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鱿鱼软骨提取β—甲壳素与α—甲壳素进行比较

时间:2022-09-25 07:35:02

摘 要:由鱿鱼软骨提取β-甲壳素,利用元素分析方法测定β-甲壳素和α-甲壳素的脱乙酰度(DD),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分析β-甲壳素和α-甲壳素的结构,对β-甲壳素和α-甲壳素的结构进行比较。

关键词:β-甲壳素 α-甲壳素 比较

甲壳素学名为聚[β-(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是线型的糖类高分子聚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储量仅次于纤维素,年产量达100万吨,是地球上源源不断的生物可再生资源。它存在于甲壳类节肢类动物的外壳、鱿鱼软骨中,少量存在于其他动植物、真菌和细菌中[1~3]。

在自然界中甲壳素以三种晶型存在,分别为α,β以及γ。α-甲壳素分布最为广泛,属于正交晶系[4],主要存在于真菌及酵母菌的细胞壁中,虾蟹、贝类等海洋生物的外壳以及昆虫的表皮中。β-甲壳素分子链是平行排列的,属于单斜晶系[5, 6],也是双折叠的螺旋结构,主要存在于鱿鱼软骨中,或由一些蠕虫及硅藻类、原生动物合成,而β-甲壳素无法在体外合成[7]。γ-甲壳素有着与α-甲壳素、β-甲壳素相似的构型,分子链是两条平行、一条反平行而排列的[8],主要存在于昆虫的茧中[5]。

一、实验部分

1.原料与仪器

原料:鱿鱼软骨(深圳阳光之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α-甲壳素(桓台县金湖甲壳制品有限公司);盐酸;氢氧化钠(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去离子水。

仪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Sectrum One Version B,珀金埃尔默仪器有限公司)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ube,德国Elamentar公司);X-射线衍射仪(D8ADVANCE,德国布鲁克斯公司)。

2.β-甲壳素的提取

脱无机盐:将1kg已经洗净晾干并粉碎的鱿鱼软骨碎片浸泡在 1.5 M~9M盐酸溶液中10h~24 h脱去无机盐,料液比为1:1~1:9;然后用水冲洗两遍,用抽滤设备进行抽滤,清洗至滤液的pH值达到7左右,然后放入烘箱中烘干得到已脱掉无机盐的产品。

脱蛋白: 向反应釜中加入1L~8L 1M~5M NaOH溶液,使用高温循环器加热,待反应釜内的温度升高到40℃~80℃时,将已经烘干的已脱掉无机盐的产品浸泡于其中,控制反应釜的温度为40℃~80℃,料液比为1:1~1:10。以300 r/min 的速度搅拌2h~5h。然后待反应釜冷却下来后,将产物取出,用水冲洗至近中性,甩干,然后放入烘箱中烘干得到β-甲壳素产品。

3.α-甲壳素和β-甲壳素结构差异分析

3.1 α-甲壳素和β-甲壳素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从图1中可以看出来,α-甲壳素与β-甲壳素是典型的聚糖化合物,有着一系列尖锐的红外吸收峰。2963 cm-1是甲基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932 cm-1是甲基的对称伸缩振动;1600多 cm-1是酰胺Ⅰ带吸收峰,1560 cm-1左右是酰胺Ⅱ带的振动吸收峰,1310 cm-1左右是酰胺Ⅲ带吸收峰。从对结构较敏感的酰胺Ⅰ带可以看出α-与β-甲壳素这两种不同结构的区别:α-甲壳素在此波段分裂成1656 cm-1与1621 cm-1两个尖锐的吸收峰,而β-甲壳素则只有1568cm-1一个吸收峰。这是与两种甲壳素的不同分子结构有关,很可能受到C=O…NH氢键作用的影响。α-甲壳素的第一个分裂峰是C=O与相邻单元的NH所形成的氢键伸缩振动引起的,而第二个分裂峰是由C=O与NH以及6-OH的氢键作用引起的,当α-甲壳素被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消除大部分氢键后,两个分裂峰转变成一个峰了,进一步说明氢键在酰胺Ⅰ带的影响很大。也有可能是,1621cm-1的吸收峰是一个复合峰又或者是由氨基的烯醇结构互变引起的。

3.2 α-甲壳素和β-甲壳素XRD分析

图2为α-甲壳素与β-甲壳素的XRD图谱,各重要晶面的衍射峰在图中已标出。α-甲壳素XRD中的(020)和(110, 040)两衍射峰强度大,峰宽较窄,还有若干个强度较小的晶面衍射峰;而β-甲壳素只有强度较大的(010)和(020, 110)两衍射峰,峰形较宽。表1是根据式1和式2算得的结晶度ICR与粒径大小Dap[110]数值。α-甲壳素两参数均比β-甲壳素大,说明后者的结构较疏松,这有利于溶剂的溶胀,使其化学反应活性较高。

结晶度ICR通过[110]晶面(I110,2θ ≌ 16°)的衍射峰强度与2θ=16°(无定形衍射)位置的衍射强度Iam来求算(见式1),而微晶粒径Dap[110]通过式2求算[9]。

其中,K是常数0.89,λ (A)是X射线的波长,β0是[110]衍射峰的半峰宽,θ (rad)是[110]衍射峰的布拉格角。

3.3α-甲壳素与β-甲壳素脱乙酰度(DD)的测定

通过元素分析来测定α-甲壳素与β-甲壳素的脱乙酰度,根据下面的公式来计算α-甲壳素与β-甲壳素的脱乙酰度,公式如下所示:

天然存在的甲壳素脱乙酰度在10%左右,但是因为来源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少量无机盐,必须经过碱与酸的处理,在这一提取过程中必然会有少量的脱乙酰反应发生。随着提取条件的不断改善,α-甲壳素和β-甲壳素的脱乙酰度一般可低于10%,脱乙酰度较小。

二、结论

由鱿鱼软骨提取β-甲壳素,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法、元素分析方法等现代表征技术确定了β-甲壳素和α-甲壳素的结构差异。由鱿鱼软骨提取得到的β-甲壳素的结构较疏松,β-甲壳素的化学反应活性较高,从而说明了β-甲壳素的应用前景极其广泛。

参考文献

[1] R. A. A. Muzzarelli, C. Jeuniaux and G. W. Gooday. chitin in nature and technology [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6: 2-5.

[2] M. F. A. Goosen. Applications of chitin and chitosan. United States: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31.

[3] K. Kurita. Controlled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chitin [J].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01, 26 (9): 1921-1971.

[4] D. Carlstrom.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lpha-chitin (poly-N-acetyl-D-glucosamine) [J]. Journal of Bio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Cytology, 1957, 3 (5): 669-683.

[5] K. M. Rudall, W. Kenchington. The Chitin System [J]. Biological Reviews, 1973, 48 (4): 597-633.

[6] K. H. Gardner, J. Blackwell. Refinement of the stucture of β-chitin [J]. Biopolymers, 1975, 14: 1581-1595.

[7] Marguerite Rinaudo. Chitin and chitosa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J].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2006, 31 (7): 603-632.

[8] Pierre Jollès, Riccardo A. A. Muzzarelli. Chitin and Chitinases [M]. Switzerland: Birkh?user, 1999: 1-2.

[9] R. L. Lavall, O. B. G. Assis, S. P. Campana. beta-Chitin from the pens of Loligo sp.: Extra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7, 98 (13): 2465-2472.

上一篇:含聚稠油复杂采出液对原油处理的影响 下一篇:煤炭工业化产区生态化发展建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