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是如何讲故事的

时间:2022-09-25 08:19:21

《南方周末》是如何讲故事的

【摘要】《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其“南周体”的写作手法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特别是在新闻写作上,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独具一格。本文以《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报道为例,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以及叙述策略等方面对《南方周末》的报道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南方周末》讲故事的技巧,以期对新闻报道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南方周末》;乔布斯;报道策略;叙事分析

坚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南方周末》,严肃庄重、典雅大方,一直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的形象伫立于国内报纸的“领跑者”之列,其报道的广度、深度、力度颇受大众欢迎和褒赞。特别是在新闻写作上,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报道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用散文化的笔法写新闻”,以精到的细节见长,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用南周人自己的话说,“用自己独创的、有灵气的报道,来体现价值取向,呼唤一些东西”。本文以2011年10月13日的头版新闻《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的报道为例,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以及叙述策略等方面对《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报道的讲故事的技艺进行初步探讨。

一、兼具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语言——准确生动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则新闻报道开头的第一句话上:

美国苹果公司创办者乔布斯再也无法享受明媚的加州阳光。

虽然不知道加州的阳光是否明媚,也不知道加州的阳光对乔布斯来说是否可以称得上享受,但是用这样一种具体的实际情境来展现事实,独具一格,生动活泼。

接下来写道: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官网讣闻,宣告这个传奇而富争议的硅谷之子,在和胰腺癌抗争了8年后终于停止了思考。

一则“讣闻”信息的开头,只用短短80余字,却将时间(2011年10月6日)、人物身份(美国苹果公司创办者)、信息来源(苹果公司官网)、人物地位与影响(“硅谷之子”)、对人物的评价(传奇而富有争议)、死因(胰腺癌)、历时(8年)等方面的信息逐一提及,足以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肃性,而准确客观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新闻性。同时,甚至只字未用“辞世”、“去世”等字眼,相反用“无法享受、宣告、抗争、停止思考”等一系列富有动态的语言,写得别开生面。比起那些直接、“冷冰冰”的告知,更加富有可读性,在故事的开头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其次,“用散文化的方法写新闻”也是南周报道的一大特点。它借助于文学独有的叙事方式和技巧,运用生动形象的文学写作手法,用事实本身的张力给人以情感震撼和文学体验。

我们看看《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这则报道的以下几个段落:

在Twitter上,乔布斯的死讯以每秒约1万条传播,相当于本·拉登死时的两倍;在美国,人们涌向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乔布斯住所,用鲜花、涂鸦和咬掉一口的苹果祭奠这个“伟大的朋友”;在欧洲和日本,年轻人成为哀伤的主角,他们举着显示乔布斯遗像的iPad走上街头;就连宿敌微软和Google,也历史性地降下半旗和推迟新品在向这个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致敬。

在遥远的中国——一块乔布斯终生没有涉足的土地——类似的情景也正在上演。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被莫名的忧伤笼罩,“果粉”们不顾长假里糟糕的交通,涌到市中心的苹果店献上鲜花、诗句、香烛,甚至眼泪;哀悼的微博被海量转发,媒体头版则清一色变成了乔布斯专号,当晚的北京三里屯广场烛光摇曳,途径的人们驻足静默。

这些笔锋触点致力于乔布斯去世影响的段落中,作者先后用了排比、对比、类比、反衬等修辞手法,捕捉传神的细节,渲染和再现生动的场景,精彩、活泼、生动、富有感染力,让纸质的文字渗透到读者的心灵深处,散发叙事文本的形象性和新闻的生命力。但“伟大的朋友”、“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莫名的忧伤”等修饰词语的文学色彩过于浓厚,有点过界。

虽说“用散文化的方法写新闻”,但终究新闻不是散文,更不同于小说,其语言的文学性和新闻性必须把握住一定的度,不能损害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二、谋篇布局的结构创新——别出心裁

结构的跳跃,组织材料的匠心独运、独树一帜,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也是南周报道的一贯传统和风格。此则报道也是如此。

报道的开头便引人注目,在文章的前面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叙事的时间从开始的“2011年10月6日”追述到“1984年2月16日”,后回到“2011年8月15日”,再次追忆到“1985年”、“1997年”……到最后又回到现在的“2011年”,顺叙、倒叙、插叙相互交织,善于分散材料;全文共有51个自然段,喜于划分小段落,不断变化角度。文章用一种跳跃式的结构回放全过程,运用“AppleII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导师乔布斯的中国‘门徒’”、“最大的‘遗产’”、“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等4个小标题,巧妙地穿插相关背景材料和相关人物(如王松赞、李劲、雷军、周鸿祎、陈昊芝、史玉柱等),将报道对象的人生经历、性格、情感变化等展现在读者眼前,深刻感受和体验到叙述人物的悲欢离合。这种在各段衔接处有意识地停顿,一张一弛的过渡节奏感,富有悬念的设置,然后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他们串联起来的写作方式,使得行文流畅、叙述紧凑、材料充实、内容丰富。

三、多视角转换——丰富充实

叙事视角指的是一部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一般而言,当叙述者大于人物,我们称之为“全知全能视角”,热奈特命名为“零度焦点叙事”;当叙述者等于人物,我们称之为“人物限知视角”,热奈特命名为“内焦点叙事”;当叙述者小于人物,我们称之为“纯客观视角”,热奈特命名为“外焦点叙事”。三种不同视角的相互转换和交叉使用,既丰富充实了报道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更加全面地展现事实本身和还原人物。

在谈到乔布斯的成就时,文章提到:

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

这段文字中,叙述者就如同一个万能的上帝一样,对人物的历史功绩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了如指掌。此外,还表现在他对人物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也是完全知晓。如对“一生特立独行、锐意创新、以think different为标志的乔布斯”的称赞、对他“过分任性、刚愎自用”的失望、“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的无奈、对他“道德低劣、狭隘、偏执和自私的狂夫”的遗憾、继而又对他“卓识、远见、严谨、深刻的洞察力和艺术家般的苛刻”的欣赏。

可以说,文章这里采用的全知全能视角判断着一切,掌控着一切,高高在上,因此也不可避免地给读者带来一种单调和距离感。

文章在讲述乔布斯的中国“门徒”时,描述了这样一种情景:

2011年8月15日,北京798艺术中心的小米手机会,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一身黑色T恤、蓝色牛仔裤和布鞋走上黑色主调的讲台,像极了他所崇拜的乔布斯。

雷军很享受这种向偶像致敬式的模仿秀。他42岁了,也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仍认为没有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他在欢呼中保持着清醒,“我不是乔布斯,我也无法成为乔布斯。”会后,他对媒体说,“但他对我影响很深。”

这里采用了叙事视角的不断变化和转换来实现叙事目的:先是纯客观视角(2011年8月15日,北京798艺术中心,小米手机会,一身黑色T恤、蓝色牛仔裤和布鞋走上黑色主调的讲台),接着是全知全能视角(像极了他所崇拜的乔布斯、享受这种向偶像致敬式的模仿秀),然后是雷军本人视角(我不是乔布斯,我也无法成为乔布斯,但他对我影响很深),到文章的下一段又回到全知全能视角,开始讲述这些中国“门徒”的生活背景、环境以及年代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就像放风筝的人一样,握着那根风筝线,调控着一切,从一个限知视角转换到另一个限知视角,使叙事精彩纷呈,灵活多变,成功避免了单一视角的死板和呆滞。

多种视角的运用,让报道的叙事更加生动,也让报道更加全面,精准,增添可读性。

四、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叙事——平衡报道

在这篇报道中,既有纯客观的描述,也有语言倾向性的选择,多种声音得到反映。如使用Apple的普通消费者:“他是个好人。”、“他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快乐。”、“乔布斯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Apple公司的同事:“一切都是基于乔布斯在过去10年20年所积累和推动的创新、生态、商业模式。”;IT行业同行:“我不是乔布斯,我也无法成为乔布斯。”、“很多人都把乔布斯神化,应该把神还原成人,不然我们是无法从神身上学到东西的。”

让各方声音说话,以求达到报道的平衡。同时也通过词语选择、句式选择等微妙的使用,达到“用事实说话”的效果,形成相对隐蔽的叙事立场。“苹果被赋予了新生和久违的魅力,乔布斯深刻改变了世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在乔布斯深刻改变世界的同时,“能否改变中国”的疑问,这也正是作者从乔布斯事件的叙述中所要探求的本质问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综上分析,《南方周末》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独具一格。作品兼具情感力度与思想深度,深受读者喜爱,发人深省。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谈门户网站在图像使用中的伦理缺失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微博在报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