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时间:2022-09-25 02:36:37

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我给七年级学生上历史课上册(人教版)第十四课的“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做出对西汉初期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评价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西汉的“和亲”是忍辱退让,往往养虎为患,匈奴越发骄横,所以,“和亲”不是好的政策。此时,七年级的学生对为什么要和亲,和亲有什么价值的探讨很感兴趣,但理解程度浅,而且必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西汉王朝与匈奴和亲政策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一、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前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政策及其效果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逐渐强大,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势力不断壮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匈奴族是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生活,勇敢剽悍,能征善战是马背上民族具有的特征。匈奴族在历史上一度非常强大,河套地区水草丰美,河西地区在祁连山下也是一片丰富的沃野,他们梦想夺取这些地区,他们还梦想劫掠中原财富。因此,他们常常南下侵扰西汉是可想而知的。当匈奴人国力强大,牲畜漫山遍野时,西汉社会刚稳定,国力贫弱,汉朝的将相只能乘坐牛车,连皇帝坐的马车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初是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单于。由此可见,西汉初期的“和亲”是无奈之下的政策。而西汉元帝时,匈奴单于呼韩邪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出现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显然也是“和亲”政策的产物,对比西汉初年的“和亲”又是不同的。

汉武帝时,国力强大,大规模出击,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公元前一世纪,匈奴分裂,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在地理位置上,与汉朝最接近的南匈奴,已经内迁,并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就如书上引用的史料所说“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不得相诈相攻”。加上呼韩邪单于主动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又美丽,光彩照人,通情达理,温情脉脉,深深地影响了单于及其身边的高官,所以效果就不同了。再从课文中的一幅昭君出塞画图看昭君,宫女王昭君长期孤独地生活在宫廷深处,她自荐要求远嫁匈奴,汉元帝答应了她的请求。当元帝见到她美若天仙时,后悔已晚。在某一年的冬天,昭君戎装乘马,怀抱琵琶离开长安,文武百官十里相送,长亭告别。在塞外,朔风劲吹,沙尘扑面,单于的卫队护送昭君,王昭君带着使命,怀着复杂的心情朝呼和浩特方向前进。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和亲”的客观效果也就不同。昭君出塞的历史环境和汉初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汉文化的向心力征服了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

二、从大一统国家的高度来理解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民族关系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如何在教学中既面对客观史实,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这是组织民族关系史教学时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本课以“和亲”为中心来重组教11材,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尚处于七年级水平的学生能接受“和亲”政策的有关观点,也使学生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里,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们不能相互歧视,而要和平相处。虽然历史上有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但是都不是分裂国家的战争,而是想做最高天子的争夺战。从历史上“昭君和亲”也可略见一斑。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为汉匈的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难怪董必武在《谒昭君墓》的诗碑中才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的高度评价。所以,我们在颂扬王昭君时,也该记住呼韩邪单于;我们在谈论文成公主时,也应记住松赞干布。少数民族同样为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和亲政策不仅推动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和文化交流,而且促进了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同繁荣和发展。

上一篇:学生探究能力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分析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