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写景艺术中的摄影技巧

时间:2022-09-25 02:22:02

《荷塘月色》写景艺术中的摄影技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文中的写景艺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文章描写了月下的荷塘如画如歌,荷塘的月色似梦似诗,创造出了一种清静、幽暗、朦胧的境界。但你有没有发现,朱自清还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大师,文中还包含着高超的摄影技巧。让我们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吧。

一、主体与背景的转换

在摄影学中,主体是照片内容的中心,必须占据突出的位置,背景是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以衬托主体和渲染画面气氛的陪衬物; 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的原则是:主体要求突出鲜明,背景要能突出主体,丰富主体的内涵;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的方法是:运用景深使主体清晰,背景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陪体、背景的清晰度不超过主体①。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是描摹景物的高手,写了在特定的环境下的荷塘,月色朦胧,荷姿绰约。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两者水融、难以拆分。而朱自清偏偏要拆分景物,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②,先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为主体,月色为背景;再写荷塘的月色,月色为主体,荷塘为背景,足见作者写法的细腻高超。这种拆法把背景与主体巧妙地转换,以虚衬实,以虚补实,暗合了摄影技巧。

且看第4自然段对月下的荷塘的描写 。以荷塘为主体,月色为陪衬,笔下的荷塘清晰突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描写荷塘的景色。先从荷叶写起,再写荷花、荷香、荷波,以及荷下的流水,逐一写来,层次井然。那些神奇美妙的比喻,联想奇妙,情趣雅致,形象而贴切,耐人寻味,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字面上,并不见月色,但月色却隐于背后,虚化为背景,但那些关于荷塘的描写,怎能离开月色,哪一样景物不与月色相关呢?写荷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荷花像珍珠,像星星,只有月下的景物,才有这般晶莹可掬的闪光;整个荷塘的情景,不用比喻难以描摹,作者比道:“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个比喻,取其光亮、神速,这光亮,把月光写进去了,可谓不是月色,全是月色。

第5自然段写荷塘的月色。作者调换光圈,将荷塘化为背景,月色成为主体。荷塘变得模糊起来,虚化起来,月色渐渐清晰。然而月色是难以孤立地存在的,对它的描摹需要借助于陪衬物来表现。朱自清将荷塘与月色,背景与主体,融汇得自然天成,恰当地表现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轻轻地揭开浮在荷塘上的月色,让我们看清了月色的面容,原来是荷塘上轻浮着的“雾”,是挂在叶子和花上的那一层“牛乳”,是笼着轻纱的“梦”。荷塘作为背景,躲在月光下作陪衬,它是朦胧的,模糊的。这幅以月色为主体、以荷塘为陪体的摄影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种如仙似梦的美景。

月下的荷塘清幽高雅,荷塘的月色素淡朦胧。作者拿着摄影机不断地调整光圈,变换景深,时而把荷塘变为主体,满塘的荷花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变得灵动起来。而月光则缄默不语,巧妙地为荷塘作陪衬;忽而月光成为画面的主角时,她在荷塘上如仙女般翩翩起舞,尽展风姿,而荷花甘作绿叶,变得朦胧模糊。作家把同一个景物“拆开来拆穿来分作两次描写,并不是生硬地割裂描写对象”③,而是在主体与背景的转换中,对荷塘与月色两种意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从而使得这幅“摄影”作品,内涵丰富、细腻。

二、黑白颜色的搭配

彩色摄影是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为摄影对象,一般来说,它力求真实、清晰地再现社会与自然。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借助于黑灰白影调的搭配,产生不同的层次、光感,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反映作者的超跃现实的审美理念,与作者的内心距离更近。

《荷塘月色》是一幅黑白摄影佳作。作者把画面定格在夜晚,月色朦胧,荷香四溢,这就为作品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荷塘的全景,先写树,那些“远远近近,高高底底”的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多而茂密,其颜色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在夜间这些自然景物是黑色的;那些小路,“漏着几段空隙”,被月光所笼罩,它的亮度以灰白为主;而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则可以用白色处理了。在这幅图画中,影调以黑白为主色,灰为过渡色。影调朦胧模糊,有梦幻般的感觉。

与写全景不同,对于塘中月色的特写,精致细腻,它的影调结构清晰和谐。请看原文: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文中的白色调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黑灰色调是那些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还有那些“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作者用了一连串的修饰词来描绘光、影之美:“参差的”、“斑驳的”、“稀疏的”、“倩影”。“参差”言其形态多样,“斑驳”言其颜色深浅不一,而其中又特写杨柳的影子,有弯曲之美,稀疏之美。这样的光与影的形态和色彩的搭配,是多么美妙,像一幅版画一样和谐、优美。所以作者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光与影的组合便是摄影学中的影调的结构,文中黑白影调的结构安排精致,线条清晰,整体上和谐、优美。

黑白摄影滤去了红、绿、蓝等色彩,只留下黑、灰、白,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空间。在此文中,作者正是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借月色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的苦闷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但作者又怎能完全排遣得开呢,这幅黑白摄影作品又折射出了作家的彷徨与苦闷。

以上是对《荷塘月色》写景艺术的一点探索,当然,朱自清不是纯粹的摄影大师,我们只是尝试着以新的视角来解读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①《中国摄影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393-394)。

②马焯荣《论朱子清的散文》,职教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转载。

③朱自清《山野掇拾》,职教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转载。

(作者单位:廊坊市电子信息

工程学校)

上一篇:“烛之武”的“之”何解 下一篇:“郎诚见完与恩”的句式特点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