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小区看上去很美

时间:2022-09-25 09:15:13

叮咚小区看上去很美

今年5月17日,上海叮咚小区宣布获得亿元的天使投资,将小区App大战推向了高潮。 然而仅仅五个月之后,10月初,叮咚小区就被爆出资金链断裂。

叮咚小区后的“战略调整”,与去年10月份获得C轮6000万美元融资的美国邻里私密社交应用Nextdoor有相似之处。Nextdoor在美国可以说发展得风风火火,从成立至今,共获得了近1.5亿美元的融资。叮咚小区的产品思路就是仿照Nextdoor的方向,从小区社交切入,打造小区O2O生态圈。

“社交+O2O”逻辑

在国内,小区社交真的就是下一个O2O巨头产生的领域吗?或许,我们可以从叮咚小区的发展和推广路径中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工作人员进行小区地推。从2014年1月份上线之后,叮咚小区第一批的用户就是靠小区的地面推广,上海浦东张江的玉兰香苑、汤臣豪园是他们第一批推广的线下小区。叮咚小区推广的方式很简单,在小区的商业广场树立一个广告牌,下载叮咚小区App,领5元红包。

其次,在地铁等外墙推广。这应该是大部分用户看到叮咚小区最直接的推广方式了。上海的地铁车厢门以及一些街区广告上,到处都是叮咚小区的广告,其在上海每月1200万元的推广费用,足够让其哆啦A梦样式的Logo有了充分的曝光率。后来,QQ空间推荐应用的位置也出现了叮咚小区的身影,小区生活便利站的口号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经过几个月的积累,这些推广的渠道也带来了官方所说的百万级用户,拿到了亿元融资之后,叮咚小区便立刻宣布进军北京地区。很快,北京地区的地铁等外墙广告上就出现了叮咚小区的推广广告。在今年5月前后,叮咚小区的风光可以说是一时无二。

然而,神坛总是会倒塌的,从一阵风光到黯然落寞,叮咚小区也仅仅坚持了5个月左右。

不合理的产品架构 虽然叮咚小区产品在逻辑上貌似都符合小区用户的需求,但基本都是基于表面的需求。不过叮咚小区设计了极为深度的社交化功能,意图在“O2O+社交”领域发力。但是,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平台级产品,很难产生深度的内容,但浅度的内容又不能培养用户的习惯。这是由于产品本身的问题造成的。

新瓶装老酒 不得不说,叮咚小区的功能设计比较全面,主要分为“我的小区”和“小区周边”两个大类。两者功能从传统互联网角度而言,就是两个产品的融合,一个叫电子公告栏,即BBS,另外一个就是58同城和赶集网正在做的分类信息模式,只不过叮咚小区是基于LBS位置的“最后一公里”。本质上,产品还是简单的两类,缺乏新意,仅仅是简单的移植,并且过度贪大求全。

用户体验 靠产品推动用户的UGC生成,恐怕是叮咚小区团队最想做但很难做到的事情。从目前叮咚小区App内所呈现的模块内容来看,很多话题都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很难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欲望,内容太多且分散。这样的软件,很难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让用户进行口碑传播。

其实不单是叮咚小区,人们对社区O2O领域的认识还没有系统的认知和了解,社区O2O的核心是社区资源整合,而非社交。国内小区的不成熟,目标居民的不稳定,已经决定了小区社交的举步维艰。

但相比于小区社交,小区居民更在意的是家里电器坏了能否及时找到人来修,饿了能否很快有快餐送上门。小区本就是居民聚集的生活区,“生活”才是小区的核心价值,小区居民对于生活服务的配套需求远远大于社交需求。在当前小区的服务尚且不能完全满足居民需求的时候,大家会去关心如何认识更多小区的人吗?

小区社交的壁垒

尽管在国外Nextdoor有了成功的模式,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小区社交在国内还并没有成为一个强需求。当前小区社交的瓶颈主要在于小区社交的发展时机未到。

不断流动的小区居民

在中国,大城市是大部分App发展的起源地,对于小区App更是如此。从推广上来看,叮咚小区选的第一步很不错,张江地区的居民基本以软件园的白领为主,人员密集,从事IT行业的居多,对新事物和互联网新东西的接受能力较强, 再辅以红包的诱惑力,几万的下载量很轻松就可以达到。

但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张江地区小区居民的流动性非常快,今天在这个小区,下个月可能就会搬去另外一个小区。

无序的小区管理

国内小区除了小部分的高端小区以及部分成熟的居民社区之外,大部分的小区运营仍处于最低的标准。小区的物业管理者除了收个费,查个水表之类的活动能看到之外,也就剩下门口嗑瓜子的保安了,连最基础的社区活动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居民监督小组和居民委员会了。

Nextdoor在美国可以发展起来主要受益于美国小区的成熟度,在Nextdoor上的主要需求亦是小区服务、商品推荐以及关于本地安全的信息。但在国内,单是本地安全的报警功能就是国内App无法达成的。因此,国内小区管理的无序性根本无法支撑小区社交的开展。

用户群体的不稳定

对于项目的创始人来说,他想要面对的用户肯定是小区内长期稳定的居民群体。然而,他们是否想过,小区内最稳定的居民群体是哪些人?当然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而这部分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接受程度又很低。

而且,小区内的年轻人有了陌陌、微信、QQ以及论坛,也就对小区的社交缺乏关注的兴趣。因此小区社交App就落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年轻人不愿玩,老年人玩不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社区O2O就没有发展的前景,在各大互联网巨头跑马圈地的时代,社区O2O广阔的蓝海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是当前中国小区的发展近况决定了小区社交肯定不是一个可以瞬间切入社区O2O并爆发的点。

叮咚小区想要把中国互联网发展了20年的事情,放在短短几个月的强推期里面实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出路:更精准的切入

其实,除了小区社交,社区O2O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方面:

进入高端社区 相比于大部分小区管理的无序性,高端小区或者运营成熟度较高的小区,其居民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文化,可以使小区App的推广更加容易。同时,规范成熟的物业管理,常态化与多样化的小区居民活动,完善规范的小区商业,都可以给小区O2O带来足够多的商机。

整合小区服务 其实在居民较为集中的小区周边,各项居民服务已经很完备了,餐馆、维修、商店等都能找到很多家,但是其服务过于分散,缺乏一个以小区为中心的整合平台。饿了么、淘点点整合了餐饮,各种家政App整合了家政服务,唯独以小区为中心的垂直生活领域的服务整合尚没有出现较好的平台。

小区无忧的整体产品方向就是从小区周边服务的整合开始,后续还准备针对小区的每户居民印制小区服务手册。以线下服务带动居民社区的活跃,再辅以社交的元素,一步步走下去才是正道。盲目烧钱给社交铺路,也许能获得一时的喧噪,但钱烧完了,究竟能沉淀下什么?

智能化小区的方向 如果可以与开发商或者小区物业达成合作,软硬件结合,在居民家中安置小区服务系统,门边放上一个触摸屏,居民可以在系统上完成点外卖、叫维修、报警、收听物业公告等活动,岂不是很方便。同时再辅以App,做到人与房子合一,可以随时掌握小区与家中信息,及时找到物业或周边服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画面。

当然,这个方向不是一般的小团队创业可以完成的。这一领域其实应该是各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发展的方向。龙湖地产在2013年建立的社区服务平台“生活帮”,以及万科同年上线一款基于社区生活的App“新街坊”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不久的将来,智能化的小区管理与服务系统将会不断涌现。

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叮咚小区从获得亿元的天使投资到收缩战线就是最好的证实。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但没看清方向的快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叮咚小区的创始人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能沉下心来,去把基础服务打牢。

上一篇:服务业走向平台生态 下一篇:社区O2O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