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初探

时间:2022-09-25 09:56:40

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初探

摘要: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讨了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05-02

国际化即国际合作培养,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几年,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国内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增长很快,而在农业院校,目前硕士以上学位的国际互认程度还很低,在校研究生的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精神、国际竞争能力等还有待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农科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起步晚,发展也较缓慢,还处于摸索状态。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成为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加强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国内各农业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为农科院校研究生提供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提高农科院校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第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仍在摸索阶段,而国际合作培养是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研究生培养体制、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将为搭建农科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平台创造条件。第三,农科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有利于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发展模式。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师资和教材、培养国内师资和管理队伍,不仅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还可以学习其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实践经验,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第四,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程度,而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学校整体的研究水平和质量。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促进高校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现状与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在观念、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突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已经形成,重点院校已经将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定位于“国际化”、“国际性”、“开放式”的路径之上,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定位和国际化发展思路初步形成。其次,在意识养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管理机构。许多高校建立了国际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等机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再次,各个高校都积极拓宽与国际联系的网络与渠道,通过校际合作研究和参与国际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师生积极开展海外交流,同时吸引外国专家来我国开展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大力发展研究生层面的留学生教育事业,积极为高校开展与境外研究生教育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反之,研究生教育改革又依赖于国际化的推进。因此,积极搭建研究生国际性培养的平台,完善研究生国际间合作培养的模式,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培养,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意义,为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的能力提供有效措施。

三、新形势下农业院校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下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呈现出新特点,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途径也日益丰富,渠道也越来越多。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院校,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1.以学校国际化为契机,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适应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发展阶段,深化高校国际化建设,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我校制定了《坚持“学科特色为本”,全方位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及实施方案,指出由科研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2.以科学研究国际化带动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积极推动科研国际化,以项目为纽带,在重大项目研究中引入高水平的国外科研力量,积极组织申请各种类型的国际合作基金,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开展科研攻关,由此带动学校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极大地拓宽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鼓励导师和研究生积极申报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学校利用各种资源,鼓励研究生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已有10余名研究生成功获批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知名高校攻读学位或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已陆续学成回国。通过研究生学习交流带动科研合作,对增强学校教学与科研方面的综合竞争力,有效推动学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进程有着深远意义。

4.组织推荐申报广州市“菁英计划”。广州市设立“菁英计划”留学项目旨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战略性人才储备,满足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主要资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学校通过广泛宣传、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今年有2名研究生成功获批,丰富了在读研究生的出国留学渠道,拓宽了国际视野。

5.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高层次人才,推动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境外优秀师资和先进管理模式,在教师互访、学生交流以及教材引进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适应。结合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研究生出国访学、进修、学术交流、修读课程等为契机,推进国内外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

6.实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留学培植资助,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设立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留学培植资助项目,资助在读优秀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学位论文后期研究工作,强化研究生的国际意识,提升国际竞争力。

虽然学校在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显著提升,但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还需进一步强化,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机制;出台相关办法鼓励更多的导师与国外高水平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结合人才培养创新计划,鼓励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申请各种项目资助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把以教师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联合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由此推动学校整体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曲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7-28.

[2]岳锋利.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及问题[J].理论月刊,2005,(5):86-87.

[3]王钰,刘惠琴.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9):39-41.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培养机制改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优化研究”(11JGXM-ZD0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构建科学发展育人体系,提升农科研究生竞争力的改革与实践探索”(粤教高函[2011]55号)和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教育管理专项“农科类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现状与发展研究”(2009J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成民(1981-),男,汉族,江台人,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统计学原理》互动式教学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