留住“老观众”并且要不断“纳新”,因而在连续的几部电影中会保留人们认同的演员角色,甚至是十多部电影中的演员角色比如说M女士及Q博士保持不变而使人有备感亲切之感。再比如说“大钢牙”这一角色在《海底城》中被邦德予以残酷的打击,但是并没有让这一角色死亡,并在接下来的《太空城》的开头中就出场,向007寻仇。在《太空城》中显然大钢牙又没死,片尾中英国情报局长说发现了坠落的太空城部件,里面有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女孩,两人都平安无事。显然这是为今后007中要出现大钢牙留下退路。因为大钢牙这一形象在前一部影片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下一部《太空城》再次出现是给观众以进一步猎奇的兴趣,事实上这也作为《太空城》上映前的宣传看点之一。当《太空城》上演时,这回的宣传标语是“大钢牙又来了!” 可见007电影在满足观众进行电影的视域融合中的良苦用心!

四、《007:大破天幕杀机》的票房保证

《007:大破天幕杀机》以8 836万美元首映周末票房夺得周末票房冠军,同时也成为23部007电影中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一部,事实上从整部影片来看,它的制作成本不是23部中最高的,故事情节没有经典的肖恩・康纳利主演的《诺博士》《金手指》《铁面无私》等那么好,也没有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黄金眼》《明日帝国》《黑日危机》《择日而亡》等精彩。主演丹尼尔・克雷格更没有皮尔斯・布鲁斯南帅气,也没有肖恩・康纳利那么大的名气。但结果是票房突出,这说明了随着“007文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受007影响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大,受到关注度大,当然票房也就有保证。可以说007真正算得上是电影中的名牌,按照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品牌的东西更加会得到人们的青睐。而如何做出品牌的电影除了商业运作等手段外,就是我们要真正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叫好且叫座”的电影。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培养出忠实的影迷,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电影市场分得一杯羹,也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的优良文化。因而在中国未来电影世界市场化的过程中应将电影跨文化的视域融合作为我们电影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参考文献]

[1] Gadamer Hans-George.Truthand Method:vol[M].Shanghai: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9.

[2] 陈, 孙景尧, 谢天振.比较文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邢军.007:渐行渐远[J].电影文学,2009(02).

[作者简介] 吴兵东(1975― ),男,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戏剧影视文学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电影文学。

上一篇:评析电影 《巴黎圣母院》中的文学语言 下一篇:断肠草与鹤顶红,谁才是古代毒药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