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课堂有效教学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时间:2022-09-25 09:52:46

确立课堂有效教学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进行养成教育,所以,教师能不能够有效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2013年9月,在南京听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的一节讲座,题目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吴永军教授用了半天的时间对有效教学的3个要素进行了诠释,下面结合吴永军教授的讲座,针对有效教学作如下剖析:

一、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是有效教学的一条主渠道,它以其独特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主渠道。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也是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所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却打着教学改革的幌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理由放弃讲授,这是惰性的表现,这些教师恰恰忽视了有效讲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有效教学另一个基本形式是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往往缺乏开放性,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生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特别是当教育改革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法似乎不再多见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并美其名为教学改革。“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否认了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教学气氛也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原因是大多教师为了应付教学改革的形势,尤其是在讲公开课时,为了向听课者展示他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对班级所有学生毫无目的地提问一遍,而提问的内容往往没有实效可言。

课堂提问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问题设计得不好,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或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用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提问的问题,走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这样会失去提问的本来目的,也会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会在乱哄哄的课堂中结束了学习,自然会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牺牲品,这样很可悲。

三、有效激励

教师是否具有包括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3个要素在内的激励性人格对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1.热情

热情是自然而然的一种兴致,不是故意显示什么和表演什么,不是表演出来的。凡是表演出的热情将令人紧张而疲劳,自然而然的热情是一种安静,是一种欣赏。有人曾经说教师就是演员,要学会表演,我认为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育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到基层学校听课,曾看到这样一些教师,热情极高,事业心也很强,在课堂上表演的水平不次于演员,课堂被“运作”得也很活跃,而教学效果一般,学生收获甚微,学校、家长、学生都不买账,可见,对于教学而言,光会表演是不够的。

2.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听到的是“你很笨”“不是学习的料”,甚至“有点傻”等等,那么学生就会自暴自弃,丧失信心。相反,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学好,你是聪明的,你进步了,只要努力会更好”等类似的语言鼓励,学生就能加倍努力,即使失败,也认为是暂时的。所以,教师是否对自已的学生抱以期望,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很重要的,有这样一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有这样一位老师,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走上讲坛,血气方刚,却偏偏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一个奇妙的设想》。作文收上来以后,他发现了不少想象力极丰富的文章,但其中有一篇令他十分恼火,这是一个小女孩写的,文中写到:“我有一个奇妙的设想,我要让蜜蜂变得像苍蝇一样可爱。”这位老师还没来得及把全文看完,就把小女孩叫到办公室,恶狠狠地训斥道:“这是什么设想。苍蝇明明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怎么会变成蜜蜂呢?简直荒唐,不成立,重写!”这位小女孩哭了,哭得很伤心,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他与一位从澳大利亚留学回来的同学闲聊时听说,在面值50澳元的纸币上确实印着苍蝇。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已当年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不是痴人说梦,而恰恰是一个美丽的预言,可这位老师却偏偏判了她的“死刑”。这位老师在想,现在的小女孩在哪里?是不是还记恨我,会不会因为我当年的批评,禁锢了她的思维,影响了她的发展?

道理很简单,这位老师就缺少对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期望。

3.可信任感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一是教师的人格。学生总是期望教师学识渊博,教师若满足学生的期待,则学生可能因感叹而模仿教师、追随教师。“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教师若能够让学生追随自己,也算不易。

一位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还要有影响感化让其模仿自己的能力,老师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人的一生。于丹和他老师的故事就能够说明这一点。于丹之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有这么深层的研究,以至成为当今文学界的名人,这全得意于她中学时的语文老师,这位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在他的学生中能有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人,于丹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文系,但她却对美学产生了兴趣。这期间于丹和她的老师始终保持联系,这位老师临终时,于丹来到了他的病榻前,老师对于丹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你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这时的于丹已经是大三了,考美学研究生已成定局,正是因为老师的这句话改变了于丹的志向,最后她毅然报考了古典文学研究生。也正是老师的一句话奠定她一生的事业基础。于丹曾感激地说:“王老师之所以能够改变自已,正是这位老师可信任感的人格魅力感化了她。”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把握教材,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有做到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做好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做好学情分析,才是有效的教学准备。

二、巧理师生关系。做好有效课堂讲授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不到实现。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就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好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教学。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较适宜的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也迫使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优选择。

四、对问题的探究,要做到形散神不散

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甚至无所顾及的、无目的的、甚至无效的拓展与延伸,造成了教学有效性的严重过失,这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尤其要引以为诫的。

上一篇:探讨课堂健美操与俱乐部健美操教学方法 下一篇:一路跋涉一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