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强制废除”的春节

时间:2022-09-25 10:19:19

差点被“强制废除”的春节

年初的第一天作为一种节日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在古代这一天被称作“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而春节在古代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才正式将阴历年初的第一天确定为春节。

在历史上,岁首并不一直是正月初一,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为正月,也就是元月,商朝以殷历腊月为正月,到了周朝就以冬月为正月。从先秦时期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岁首一直被定为夏历的十月初一,即十月初一为新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建议使用太初历,才正式确立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后来的朝代虽然对历法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以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时间却没有改变,新年也就因此固定了下来。

新年具有丰富的内涵,古代先人以年为五谷生长的周期,在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在金文中则是果实成熟的样子。因此,在古代社会过新年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活动,后来又有了祭祀天地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岁首的社会意义也逐渐变化了,秦汉时代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之后,朝廷将岁首作为加强君臣纲常的宣传机会,民间则将岁首作为贯彻家族礼仪制度的机会。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过岁首这天的主要内容,其次就是拜贺宗亲乡党。现在春节拜年的习俗就是从汉代传下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开始有了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时期的岁首被称为“元日”,并一直沿用到清代。元日那天,人们鸡鸣即起,先到门前燃放爆竹,然后一家人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而尊长则在家中中庭正襟危坐,接受拜贺。自唐代开始,岁首就有了政府的法定假日,共七天。

到了宋元明清各代,岁首除了有元日的称呼还叫做“元旦”。元日期间,朝廷会举行大型的庆典活动,并鼓励民间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有些朝廷官员也会参与其中,以显示与民同乐、社会和谐的景象。北宋时期,朝廷禁止民间,但是元日三天,朝廷不会对行为进行限制。明代时的北京民间的元日变得更加生动,当家人起得很早,带领妻子祭拜天地、祖先,然后煮饺子,给长辈上寿。

到了清朝末期,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引进西方公历,并将农历称为旧历。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岁首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民国政府为了“和国际接轨”,甚至动用武力对过旧历新年的行为进行压制。1912年、1913年的广东旧历新年都异常冷清,尤其在1913年,警察厅长陈景华对过旧历新年严厉干涉,严禁商民庆贺旧年,导致民众不满。因为大家更重视旧历新年,而政权由革命党转入北洋军阀手中后,很多被废除的旧习俗开始恢复。191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袁世凯批准。虽然后来的民国政府不满足于这种二元历法结构,一度试图废除阴历,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在1934年,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的活动。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明确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从此“春节”正式进入中国传统节日法典。

上一篇:因拼爹而遭殃的诸葛恪 下一篇:北宋儒将文帅:打和武将不一样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