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启动消费需求的突破口

时间:2022-09-25 11:57:23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启动消费需求的突破口

一、我国中等收入者及其消费需求特点

(一)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现状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等收入者可以这样界定:所谓中等收入者,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近十年我国居民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约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而且这一消费群体的家庭约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所占比例很小,仅为总人口数1967%,离发达国家的40%还有不小的距离,对拉动社会消费,扩大内需还难以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我们必须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二)中等收入者的消费需求特点

1中等收入者是我国消费需求的主体,其数量的扩大能直接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目前,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结构不合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却拥有半数以上的居民储蓄。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收入越低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因此,高收入阶者虽然获得了全部居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作用,使其中只有少数用于消费支出,其中的大部分收入沉淀下来;对于低收入者虽然其边际消费倾向大,但由于收入的分化,其实际消费能力又相对减弱,从而降低了对必需消费品的需求;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等收入者则属于有中国自己特色的“中产阶级”,其边际消费倾向居中,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转变的阶段,加上多年储蓄积累,已构成最具当前消费购买能力和消费开始多样化的群体,是继高收入者之后最为活跃的、强有力的跟进力量,其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变动、转型、升级,购买力指向中低档个人住宅、私人轿车等耐用品。这个群体越是庞大,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成就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来刺激消费需求。

2中等收入者的消费不仅从总量上影响着我国的消费需求,而且从结构上也影响着我国的消费需求

根据需求函数Q=f(P,y,消费者偏好,预期)可知,在价格P-收入y以及预期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消费者偏好呈正相关;且不同层次的收入其需求偏好也不同,因此,市场需求结构将呈现不同的层次性。我国近年来的消费结构正受到收入层次结构的严重影响,如把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为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和高收入五个等份,则各层次人群比重分别为3179%、3236%、1967%、895%和723%。这是一种凸字型结构,表明中等偏下以下等次收入阶层比重很大,而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较小,因而也就必然使消费需求的扩张遇到障碍,当高收入者已将消费兴趣集中于几万、十几万以上的商品时,广大低收入者还在为购买千元商品而努力,而介于这两种价位之间的消费品则显得需求不旺。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对于中低档的个人住宅、私人小轿车、旅游、交通通讯、娱乐、文化教育等层次的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无疑会促进这类商品的消费,从而有利于扩大内需。

二、中等收入者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影响

1庞大的社会中等收入者群体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在任何社会中,中等收入者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力量。首先,中等收入者是介于社会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缓冲层,当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阻止,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其次,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再次,中等收入者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等收入者占社会的多数时,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

2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成为中等收入者或高收入者。低收入者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越多,从整体上说,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越快。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将使我国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必经的发展阶段。

三、提高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收入的再分配制度,总体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强化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针对我国高收入者的现状,采用一系列税收政策。例如:提高现行税制的起征点、开征遗产税等对高收入者征收合理税赋,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来补贴低收入者,尤其是最低收入者。这样不仅限制高收入,而且通过收入转移来减少贫困,从而使高低收入两类人群都往中间收入层靠拢,达到扩大中间收入阶层的总体目标。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在收入分配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劳动要素的投入应当取得相应的报酬,同时也要承认作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入也应取得报酬。这种分配制度能更好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要素投入者富裕起来,也为其他人的富裕创造条件。在执行这种分配制度的过程中,要真正按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分配作为按要素分配的主要突破口,对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应有别于普通的按劳分配。

(三)加大教育投入,加强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

一方面,要增加中高级素质劳动者人数,使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获得较高收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中间力量;另一方面,要提高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经济发展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了基础,但个体能否进入中等收入人群,还取决于自身的就业能力,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属于低收入者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就业能力偏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真正的公共义务教育,发展各种职业教育,使就业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村人口有平等的机会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四)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出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现象,尤其是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各种服务业的人数猛增,技术工人、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经济师等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猛增。而这种从业人数的重新整和,势必导致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同时出现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利益特点的社会阶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进入小康,就难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推进农村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了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加快改革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阻碍城乡资源自由流动的歧视性制度,全面落实国民待遇,尽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上一篇:探讨电子商务下的中小企业物流模式 下一篇:招行模式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