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5 02:57:58

DP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DP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晚期Nsclc住院患者分别给予DP和NP方案进行治疗。结果:DP和NP方案是治疗Nsclc的有效方案,总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毒副反应可耐受。但DP方案对肺腺癌疗效更有优势,NP方案对鳞癌更有优势。

【关键词】DP与NP;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其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发病率的70-80%,多数患者在确诊肺癌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故化疗成为此类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以往应用CAP和EP等方案治疗,DP和NP方案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我科对76例晚期Nsclc住院患者分别给予DP和NP方案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入组标准:2007年2月~2010年4月,我科收治76例Nsclc患者,所有病例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的不能手术的晚期Nsclc,至少1个可测量的病灶;4周内未作化疗;Karnofsky评份≥70;预计生存期>3个月;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功能正常。

76例患者;男42例,女34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62岁。鳞癌36例,腺癌34例,大细胞癌2例,腺鳞癌4例。将所有Nsclc患者按化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DP治疗组39例,NP治疗组3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DP方案:多西他塞(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43)75mg/,静脉滴入d1,顺铂(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813)75mg/,分三次于d1-3静脉滴入。多西他塞前1天及应用当天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8毫克2次/d口服,连续3d。NP方案:长春瑞滨(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78)25mg/,快速静脉滴入d1,d8,顺铂方法同DP方案,两方案均辅以止吐,水化,利尿及升白细胞药物治疗,以上治疗每28天重复,2个周期化疗后观察疗效,有效者继续原方案化疗,病情进展者更改方案。

1.3疗效及毒性评定标准疗效参照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1],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RR)为CR+PR,毒性评定按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标准。

1.4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期疗效近期疗效DP方案组PR16例(其中鳞癌7例,腺癌9例),SD17例(其中鳞癌8例腺癌6例,大细胞癌1例和腺鳞癌2例),PD6例(其中腺癌3例,鳞癌3例),总有效率(RR)为41%(16/39)。NP组PR15例(其中腺癌6例,鳞癌9例),SD14例(其中腺癌8例,鳞癌5例,腺鳞癌1例),PD8例(其中腺癌3例,鳞癌4例,腺鳞癌1例,大细胞癌1例)总有效率(RR)为40.5%。

DP方案组和NP组对鳞癌有效率38.9%(7/18)和50%(9/18),腺癌有效率为50%(9/18)和37.5%(6/1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DP与NP组I-IV度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92.8%和7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Ⅲ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为71%和 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NP组1例,DP组则无,I-Ⅱ度过敏反应DP组为10.3%,NP组为2.7%,I-Ⅱ度肝功能异常DP组为29.01%,NP组为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能恢复正常。

3讨论

Nsclc患者的治疗,采取手术、化疗和放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2],对晚期Nsclc的化疗,目前临床采用较多的是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3],随着新型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多西他塞、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不断出现,对Nsclc的疗效有较大提高,长春瑞滨为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通过阻止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和诱导微管解聚,使细胞分裂停止于有丝分裂中期[4]。同时长春瑞滨进入血液后,肺内药物分布较其它长春碱类药物高,因此,长春瑞滨对Nsclc疗效优于其它长春碱类药物。多西他塞作用有别于其他的抗微管药物,它使微管异常聚合并保持其稳定,从而抑制了细胞有丝分裂时纺缍体形成以及微管的其他功能。顺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与多西他塞、长春瑞滨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本研究分别用DP的NP方案治疗76例Nsclc,两组有效率为41%和40.5%,疗效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案对腺癌有效率 50%和37.5%,对鳞癌有效率为38.9%和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却显示DP对腺癌更有优势,NP对鳞癌有优势。不良反应中2组药物均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常见。DP和NP组I-Ⅳ度白细胞减少率分别为92.8%和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为71%和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只有NP组发生1例静脉炎,考虑和患者多采用深静脉给药有关。而过敏反应DP组出现4例(10.3%),NP组发生1例(2.7%),均为I-Ⅱ期经抗过敏治疗缓解。肝功能异常两组分别为29.01%和30.2%,经保肝治疗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DP和NP方案是治疗Nsclc的有效方案,总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当,毒副反应可耐受。但DP方案对肺腺癌疗效更有优势,NP方案对鳞癌更有优势,临床可根据病理类型酌情选用。

参考文献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46

[2]黄域,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的诊断和分期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0(4):360-363

[3]伞宝君,现代肿瘤内科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

[4]辛亮,谢广茹,NP与TP 及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23):1808-1810

上一篇: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浮膝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