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25 08:42:00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的致病菌之一,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肠埃希菌病防治的手段以药物控制为主,但是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了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给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严重的障碍。通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能为消除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大肠埃希菌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外排系统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最常分离到的致病菌之一,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恰当使用,耐药菌株增多,耐药机制及形式也多种多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其耐药率大幅度上升,多重耐药剧增且耐药谱明显增宽,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文就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1产生灭活酶

产生灭活酶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使抗菌药物活性降低或完全失活而产生耐药。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灭活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主要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两类

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一类能水解青霉素,三代头孢及单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但其对头霉素,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及酶抑制剂敏感,它由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突变而来。现已发现的TEM型ESBLs有90余种,SHV型ESBLs有30余种及CTX系列ESBLs12种。ESBLs是由质粒编码的,易在肠杆菌科之间传播,可将耐药质粒以转化,整合,传导,易位,转座等方式传给其它菌株,造成耐药菌株感染的爆发流行。

1.2AmpC酶AmpC酶家族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不受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组成的一个家族。最初在耐氨苄西林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分为染色体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型β-内酰胺酶。其与ESBLs最主要的区别是其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受amp复合操纵子的调控。研究表明,野生型大肠埃希菌低水平表达AmpC酶,并不造成对广谱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但如果大肠埃希菌发生持续性的染色体突变,会形成高产AmpC酶株,对三代头孢,头霉希类及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耐药。

质粒介导的AmpC酶,近年来在大肠埃希菌中持续高水平表达。由于质粒的可转移性和快速复制,使其在不同的菌株,菌属之间广泛传播,造成严重耐药。

2主动外排

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是阻止药物在细菌体内积聚,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手段。

外排系统可分为质子依赖型多重耐药泵及ATP依赖型多药耐药泵两种类型。其中质子依赖型的AcrAB-Tolc系统是大肠埃希菌的最主要的多重耐药外排系统。

AcrAB-Tolc系统主要由外排转运蛋白(AcrB),膜融合蛋白(AcrA)和外膜通道蛋白(Tolc)三部分组成。其中AcrA位于周浆间隙中,两端分别连接AcrB和Tolc。AcrB和Tolc分别位于细菌细胞内膜和细胞外膜上。

2.1膜融合蛋白AcrAAcrA属于膜融合蛋白家族,是一类由acrA基因编码的脂蛋白。其形态高度不规则,能横跨固浆间隙,蛋白的N端和C端不接触,分别位于两端。C端与外膜的外排转运蛋白AcrB形成复合物,N端则在C端多肽的协助下,与外膜通道蛋白Tolc相连,构成了直接将药物从细菌体内运入外界的三聚体药物外排泵。

2.2外排转运蛋白AcrBAcrB属RNA家族,由arcb基因编码,主要功能是捕获有害物质并运转到细胞外,是AcrAB-Tolc系统中的多重耐药泵。

2.3外膜通道蛋白TolcTolc是一类由tolc基因编码的外膜蛋白。其为大炮状结,圆柱体一端开放,内径2nm,另一端内径0.4nm。Tolc于AcrB一样同为一三聚体的结构。当内膜蛋白AcrB捕获到细胞内的有害物质并与之结合时,Tolc与AcrAB复合体连接,打开内在通道,将药物排除。

3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革兰阴性菌的外膜是及其重要的保护屏障,大肠埃希菌的外膜通透能力较大,膜孔蛋白通道非常狭窄,可对大分子物质及疏水性化合物的穿透形成有效屏障,如果细菌的外膜蛋白改变引起膜通透性下降,便会减少对抗菌药物的吸收,形成耐药。其次,生物膜的形成也可使细菌的细胞外膜通透性改变。生物膜是指细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表面形成的,由细菌及其分泌物,胞外摄取物自然包绕形成的膜样物。有保护细菌逃逸宿主免疫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使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形成耐药。

4结合靶位改变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一些膜蛋白,因能和青霉素共价结合而得名。它不仅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期所必须的一系列酶,同时也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点。

5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传播与Ⅰ类整合子的关系

整合子为一种可移动基因原件,通过整合酶的作用,捕获外来的耐药基因,并在位于整合子上游的基因下表达。它可引起耐药基因高效,快速转移。

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的存在非常普遍,在大肠埃希菌耐药中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通过1个启动子启动多个基因的表达,且耐药基因可从一个整合子向另一个整合子传递,完成耐药基因盒的积累,重排和流动,最终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且耐药基因广泛传播。

6结语

抗生素的不断涌现,给感染性疾病带来了福音,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且耐药机制越加复杂.研究及正确掌握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联合用药,保持现有抗菌药的有效性及开发新的抗生素,是目前人类抵抗耐药性细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青松,崔淑芹,张舒.细菌外排泵介导耐药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05,26(3).

[2]王煜,肖莉,李振华.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05,26(5).

[3]韩伟,张铁,王春光,张国磊,吕建存,钟秀会.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1):51-53.

[4]陆玮新,魏泽庆,俞云松,陈亚岗,李兰娟.质粒介导AmpC酶的结构及传播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11.16,85(43).

[5]王之敏,郑玲.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AcrAB-TolC系统的研究进展[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6]王华丽,盛家琦.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及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05,26(3).

[7]朱力军.动物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J].中国兽药杂志,2001,25(2):16-18.

[8]林德荣,尹军霞.细菌耐药的控制与预防[J].河南医学研究,2005,14(1):77.

[9]沈关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8.

上一篇:颅脑对冲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手术疗效 下一篇:慢性肺心病中枢呼吸驱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