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需要新型复苏

时间:2022-09-25 02:38:52

中国经济需要新型复苏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今年以来中国汽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全球第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整体转暖迹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四个月回升,乐观人士认为中国经济或已“复苏”。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回暖或“复苏”,业界有着不同的解读。

各项经济指标不容乐观

作为反映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发电量和用电量被认为是未来经济能否转暖的风向标。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

心统调数据显示,3月份全月发电量同比下滑了0.7%;4月份,全国发电量2747.6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55%。除水电外,火电、核电的发电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社会发电量自去年10月份以来逐月持续大幅下滑,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月,国内火电发电量分别下降5.3%、16.6%、12.4%、12%。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连续超过两位数的发电量降幅牵动各方神经。

今年以来各项经济数据指标不容乐观,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6.1%,略低于2008年第四季度6.8%的同比增速;连续4个月CPI和PPI同比增速双双下降,不仅连续4个月双双为负,而且环比增速首次同为负,这预示着中国仍没有走出通缩。此外,进出口数据延续偏冷趋势,根据最新的海关数据,3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下降17.1%,进口下降25.1%。由于世界经济短期内仍无明显复苏迹象,进出口跌幅还未见底。

目前已经推出的上市公司一季报也不太理想。据Wind统计,截至4月27日,两市共有1000家上市公司一季报,共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6亿元,同比下降25.7%。由此可见,经济出现的一些回暖迹象并不意味着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保增长、保就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需要完善和补充

中国首轮“反危机”措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可谓不大,但仍以政府投资、产能扩张为主,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就业的力度不大。已经出台的减税刺激消费的措施,力度远远不够,广大群众期待的提高个税起征点等的个税改革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对中小企业的减税措施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而已经出台的十大产业规划,是各产业部门利益平衡的产物和维持产业现状的权宜之计,缺乏画龙点睛之笔,缺乏产业技术创新、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及优化结构的具体措施。目前,尽管政府投资快速增加,占固定资产投资七成以上,但并未对带动和鼓励民间投资、解决就业问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不对目前主要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进行调整,则可能重复过去那种高投入、低效率、高积累、低消费的“政府投资、产能扩张”的老路。

中国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复苏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困难情况下,企盼经济复苏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但经济“复苏”到底指的是什么?是复苏旧的增长方式,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加剧经济结构性矛盾吗?是复苏金融市场泡沫严重和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吗?是复苏环境被破坏、废气排放的高速增长吗?如果是这样的复苏,我们宁肯不要。恢复过去代价高昂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是十分不明智的。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需要新型复苏。第一,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内需扩大、内需与出口比例恰当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在扩内需、调结构上加大力度。

曾几何时,我们为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而自豪。而如今,中国――“世界工厂”,这个昨天听上去还让人暗自得意的称谓,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瞬间就没了订单,一夜之间失去了光环。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的中国经济,2008年下半年以来外贸订单持续下滑,大批工厂停产或关门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目前这一现象仍然没有减缓的迹象,而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似乎很难。

严酷的现实也使中国人明白了,长期以来中国人省吃俭用、少消费多积累、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赚得一些外汇财富积累和维持经济增长的“打工仔”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必须坚决摈弃这一经济模式,坚决实施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我们必须承受和承担的。这应该是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教训,也是中国经济“危”中求“机”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外贸依存度过高,因此,中国经济复苏并再次繁荣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和力度。从长远来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就是看内需能否被拉动,如果未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降低到50%以下,GDP仍然能够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那么,才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繁荣自主性是健康的。

第二,新型复苏应建立在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消费与投资比例恰当的基础上,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以刺激消费为主。

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力量,是居民最终消费而不是投资。过于依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仅会进一步造成产能过剩,还有可能放缓经济转型的节奏。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看,提高消费需求既是克服当前经济下滑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新一轮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应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入手,扭转近年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所占比重上升、居民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应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应以刺激消费需求为重点,把刺激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头等大事来抓,避免走过去仅靠投资拉动内需的老路子,而大规模减税是刺激消费需求又快又好的措施,具体政策措施应包括:一是扭转财政和企业占据国民财富分配大头的状况,透过改革财政机制全面再分配体制,实现“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有钱可消费;二是以医疗体制改革推进为契机,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三是尽快出台刺激消费的财税政策,包括取消从国家到地方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对某些消费的个人所得税抵减,取消或减免汽车购置税等;四是培育消费热点,解决小康社会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和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消费问题。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等机制,通过社会改革和新生活方式的培养,形成一个新的耐用消费品时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闲为主的新生活方式消费时代。

第三,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把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的着力点。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保增长的着力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目前,刺激经济要从拉动投资转向促进就业、提高消费和改善民生。应该尽快出台诸如重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改善措施,加大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公共产品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改革和完善《劳动合同法》,实施各项就业促进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多种方式用工,实施大学生就业扶持计划,对大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提供以工代赈的就业岗位等。

第四,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把扶持和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统一规划部署。

根据历次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产业调整经验,本次金融危机结束后,世界范围内或将迎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国各产业必然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竞争环境。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调整乃至产业革命,中国不能仅仅局限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复苏思维,被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应着眼于本次金融危机结束后全球产业可能重新洗牌的机遇与挑战。在稳定经济基本面、巩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紧跟金融危机后的世界产业调整步伐,利用这次危机进行产业升级,使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有质的飞跃,来加快实现从投资拉动和外需驱动的高投入阶段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内生性增长阶段的转变。

第五,新型复苏应是建立在民间投资活跃、中小企业复苏的基础上的,因此,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注重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复苏。

金融危机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目前中国经济相当紧迫的是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目前的政策对应的实效依然倾注于对大企业的关注。有调查显示,近5万亿元的贷款资源,流向民营企业的尚不足10%,那些本来就握有较多资源的垄断性国企却获得了80%以上的贷款资源。显然,民营企业遭遇的“货币宽松,信贷紧张”局面不应再持续了。

放开管制,鼓励民间投资尤其要以拉动民间投资的大头为主,而且方式要变。经济刺激不同于正常的财政投资,要关注宏观绩效,不能强调具体投资项目的回报,国家也不能与民争利。同时,在拉动民间投资的主要目标下,政府投资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贴息、补助、合资、合作、参股或补偿等方式更好。政府的投资要更多的放在环保、节能、社会发展、农村等民间资本不愿意去的缺口上。而很多领域则无需国家出资,只要有政策就可以。比如金融、信息产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民间投资的热情一直很高,但却受政策限制。因此,这些政策方面的制约必须加以改变,以便广大中小投资者在新一轮经济复苏过程中,能够率先复苏。而唯有广大中小企业的复苏,才是保增长、促就业的基础,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乃经济增长才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并得以顺利实现。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篇:大事回顾 第6期 下一篇:中国油价市场化的目标及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