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决定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

时间:2022-09-25 11:33:21

管理者决定管理水平和质量提升

[摘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管理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提升产品质量着手,梳理和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管理者;管理水平;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林孝辉,供职于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吉林长春13006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041-03

中国经济的发展要靠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靠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管理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决定因素。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从企业管理的现状看,中国企业基本处于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的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大于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差距。所以,要使产品质量提升,目前急需普遍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更为迫切的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从而确保把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落实到位。

一、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笔者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就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参与管理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决策权的人。对一个企业或企业中的一个部门来说,由于管理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不同,企业效益和效果就不同,产品质量就不同。天下事情本同一理,带兵打仗和经营企业大有相似之处。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做了皇帝,创立了西汉王朝。刘邦对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进行了一番总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子房(张良);主持政务,安抚百姓,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取攻守,朕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且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从管理企业的角度看待上述问题,应该有以下启示:一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管理人心理水平的竞争;二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驾驭市场能力的竞争;三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发挥人才水平的竞争;四是企业的竞争就是管理者道德水准、思想境界和包容程度等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做到五忌:一忌是看看,看起来没完,观察力差;二是忌想想,想不出招法,思考力差:三忌试试,试个不停,分析力差;四忌是等等,等而不决,决策力差;五是忌拖拖,拖着不办,判断力差。所以,管理者的水平决定企业管理水平,也决定产品质量,更决定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质量提升的实质

质量提升是国家倡导的,各级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就质量提升也做了大量工作。对企业来说,质量提升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质量提升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质量提升是企业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做好质量提升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提升:其一是提升现有产品质量,使产品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要求,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其二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做到管理规范,管理体系运转有效并不断改进;其三是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鼓励每位员工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其四是提升企业发展后劲,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做到可持续发展。管理者要牢记产品质量提升的基本内涵,做到心中有数,使产品质量提升工作落到实处。

三、影响质量提升的因素

对提升产品质量来说,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有必要对各种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以提高对质量的全面认识。笔者认为,作为管理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因素。

第一是企业自身因素影响产品质量。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因素:其一是生产设备,也就是说,合格的设备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前提条件。没有先进的设备,很难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其二是工艺,只有工艺符合生产设计要求,才有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可能,如果工艺不合格,那就根本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其三是合格的原料,合格的原料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合格的原料是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的。合格的原料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充分必要条件。其四是合格的工作人员,所谓合格的工作人员,是指企业的每位员工的能力都能胜任具体工作,能适应本岗位的工作要求,并且能尽职尽责地工作。否则,有能力无责任心、无能力有责任心、既无能力又元责任心的员工是不会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其五是规范管理,企业管理是否规范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还体现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企业管理规范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21世纪的竞争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才的竞争,而且还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竞争。其六是信誉,生产企业一般的情况下是最了解自己的产品质量的。因为产品质量具有暂时的隐蔽性,所以不讲信誉的企业可能在生产上偷工减料,在销售时以次充好。

第二是消费者认知水平影响产品质量。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在增强。一些过去不被注意的问题会被注意了,不被认为是问题的也会被当作问题了。

第三是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高低影响质量。过去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差,即使购买了问题产品也不投诉,自认倒霉,这就给一些企业造成错觉,误认为没有投诉就说明售出的产品都是合格的。现在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一旦发现问题,都会考虑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四是其他相关因素影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除了与产品自身的基本要素有关,还与一些同产品相接触的因素有关。一是与集装箱的适载情况有关,如果集装箱有漏洞,在运输的过程中就会漏雨进水,因潮湿使货物受损或腐烂。二是卫生注册登记和强制性认证等,有特殊要求必须实行卫生注册登记和强制性认证的商品,要经过卫生注册登记和强制性认证,否则不能出口。三是与食品接触的包装物有关,要对食品包装物进行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这就说明与食品接触的包装物对食品质量有影响。四是社会越发展对产品质量要求越高。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理念的更新,导致产品质量具有时代标准性,过去是合格的,不等于现在合格,现在合格不等于以后合格。

另外对出口产品而言,其一是国外政治因素影响产品质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利益或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经常采取提高检测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等手段,阻止进口。多数国家的进口商品监管制度完善,有健全的举报制度,消费者对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可以随时举报。一旦查证有质量问题,政府便会下令禁止对其进口。所以说国外政治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其二是国际供求关系影响产品质量。实践证明国际供求关系不但影响出口量,而且也影响产品质量。当供不应求时对质量要求降低,供大于求时对质量要求高,并且还压等压价,采取一切手段刁难货主。

四、质量提升的必要措施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认为,做好质量提升工作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是摸清质量基本情况。摸清质量基本情况是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提升质量的基础。对过去和现在的质量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是提升质量必须做到的工作。只有摸清质量底数,才能知道提升质量的空间和可能提升质量的幅度,才能做到提升质量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摸不清质量底数,那么对质量提升就没有判断的标准和依据,这就必然导致质量提没提升不清楚;即使质量提升了,提升的幅度也会不清楚;还可能出现急需提升质量的没有得到及时提升,没有分清轻重缓急;已经没有提升空间的还在加大投入努力提升,会造成一定人力物力的浪费。摸清质量底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其一是重视售后服务,通过售后服务可以了解顾客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其二是与同类产品作比较,找出本企业产品的不足之处;其三是有目的召开专家研讨会,虚心听取和采纳意见和建议。

第二是加强管理者道德建设。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有道德,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有道德。企业管理者道德是指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诚信规范和法律规范,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一方面要追求利润,又要实现社会价值,成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为社会承担义务。企业管理者的目标就是成为企业家,企业家的最高道德目标是成为一个慈善家。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要以人为本,循道而行,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企业,企业管理者必须诚信和守法经营,企业守法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守法,按照有关法律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既不违法又不规避法律。企业管理者道德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企业自律性增强;二是促使产品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三是使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双提高;四是以德治企,使企业员工稳定爱岗敬业。如果企业家缺少应有的道德的话,那么企业产品质量难保,企业也难求发展,只有死路一条。三鹿奶粉事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企业在抓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抓企业的道德建设,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三是加强培训企业管理者。中国目前合格企业家的数量不多,有成效高水平的企业家更是少之又少,企业家的数量和企业家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培训,要把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摆到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日程当中,特别要引起有关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所需经费应该纳入财政预算。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工作要有长远规划,最好列入十二五规划当中。德鲁克在谈到中国的管理时说过: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具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加强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加强培训可以开发管理者的思路,管理者有思路企业才有出路,企业有出路产品质量才能得到提升,经济就能快速发展。

总之,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是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升就是企业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是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提升。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提升产品质量,必须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上一篇:货物服务招投标指标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慈善立法模式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