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的端午节

时间:2022-09-25 07:19:51

旬邑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夏至”节的记载。端,是开始,午,指中午的太阳,端午最初的含义是夏天到来,天气炎热。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季节,特别是夏季后一段时期,太阳像一只大火炉,灼烤着大地,人类很容易因天热中暑。夏天的雨水明显增多,地面潮湿,各种蚊蝇虫蚁繁殖迅速,病菌很容易传播,常常危及人类。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类解不开这些谜,便认为是“邪瘟恶毒”在作怪。《荆楚岁月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为了驱瘟避邪,古人在夏天举行一系列活动与仪式,来保护自己。后来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完善及日月记时法的不断演变,才逐步将五月五日固定为端午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夏至节气在历史上也称中夏,意为夏季的中间。农历五月是夏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后人亦称仲夏,于是将“驱邪”活动放在五月进行。最早是以月初的午日为节日,因午与五同音,后发展为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将端午节解释为“日吐正阳,时当中夏”。宋代《太平御览》转引《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都反映了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发展演变。

陕西旬邑民间端午节喜吃粽子,民间传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

粽子,角者,形也;黏米、红枣,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芦叶裹黏米,以灰汁煮熟,然后食用。黏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之功效;而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作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在夏季防暑祛病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应时食品,犹如现在的冷饮。五月天,人们从田间劳作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一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清凉,下火,周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坦。

端午这天,旬邑人还把艾蒿悬于门首,夹于耳侧,插在辫稍;把雄黄溶于酒中,给孩子涂在额头、耳后、屁股,洒在炕角,因为艾和雄黄都属于中草药,具有杀菌强身作用。端午节已进入盛夏,天气炎热,百虫猖獗,旬邑人用此方驱恶避邪,防止虫叮蛇咬。

穿裹肚是旬邑人过端午节的佩饰习俗,裹肚状如背心前襟,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摆两边分别用带子系在腰间,男女老少穿用皆宜。裹肚分里外两层,里子多用漂白布,面子多用红、黑两种颜色的布缝制而成、裹肚上多绣“青蛙五毒”、“鱼儿闹莲、”“老鼠吃白菜”,“猴子吃桃”等,种类繁多。其边沿采用回扣针法,做成回爬字,升底子、水波浪,狗牙牙等装饰图案,中间开插口,插口处绣有“老虎头”、“青蛙嘴”等,造型逼真,形态各异,用来装钱盛物,实惠耐用。红色裹肚多为青少年穿戴,黑色裹肚多为中年男子和老年人穿戴。因旬邑地区,夏季返潮,冬季寒冷人们容易受风着凉,穿裹肚也是为了防风御寒减少疾病。

戴香包是旬邑人过端午节的又一佩饰习俗。香包用五颜六色的小布片缝制而成,有的还做成各种花鸟虫鱼,动物禽兽,其形态十分逼真可爱 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里面装有苍术、白芷、雄黄、冰片、桂皮等芳香型中草药,药香浓郁。沁人心脾。香包下面垂有五彩丝线做成的穗子。佩戴在身上既美观又好看,又能驱蚊虫,散浊气。民间传说香包是杨贵妃创始的。杨玉环虽有闭花羞月之容,但却有腋臭之患,熏得君王难于近身。杨玉环为了讨好李隆基,就缝制了香包,内装香草药,戴在身边果然香气四溢,驱散了狐臭味赢得了唐明皇的宠爱,被封为贵妃,此习传于民间,人们纷纷仿效。沿袭至今。

过端午节,旬邑人还有给孩子戴“戒戒绳”的习俗。过节前夜母亲把五彩丝线拧在一起,并用布缝几个“小蒜头 内装香草药,给孩子绑在手腕或脚腕上,并告戒孩子不要捉‘五毒虫(蝎子、蜈蚣、蛇、蛤蟆、壁虎)。幼童贪玩记性差,如果忘了母亲叮嘱 碰见毒虫伸手去捉,用脚去踩时,看见缚在腕上的“戒戒绳”便立即戒止。

另外,端午节,民间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于当时把墨锭塞进其口内,阴干,叫“蛤蟆墨锭”。据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谚有“蚧蚪躲端午”之说。还有的地方讲究在端午节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前,如遇蛇吃蛤蟆,刚吞进嘴,还未咽下,就将蛇头剁下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

端午节前后旬邑各地搭镰收麦,人们普遍沉浸在“三夏”大忙之中。

上一篇:在植物的怀里清醒 下一篇:光泽端午的“备节茶”