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仪式音乐的传播功能

时间:2022-09-25 09:00:34

论仪式音乐的传播功能

摘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区祭神仪式音乐,将音声、乐舞、器乐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的传播功能整合人群、规范行为、统一思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仪式音乐 传播功能 文化信仰

仪式作为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文化现象,广泛遍布于世界各地。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宗教、文化、艺术等人文学科的重要途径。而仪式音乐作为仪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仪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认为:“仪式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因其占据了文化信仰和世界观的理性高度,在传统音乐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笔者看来,仪式音乐包含在传统信仰当中,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仪式音乐概览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至六月二十五,以村庄为单位举办大规模(包括请神、祭神、娱神、送神等一系列带有浓郁原始遗风)的宗教祭神仪式,当地人称此为“周卦勒若”,意为“六月祭神仪式”,活动期间各村仪式交错举行,其中一天是本村最为隆重的仪式,通过祭祀感谢神灵、祈求平安、驱邪逐魔。祭祀仪式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称为请神仪式,即节前准备。大约农历六月十四早晨,全村男子在办会总管的组织下打扫神庙,摆放祭品,布置会场,妇女留在家中打扫庭院准备供品和节日用品。与此同时,每家派一名男子,在“拉哇”(法师)的指挥下,诸户轮流进行请神仪式,并收取“份子钱”,份子钱的数量由每家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第二部分称为祭神仪式,由酬神、供神、娱神等仪式组成,是整个仪式中最重要的程序。农历六月十五清晨大约7点钟,在神庙的锣鼓与海螺声的召唤下,全村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手捧供品,汇聚到神庙庭院的桑台前煨桑,男人将准备好的祭品送入神庙献祭,村中的长者按照传统为法师更衣装扮。献祭结束后,村中的所有青年男子排成一队,队伍前面的人手持绘着神灵画像的唐卡和代表家族的旌旗,队伍后面由神灵附体的法师督阵,向“拉木泽”行进,一路高呼“嗳哈”,“拉木泽”一般都建在本村最高的山上,它是由石头和土块堆成的神垛。到达拉木泽后,在法师的带领下,舞队顺时针围拉木泽转,法师祭撒青稞酒、焚烧符咒,心中默念祈祷词和咒语,其他人煨桑、抛撒“风马”,漫天飞舞的风马和浓烈的桑烟,将祭神仪式推向高潮,人们仿佛受到神灵的眷顾,心境平和。仪式的第三部分是娱神仪式,它是以法师的独舞和领舞、群舞为主要内容的拉什则、勒什则、莫合则等娱神表演,与插铁签、开红山及其他表演活动交叉进行的仪式。最后举行送神仪式,由全村所有人站在神庙前进行最后一次煨桑,法师宣告仪式结束,众人分享祭品。

仪式音乐分析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将传播观分为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两类,“仪式传播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举行的一种神圣典礼,它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非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在整个活动中,仪式音乐将音声、乐舞、器乐以及其他音乐形式有机地把巫师、祭祀队伍、人群结合在一起,通过音乐传达信息、交流感情,从而达到人神共舞、人神共娱的目的。

音声。“音声”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曹本冶先生提出的概念,它包括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到或听不到的声音。听得到的音声有“器声”和“人声”两大类:器声包括具有特定仪式含义的“法器”声和与民俗活动共享的乐器声;人声所组成的“音声”,包括各种程度的近似语言、近似音乐、似念似唱或似唱似念、连唱带哭或连哭带唱的“音声”。②在整个祭祀仪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音声:其一,仪式第一天早上大约7点整,以海螺和锣鼓为信号,将男女老少召集到神庙集合,这种音声用来鼓舞战斗士气,调动积极性。其二,献祭前“拉哇”用以整理行进队伍的口哨声和祭神仪式时心中默念祈祷词,在祭神仪式的过程中,神巫居于中心地位,是人神二元交流与沟通的中介……带领村民向神献祭。③其三,舞队向“拉木泽”行进时一路高呼“嗳哈”声。这种音声不仅可统一行进步伐,还可号召祭祀人群共同参与、集体协作完成整个祭祀活动。其四,滑稽表演也是六月会上引人注目的重要节目,表演者用幽默的对白、出色的演技,在笑声中传播做人的道理。

乐舞。在整个祭祀过程中,乐舞不仅是六月会的主要形式,也是整个仪式音乐的主体部分,它包括拉什则、勒什则、莫合则和其他舞蹈组成的娱神表演。不同的舞蹈场面、不同的舞蹈内容,表达不同的情感、传递不同的信息。拉什则(神舞)。一般是由青年男子表演,因舞者边舞边击“神鼓”而得名,由13个节目组成,内容大多与原始宗教有关。勒什则(龙舞)。据说这个舞蹈是由远古村民的祈雨仪式演变而来。由8名男子组成舞队的领舞,左手手持神斧,右手手捧哈达,迈着铿锵的脚步,伴随快慢相间的节奏,整个舞队跟着领舞不停地顺时针旋转,组成右旋海螺形。莫合则(军舞)。许多文献记载此舞与古代战争场面有关。它由8个锣鼓手组成的“衡台”与舞队两个部分组成。舞者每人手持“军棍”组成军队,围绕神灵边转边舞。“格儿”。是当地唯一一个女子单独表演的舞蹈。相传这个舞蹈是王母娘娘献给为玉皇大帝屡建战功的13位战神的,舞步沉稳缓慢,表情庄严肃穆。

乐器。与声乐中的节奏、曲调因素相比,器乐的节奏、曲调既不是语言的辅助表达形式,也不能直接承担语意表达功能,它们只注重自身“如何”表现,它们的本质功能即美感功能。④六月会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羊皮鼓,另一种是铜锣,这两种乐器都属于无标准音高的打击乐器,用于舞蹈伴奏时,其功能是控制节奏、统一动作;作为与神交流的法器时,其功能是答谢神灵、祈求保佑等。

诵经调。诵经调主要应用于祭拉木泽、送神等仪式中,法师以有节奏的念诵和简单曲调不断反复地唱诵来颂神祈福,同时配合着法器、神鼓,根据其经韵和腔调的曲折程度或“音乐性”的强弱程度,六月会的诵经可以分为念诵和唱诵两种形式:念诵时声调平稳而少曲折;唱诵时声调起伏较大而具有一定的曲调性,这种浑厚而富有节韵的声音是用于“通神”的手段。⑤

情歌。藏族把情歌称为“拉伊”,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单独放牧或无人处演唱,在长辈面前、家里或公众场合都被禁止,但六月会祭神仪式中,歌者为了讨好众神,用毛巾或哈达捂住脸,放声高歌。

仪式音乐的传播功能

解释功能。人类学家沙勃说:“一个精心设计的暗号,虽然没有写出来,也没有人知道,但大家都了解。”仪式中的乐舞、音声、器乐等看似毫无关联,实质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用其特殊的语汇,让全体村民心领神会,随着仪式的进程,融入到祭祀活动之中。

整合功能。由于历史等原因,居住在同仁地区的有藏、汉、土等14个民族,苯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用仪式音乐这种方式,整合、协调、统一人们的行动,使原本不同的民族、宗教、村落(部落)、年龄、性别、身份的人们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用一个共同的仪式将人们连接起来,进而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号召全体村民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将分散的若干的小集团联合成强大的部落联盟,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信仰的“新族群”。

规约功能。整个仪式中要求每一位成员要按照仪式的程序和规则来规范其行为,通过音乐净化心灵、统一思想,表面看来是强化人对神的膜拜,而实质是为了将所有成员统一到这个具有约束力的“社会”中,作为单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这个“社会”的宗教、信仰、习俗、法规等,进而约束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语言甚至思想,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族群。

调适功能。其一,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与纠纷,在法师的唱诵中得以调控与解决,人们心中的不满和愤恨在六月会上得以宣泄和释放,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其二,仪式将不同族源、不同性格、不同习俗的人们统一在相同的节奏、相同的舞姿、相同的步伐下,每一个具有个性的成员,都必须在仪式中削弱个性、加强共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每个仪式音乐中的音声、乐舞、器乐等都是某种艺术的象征,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播和丰富的情感内容,通过仪式音乐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世界与神灵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将上苍的诸神与尘世中的凡人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传递、传达、传播彼此的信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注 释:

①朱杰:《仪式传播观浅议》,《当代传播》,2007(2)。

②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③索端智:《青海黄南藏族村落祭神仪式分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9)。

④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音乐研究》,2003(1)。

⑤薛艺兵:《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民族艺术》,2003(1)。

(作者为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讲师,音乐学硕士)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新媒介背景下艺术传播的特征 下一篇:电视民生新闻兴起背景的PEST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